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刘敬     
一、以戍卒身份见皇上,劝都关中前202年二月,刘邦在众人的拥戴下,即皇帝位于宝陶附近的汜水之南,是为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实现了多年的宿愿,志满意得,率领文武大臣到达洛阳,准备建都于此。娄敬当时是一名戍卒,正随军前往陇西戍守,途径洛阳时,得知汉高祖要在这里建都,于是他放下拉着的车,穿着羊皮袄,找到同乡虞将军,请他代为转达,要求谒见皇上,说点对国家有利的事。当时国家  相似文献   

2.
居延边塞戍卒的衣物,原则上是由戍卒原籍的地方政府负责配给并邮寄到戍卒所在地,不足部分由戍卒自理并可与官府配给之衣物一起邮寄。军官因享有俸金,衣物是需要自理的。因而,尽管一再严令戍卒不得私自买卖衣物,但边塞衣物的买卖现象却非常普遍,因此而发生经济纠纷的事例也颇为常见。  相似文献   

3.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这首词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是秋天的景象,而是他通过秋天的景象,调动出自己独特的心灵储存。从《渔家傲》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储存呢?  相似文献   

4.
河西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地以及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从居延汉简的记载中,汉代河西地区的戍卒和田卒来自于全国的27个郡国。各郡国人口的输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战争、政治、人地矛盾等因素。戍卒和田卒的输入对汉代河西地区的军事防卫和经济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李振宏汉代屯戍制度中,对戍卒的控制与管理,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措施。以往在研究居延汉简中的劳绩制度时,笔者已注意到此问题,但因材料过于零碎、残缺,未能连缀成篇。最近居延新简的整理出版①,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使我们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懿宗咸通九年 (86 8年 )七月 ,许佶、庞勋发动桂州兵变 ,率领 80 0戍卒 ,擅自北归 ,攻克徐州。贫苦农民荷锄为兵 ,如流水般投奔庞勋 ,发展成拥众 2 0万的农民起义。即由反压迫的戍卒暴动发展成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运动的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一生功业最卓著的时期,是其戍守西北、担任北宋与西夏交战的统帅阶段。他在西北所采取的一系列治边措施,后人多看作是对儒家理想政治的实践,范仲淹也因之被称为硕儒。然而,在范仲淹的奏议以及其它的一些诗文资料中,可发现指导范仲淹治边的除儒家思想外,还兼综有法、道等。而且,西北边境局势稳定后,他便自觉抽身而退、淡泊名利,更表现出释道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为官清廉,教育子女也十分严格。范仲淹一生历任高官,但范家一直清贫俭约,家风纯朴。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为子女们营造了良好的零风,从而有口皆碑代代相传,为后世人所敬仰。范仲淹淡泊名利,轻财重义,子女们也深受影响。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时,曾派次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姑苏。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遇文学家石曼卿。当时石曼卿窑中连遭不幸,几位亲人相继离世,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但因没钱而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9.
汉代利用军队屯田始于武帝时,终西汉之世为一重要的政策。军队之屯田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驻军屯田和戍卒屯田。驻军屯田往往因某次军事行动之需要而设,如赵充国在金城塞外之屯田,冯奉世在陇西塞外之屯田皆是。戍卒屯田是利用戍边的士卒进行屯田,这是一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关于范仲淹的研究成果丰富,苏州、洛阳和港、台等地,还分别成立有范仲淹研究学会。研究领域涉及到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教育和学术思想等方方面面,并有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趋势。具体到范仲淹经济思想的研究,学界前人也多有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范仲淹的财经思想、农商思想、宗族福利、荒政救灾等角度,对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总结概述,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1.
唐懿宗成通九年(868)七月,武宁军戍卒许佶、庞勋发动桂林兵变,率八百戍卒擅自北归。关于此次事件的性质,前辈学者虽多有论述,但并未将其与之前武宁镇的历次兵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笔者试从唐中后期武宁镇历次兵变的特征来重新分析“庞勋之乱”的性质,认为庞勋之乱只是武宁骄兵兵变的升级,从而进一步阐明庞勋之乱对武宁镇及唐朝后期政局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范仲淹的政治、军事战略才能,而没有足够重视他的文学成就。从当时诗坛的总体形势分析入手,对范仲淹人格影响和其诗作进行全面分析认为:范仲淹激扬了宋代的士风,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力矫晚唐"三体"余风的不利影响,为宋诗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其诗作对抵制东州逸党诗人的狂狷诗风,推动宋代诗歌创作革新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范仲淹在立法思想上强调修德省刑、以德化民和精审号令,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要尽速颁行,对有碍于惠民、养民、顺民原则的苛刻之法和烦而无信的法令要变革。范仲淹在司法思想上特别强调明慎刑赏、赏罚惟一,在对用法征滥之弊尖锐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国情理审刑名、慎重天下之法的司法思想。范仲淹在执法思想上强调澄清吏治、良交抚驭,并对执法官吏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考察等方面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儒学的积极提倡、对传统经学的立异和不满、对追求理想人格风气的开创和对理学兴起的实际贡献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范仲淹与北宋理学兴起的关系,认为范仲淹称得上是理学的先驱之一.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在元杂剧中出现5次,均为朝廷重臣,手握大权,虽然不是正末,对剧情发展却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杂剧中的范仲淹形象统一,均为忠义的儒家士大夫,元杂剧作者对其都怀有赞美与敬仰之情,这与范仲淹自身魅力和元代社会风貌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范仲淹论辩的锐气和艺术廖大国前人论范仲淹,大都侧重于他的政治业绩。如金人元好问赞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在朝廷则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①这些赞语,可以使人见...  相似文献   

17.
范仲淹在创通经义、革新政令与书院讲学三个方面,奠定了宋学的学术精神。特别是他推动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使他成为宋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范仲淹对书院教育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他与睢阳书院的学缘关系及在睢阳书院的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8.
首先论述范仲淹与"宋初三先生"的关系,其次,在庆历新政时期,由于范仲淹和"宋初三先生"的共同努力,确立了"明体达用之学",此为道学之先驱。从庆历新政到道学,其间经过了王安石的熙宁变法,道学是在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下形成的。第三,范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并重视《中庸》和《春秋》,这对于道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范仲淹与道学在思想上的联系,更主要者是他首先在宋儒中提出了"孔颜乐处"的问题;宋学精神之所寄在书院,范仲淹的重视教育,大力兴办学校,对于宋代书院的兴起有开创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9.
《范文正济秀才》是北宋魏泰所著《东轩笔录》中的一篇笔记,记载了范仲淹接济孙复并教授他《春秋》之事,近来常被当做信史引用。本文从孙复到太学任职的时间,孙复与范仲淹的年龄相仿,孙复实为范仲淹举荐,孙、范二人的《春秋》学差距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该笔记所记之事不宜作为信史。  相似文献   

20.
“朋党”问题在宋代具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宋仁宗景祐年以降,关于范仲淹集团的“朋党”纷论为一时之湖.本文将焦点集中在庆历年间引起朝廷激烈争议的腾宗谅事件与范仲淹同仁的联系上,意在以滕宗谅事件为平台,着力对事件发展过程中范仲淹和同仁的观点与作为展开细致梳理,对事件有关联作用的其它因素特别是宋仁宗的态度进行深层次触摸,目的是辨识这一时期反复出现的对范仲淹集团的“朋党”之斥是否为公正之指陈.本文认为,范仲淹及同仁确有集团意识,但是其行径无“朋党”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