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爽 《学习与探索》2003,(3):127-132
20世纪中叶 ,伴随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 ,西方史学出现了重要转折 ,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历史学的多元走向。在当代西方史学的演进中 ,这一趋势直接表现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扩大、新的史学分支学科的纷纷建立、史学理论的更新和历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等等。这是建立在当代历史思维基础上历史科学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 ,对于批判地继承传统史学 ,确立 2 1世纪史学发展新方向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古代的史学,主要受中国史学影响。其中,儒家的修史观对日本古代史学的影响,尤显深广。其影响主要表现为鉴戒史观和正统论。一以历史为治者鉴戒,将伦理道德作为历史评价的主要基准,这是中国儒家修史宗旨与历史价值判断的特色。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论语·述...  相似文献   

3.
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口述史学的问世及发展是现代历史科学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本文就国外口述史学的起源、沿革与发展,口述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征及研究方法,口述史学对现代历史科学的贡献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其本身的局限性及新世纪的展望等问题一一作了概述和论析,力图勾勒出这门新兴历史学科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4.
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体.中国古代史家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在史书中设置了专传、合传、类传等传记形式,用以反映历史人物的这一多样性特点,并从不同侧面认识到他们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而阐述了评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意义.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陈永霞 《社科纵横》2015,(1):138-141
20世纪初年,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国史学的话语权也发生了变动,传统儒家伦理史学解体,以"史界革命"相号召的"新史学"渐成主流。作为史学组成部分的史学评论,于此时也得到了发展。新的史学评论标准得以确立,民族与国民的进化发展成为其社会政治评价标准。在学术评价标准上,要求历史研究应该探求社会进化发展的公理公例,强调历史解释;在编纂体例上提倡通史,章节体;强调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5,(4):158-164
明代郭大有所撰《评史心见》是一部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史论著作。这部书在方法论上有三个特色值得关注,一是撰述旨趣注重评论"可以为鉴者"与"不可以为鉴者"的史事;二是以"扶纲常、振风化"为论史目标;三是主张评史当观"时"、"势"与"天命人心"。《评史心见》中存在不少相互矛盾之处,究其原因,是作者评史时过于强调理学式的道德评价,忽视了事实评价。郭大有的史论是明代前中期正统史论的代表之一,对其研究可以增进对明代史学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年鉴学派是享誉当代西方乃至世界史学领域的重要史学流派,在其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总体历史理论。这一理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从而成为年鉴学派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顾杭 《浙江学刊》2004,(3):124-127
第三共和国伊始,法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巩固共和制度与重振民族自豪感是首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以拉维斯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本文即以拉维斯的教育活动和历史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考察史学与史学教育在愈合战争创伤、复兴民族自豪感和宣扬爱国主义中的重要功用.  相似文献   

9.
在史学研究中,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评价体系。应该说,目前史学界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与此中的评价体系不无关系。这是我们需要关注、需要反思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拟以下面两个例子为依托,予以强调。一、如果袁世凯早死六年袁世凯作为近代著名人物,可谓家喻户晓,之所以如  相似文献   

10.
孟庆延 《社会》2005,40(5):34-62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平定陇蜀战争是光武帝刘秀消灭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最后一战。文章着重研究了刘秀运用先东后西、先陇后蜀、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和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以敌制敌,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及其对后世军事家们提供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沈文凡  王慷 《阅江学刊》2013,(3):122-127
宋代咏史词成为与咏史诗分庭抗礼的一种体裁。范仲淹开北宋怀古咏史词的先声,苏轼、王安石雄居于前,柳永用慢词写怀古题材,贺铸、周邦彦为北宋的怀古咏史词画上了句号。辛弃疾把怀古咏史词推到高峰,金陵怀古、赤壁怀古、京口怀古是南宋怀古词之大宗。金代的怀古咏史的巨擘为元好问。元代以写怀古词而著名的作家前数白朴,后推萨都剌。明代杨慎、吴易、夏完淳咏史词抒发对故国的沉重咏叹。清朝吴伟业、陈维崧、曹贞吉、纳兰性德等人的创作都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修辞立其诚”历来被解释为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对此,周策纵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反对意见,即“修辞”与“立其诚”为平行之二事,意为修饰语言文辞和建立诚实,与修辞并无关系。然而,周文的三个主要论据均存在关键的纰漏,并不能充分证成其论断。从文本语境的角度考察,“修辞立其诚”原是政治语境下的言说,关涉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它与作为内圣工夫的“忠信”并列,表外王工夫,意即为政者修缮教辞以显立其已有之诚。当然,修缮教辞以显为政者之诚也是一种修辞,只是它特指行政事务,不应被泛化为一般的修辞学原则。  相似文献   

14.
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的辩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史家刘知畿在总结以往史学发展的基础上撰成《史通》一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到更加自觉的境界。它在理论上的提升和专题评论的广泛展开,上承魏晋,下启两宋元明,大多反映出辩证的认识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内涵及其史学价值和理论意义。总结这一辩证方法运用的传统,对当今史学批评的开展,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Abstract:
LIU Zhi-ji,as a historian of the Tang Dynasty,writes the book Shi Tong on the basis of summa- rizing the former development of historiography,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criticism has developed into a stage with more self-consciousness. The advancement in the theory and the expansion in the discussion of certain issues,inheriting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y and initiating the Song,Yuan and Ming Dynasty, mostly reflect the dialectical method and understanding, and greatly enriches the conno- tation,historical merits and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historical criticism in ancient Chinese criticism of historiography. Summarizing the tradition of using this dialectical method will inspire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historical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春 《学术交流》2006,(7):189-19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的历史人物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历史人物研究,尤其是人物早期史研究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重构历史人物早期史,愈是接近人物早期的原生态,就愈能为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提供对象保证。王士俊研究员在《赫鲁晓夫研究》中,重构了赫鲁晓夫的早期史,着重分析了他从“自然人”变为“政治人”的过程,揭示了社会、国家、政党等政治要素在完成这一转变中的作用。其研究不仅视点新颖,且切入点独特,令人耳目一新。这种重构的研究方法不仅激活了人物早期史,也重构了当年社会的一种缩微模本。  相似文献   

16.
汉光武帝刘秀,本人为太学生出身,博览经学,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擅长应用文撰作,其诏令及交际文牍颇注重文辞,较少"浮词虚语"。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有刘秀113篇文字。由于其伟大历史功绩的遮掩,后人较少注意其文学撰作方面的才能及其成就,但他的一百余篇诏令及文牍足以使他在汉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刘敬圻 《求是学刊》2002,29(6):93-101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却提供了有关人才问题的理性思考。作为首脑人物的曹操、刘备、孙权在人才大战中的观念、政策及个人魅力之得失 ,呈现为以下一些规律性涵义 :不拥有经天纬地的人才 ,难以确立改天换地的路线 ,难以实现惊天动地的目标。政策的全方位开放 ,吸引着足成赢家的忠勇智慧之士 ;政策的偶现失误 ,则招致无可弥补的历史性憾恨。说到底 ,是首领人物个人魅力的公开透明的竞赛 ,用人者的风神气度直接作用于人才走势  相似文献   

18.
周国炎 《创新》2012,6(2):76-82,128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重要的历史文献,有关"麽汉皇"的题材是经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贵州的布依族与壮族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其重要的宗教文献———摩经中也有不少与壮族布洛陀经诗内容相似的成分,摩经中的"安王"与壮族布洛陀经诗中的"汉皇"题材文献在名称、功能、内容、人物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论《七略》分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隆予 《唐都学刊》2005,21(5):9-13
《七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目录学巨著。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首先合作完成了目录学著作《别录》。刘向死后,其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概括,并进一步吸取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思想,进行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目录学巨著———《七略》,它为中国目录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艳萍  杨跃 《唐都学刊》2006,22(5):16-19
汉武帝刘彻是集政治家和军事家于一身的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毛泽东曾作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来喟叹汉武帝文采的不足。汉武帝是将汉王朝推向极盛的一代英主,他还是一位出手不凡的文学家。“略输文采”对他来说实在有失公允。有事实为证,汉武帝爱好音乐,爱好诗赋,赋写得颇有水平。其代表作被视为佳品,流传至今。他还招揽四方文士建立乐府,大规模收集民歌,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贡献,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诗人庞德崇尚他的诗赋,把他看作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庞德将其悼念李夫人的赋改写为诗《刘彻》。庞德的《刘彻》成为美国诗歌史上的名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