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富”带动“后富”面临的困境已成为我国区域共同富裕的“瓶颈”,而这些困境与我国发展实际密切相关:从市场内看,由于发达地区吸收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以及国内地区间贸易联系弱化等因素,使依靠“涓滴效应”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并不显著;从市场外看,由于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等因素以及我国地区差距产生的特殊性,政府、先富地区和企业带动“后富”的努力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因而从市场内外两个维度创设“先富”带动“后富”的条件,提高“先富”带动“后富”机制的运行效果,是解决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的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是区别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马克思恩格斯等没有作出详细的论述,邓小平同志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识,具体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科学地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是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地区一部分单位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致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大贡献和丰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之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第一“大政策”:“先富、后富、共同富”的要义是“致富”,本质是“共富”,核心是允许和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关键是“先富”带帮“后富”、“后富”赶超“先富”。第一“大政策”具有时代性、国策性、战略性的特征,对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建新工程和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作用。实施第一“大政策”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坚持和贯彻落实第一“大政策”必须正确把握“先富”“后富”的评判和评价,深入认识“共富”的要求和致富的主体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是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和捷径。是我国分配体制的重大改革与突破。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达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因此,它具有规律性和人民性。从“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彼此制约,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种关系必将增强目前致富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并论述了体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六大特征:民本性、效率性、公平性、有序性、层次性和正当性,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文章对由“先富”走向“共富”的时机问题,以及实现“共富”的必要条件和促进因素,都作了阐明。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先富思想具有三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树立大胆致富、敢于冒尖的新理念;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制度,确立按劳分配的新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弘扬劳动致富的新风尚。邓小平的共富思想具有三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彰显公平正义的道德力量。邓小平的先富与共富思想带给我们三点启示:必须正确理解先富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必须抓住时机,实现先富向共富的伟大转变;必须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8.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立国之本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认识和探讨先富促进共富的实现形式和政策工具 ,尤其是把“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格思想作为我国目前城乡扶贫战略的指导思想 ,来制定城乡扶贫开发的战略模式和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全面分析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着重论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致富,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的思想,以及现阶段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条件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邓小平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工业化路线。并且,把共同富裕作为这一制度的最终发展目标。同时,他认为,在东部发展适宜之时应对西部地区予以“补偿”,发展西部。当前,我们正在开发西部,西部地区人民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大力发展,实现东西部平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面把握其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推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应有之义,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共同富裕体制是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富裕的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体制的具体途径,机制就是使体制发挥功能的实践,其内在机制有城乡一体化机制、地域均衡机制、公平分配机制。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都要靠制度来规范和落实,具体而言包括: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先富带后富的制度建设,要在完善分配制度的基础上推进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建设,要在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设,要在做大中产的基础上推进缩小三大差距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围绕“先富”和“共富”的关系的哲学命题,试图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从矛盾的视角看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澄清对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带动共富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更好把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的哲学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经典表述。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先富"群体?那种动辄张扬道德主义,是对先富群体缺乏理性判断的表现.把握邓小平富裕理论的科学内涵,对当代中国的先富群体进行了冷静分析,历史地、客观地、正确地认识我国转型期的先富群体,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廓清思想迷雾.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虽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但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共同富裕”并不是要否定“先富”;需要依靠“先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17.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但也要防止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于邓小平共同富裕概念,有是非式、内涵式、途径式三种研究方式,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式所使用的概念不同,表意的习惯亦不同,客观上造成了认识上的一些混乱和定义解释的随意性。事实上,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经历了一个酝酿、形成和成熟发展的过程,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多样性与层次性、过程性与阶段性辩证统一的特性。基于这种认识,可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概念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全体人民通过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和相互帮扶,促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改良和优化,最终实现全民族共同享有富足、平等、自由的高质量生活目标,并为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且能够阶段性实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孔子“先富后教”的教育思想,虽然有其时代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但它既肯定了教育的基础,又指出了教育的作用,应该说是十分有价值的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其教育内容,把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首先,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找到了突破口,并成为新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解放的先导。其次,它帮助人们摆脱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加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再次,它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再探索,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帮助中国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