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有许多表征.作为一个建制800多年的行政区域,中山市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要把中山市建设成为合格的文化名城,除了了解"家底"进行保护性开发外,还要在城市硬件建设上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循序渐进,突出个性,扬长避短,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如何打好"明文化"旅游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霖 《南京社会科学》2004,(Z1):326-328
科学发展观是涵盖极为广泛,内容富于创新的时代概念.对南京实现"两个率先"进程中具有指导和统率作用.南京历史悠久,文脉悠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革命文化等四大特色文化.在这四大特色文化中,本文认为应以"明文化"为龙头,"龙头动,则全身皆活".以更好地促进南京旅游产业的发展,迈向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张光 《南方论刊》2008,(2):88-90
文化为什么要有特色?文化的特色意味着什么?茂名特色文化应该弘扬哪些特色?如何更好地繁荣和发展茂名的特色文化?本文试图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文化的特色意味着什么?茂1.特色·个性·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张筠 《青海社会科学》2013,(5):197-199,186
索绪尔曾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作为彰显文化特色的载体,语言在族群识别、文化认同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作为文化本身,民俗语言又在塑造区域文化个性上承担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肖叶 《南方论刊》2004,(6):38-40,24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城市的精神家园.在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热潮中,茂名要尽快建成在全省有影响的文化城市,必须做到重新认识文化资源,挖掘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建设的新亮点;努力创新文化体制,以体制推动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川 《天府新论》2006,(Z1):153-154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特色经营战略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大竹县的特色经济就是发展苎麻产业.当前,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时机均已成熟,呈现出朝阳产业的特性,但发展现状仍表现出"四个反差".因此,有必要明确发展目标,采取一系列对策,将大竹建成"中国苎麻产业集群地".  相似文献   

8.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以及了文化创新的任务。作者指出了文化创新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文化创新的具体途径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文化战略的创新、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管理的创新、文化环境的创新、文化人才的创新等观点;并论述了文化创新与文化繁荣、构建创新型国家、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改革活力和动力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孙念超 《船山学刊》2007,(2):174-176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一个社会必须要保证人的个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要注重发展人的个性,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西文化建设与发展模式得到不断创新,具体而言,这些创新的模式主要有:特色文化品牌化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开放创新的文化发展模式、"一体多元制"共建共赢模式、"文化保护工程"的建设与开发模式等.广西应综合地运用这四种模式,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不断推进广西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庆"大文化"战略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大庆城市发展理念上的创新.这个思想的提出,对大庆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大庆实施"大庆化"战略的"核心理念"、"文化资源"、"现实载体"等三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确立的、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主动适应新情况新挑战,善于学习借鉴,不断与时俱进,以文化创新引领企业未来。具体来说,就是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上"与"下"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本年鉴,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一个年度三个文明建设方方面面的成果与信息,近百万字的资料来自党政机关部门和有关入鉴单位的上百位作者之手,不说文稿质量优劣参差不齐,就是语体、风格也各显千秋。要将这些庞杂的第一手文字资料,通过三五个,甚至七八个不同阅历、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个性"编辑,编纂成一部风格统一、特色鲜明、主次得当、语体精确的优秀的地情工具书,就要求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了儒道文化的"中国特色"之文化个性,而且蕴含着中西哲学会通而交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自信理论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兼具着内驱力和发展目标的重要角色,对于焕发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族融合、繁荣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三亚作为海南建设的排头兵,特色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三亚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三亚将建设成为"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环境和谐"的"世界滨海旅游文化名城"。但是,三亚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规模、集约化、基层依托上都有待发展。三亚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需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经济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结构上进行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7.
培育和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协调。继承主要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作风、大庆精神。传统文化是根脉,党的优良作风是源泉,大庆精神是特色优势。创新是一切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无止境创新永远无终点,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要求创新。必须要加大创新力度,深入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大庆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  相似文献   

18.
黄建群 《天府新论》2006,(Z1):138-139
"融入重庆"经济发展圈是大竹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任务.要融入重庆,就要甘当重庆经济的配角,打造大竹汽配城,发挥大竹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一个从理念形成、理论发展到战略实施的历史过程,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相连,是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坚持整体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现实路径上,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创新文化模式,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三是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文化中国"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四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形塑良好的国家形象;五是加强文化治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源流之一,既需要完成自体的传承与创新,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引领和履践社会主导价值观。基于此,大学实现"文化自觉",是对自身重塑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选择、导引的辩证统一的艰难过程。大学的自觉文化意识必须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入手,让推动文化创新、自觉形成"文化个性"成为大学的精神血脉。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形成精神动力,自觉强化大学的"文化重建"功能;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秀人才,自觉实现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