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建立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一直是欧盟促进社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从社会排斥概念的诠释入手,分别从学术层面与欧盟层面进行社会排斥概念解析和社会排斥概念政策应用解析。其次分析了欧盟目前解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社会政策发展现状:鼓励更多的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参与劳动力市场,提高社会融入程度;增强工人和企业的适应性,减少潜在的社会排斥;发展人力资本政策,打破社会排斥的恶性循环。本文最后对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面临的挑战进行简要分析,并讨论了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发展对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风 《创新》2014,(2):87-90,109
进城农民工在我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基于其流动性、自身素质相对低等原因,遭受着社会排斥。文章从经济、权利、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五个层面描述进城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排斥,从认识、户籍制度、管理政策、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视角分析进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缘由,并提出缓解进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就业中遭受多重排斥,即:起点排斥,过程排斥,结果排斥。研究表明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拥有量和他们在就业中所遭受到的排斥存在显著相关性。笔者认为为农民工建立顺畅的城市网络融入机制,提供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5.
贫困救助是我国社会服务的永恒主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制度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贫困是一个复杂的持续性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共性与弹性要求以及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贫困救助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社区志愿服务以其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特点,可以有效地填补社会救助政策的漏洞。本文描述了社区贫困家庭的现状及其特点,揭示了当前社区服务和社会政策存在的缝隙;立足社区贫困家庭的需要,提出了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应该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寄望建设一个符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和具体家庭需求的社区贫困家庭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6.
田思路  贾秀芬 《日本学刊》2012,(6):123-135,160
日本在经济长期低迷背景下,派遣工、外包工、临时工等非正式员工不断增加,他们的弱势地位导致了其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一定程度上处于被经济市场、社会组织、文化生活、政治活动所排斥的生存状态。这种"社会排斥"使劳动者的生存权、平等权等受到了侵害。通过法律政策对非正式员工的权益加以保障,促进其权利回归,是实现"社会包容"的有效途径。研究日本的"社会排斥",对预防和解决中国二元结构下农民工以及其他非正式员工的"社会排斥"现象及其应对措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宇 《青岛画报》2011,(12):2-3
宜居的四方区,正集中筹建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建成的新颖漂亮的经济房、廉租房处处体现着四方区特有的温馨和幸福.社会保障性住房是青岛市委、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精神,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为破解"住房难"问题、构建和谐幸福的城市所采取的一项创新性的工作.四方区为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幸福城市,坚持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与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结合起来,努力在确保居民"有得住、住得好"上走在全市前列,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上,严把规划、设计、施工、配套和后期管理等环节,真正凝心聚力办好事.  相似文献   

8.
西宝  温玉杰 《学术交流》2002,1(3):43-46
由于中国住房金融市场发展历史和政策原因 ,在市场竞争、业务运行、市场体系、金融工具和产品营销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 ,利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住房金融政策比较研究的方法 ,借鉴相关住房金融政策经验 ,以建立、健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的中国住房金融政策。应建立完善的住房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住房抵押贷款机制 ,实行差别利率等政策。  相似文献   

9.
不同经济地区廉租住房配租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人人都应享有适当的住房.不断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是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市场化住房分配机制的必要补充.由于我国目前廉租住房的供给主要由地方财政支出,因此,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廉租住房配租机制.具体体现为廉租住房的配租对象、配租模式及配租标准的差异.廉租住房的供给具有社会保障性质,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地方政府应根据财政状况、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度、城市现有住宅存量、质量与价格、城市二级住宅市场的发育程度及配租对象的偏好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配租模式.同时在未来我国廉租住房保障立法中应给予地方政府选择配租模式的创新空间.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现阶段加大廉租住房房源的供应均是非常必要的.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制定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廉租住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雄  郭忠华 《浙江学刊》2013,(3):114-120
当前中国出现一种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是何种机制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检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公民身份的角度对之做出解释。公民身份是一个同时包含包容性和排斥性的复合概念。公民身份的排斥性是造成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在当前中国,农民、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现行的公民身份制度安排下遭遇诸多排斥,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领域、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排斥。这些排斥机制造成相关社会层级的权利贫困和身份地位的底层化。公民身份的内在排斥性与国家的控制性思维紧密关联,只有改变政治控制思维以及以之相连的排斥性公民身份,才能遏制由制度排斥性所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柳建坤  许弘智 《社会》2019,39(2):133-159
本文讨论了当代中国城市本地人排斥进城农民这一问题的发生机制。通过剖析经典利益威胁假说,依托冲突理论以及中国的现实情境,本研究考察了市民与政府关系的演化及其对排斥进城农民的影响。通过对“201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获得以下发现:(1)本地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部分源于其当前生活境遇的恶化,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过去的利益受损经历以及对未来社会地位变化的悲观预期;(2)本地市民对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不满,会降低其对进城农民的接纳意愿;(3)在本地市民中,遭受利益损失的“失意者”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态度显著受到其对政府行政能力不满以及政府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低效的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市民对进城农民的排斥意愿中存在“替罪羊”机制。  相似文献   

12.
解决城市住房问题,是现代化的重要挑战。对城市化背景下日本住房问题和政策干预演进的考察表明,日本早期城市化阶段属于“住房卫生政策时代”,城市住房问题开始发韧,卫生问题尤其严重;中期城市化阶段属于“住房公共政策时代”,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取得较大进步,住房问题总体维持、但又有所改善;晚期城市化阶段属于“住房社会政策时代”,由于强有力的住房社会政策,日本最终基本上解决了城市住房问题,虽然迄今它也面临与其政策模式相关的一些不足。日本个案表明,城市化既带来城市住房问题又推动其解决,并且住房政策干预形成了对社会文化因素的嵌入,因而同时支持了“趋同论”和“求异论”观点。日本经验对当前中国有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解海  靳玉超  洪涛 《学术交流》2013,(1):112-116
在目前中国四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下,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体现出了显著差异:最低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在住房市场上根本无法实现经济适用房的住房需求,更不用说普通商品房;高收入群体则对大户型商品房也具备完全的住房支付能力。供求结构失调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通过构建五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可以解决居民收入层次与住房供应层次不匹配的问题,即把住房供应体系分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性商品房和商品房共五个层次,尽可能覆盖到包括低保困难户和"夹心层"在内的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在此基础上完善住房市场过滤机制,理顺住房供求结构,实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4.
社会排斥:农村社区能力建设中的妇女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妇女遭受来自社会政策、社区男性、妇女之间以及项目本身施与的诸多排斥,妇女相对男性承受了更多的剥夺和歧视,她们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处于边缘位置,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本文试图在总结社会排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社会排斥的看法,并在社会和社区层面上分析农村妇女的贫困现象。  相似文献   

15.
陶焘 《创新》2015,(6):76-80
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主义成为哲学界的主流思潮。然而,心理因果难题并没有因为心灵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出现——因果排斥问题,并被称作笛卡尔的"报复"。因果排斥问题产生于四个单独来看都难以怀疑的论题之间的冲突,分别是:存在心——身因果作用、心理性质不等同于物理性质、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不存在过度决定。然而,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诸多学者采用了不恰当的因果观,如果持干预主义的因果理论,因果排斥问题将会得到消解,心理事件也将获得因果效力。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政府倡导并推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模式,借助国际先进的融合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模式.事实上,特殊儿童作为最特殊的弱势群体之一,他们在社会中受到了一定的排斥,教育的公平和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时常被排斥在社会普通教育计划之外.文章基于X机构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情况的分析,在社会排斥视角下探讨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尝试通过“社会排斥互动框架”深入分析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社会网络三个维度对特殊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作用.依据特殊儿童的需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介入社会工作服务,改善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建构特殊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发现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增能—融合互动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特殊儿童的社会排斥.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实现增能,有效促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7.
胡浩 《创新》2012,6(5):88-93,128
住房市场是一个分散、区域性分割的市场,中央政府无法直接调节,对住房市场的微观调控是地方政府的职责之一。地方政府在住房市场的职责贯穿从住房生产到房屋消费的各个环节,涉及确定需求、土地供应、存量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领域,有时甚至直接给特定群体提供住房。以地方政府行为视角建立一个分析框架,重点剖析地方政府在住房市场中的职责,住房市场利益相关者及管制创新,住房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央—地方在住房市场既分工又协作的二级管理模式有效运转的约束条件,地方住房战略制定及其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促进我国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在我国城市已经突显出来,并可能在已有的贫困者和贫困家庭中延续。本文通过贫困家庭主体成员的工作情况来分析贫困代内滞留的可能性,通过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来分析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从而了解城市贫困的代内和代际的延续性。为改变贫困家庭的现状,要注重向贫困家庭提供机会,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给予必要的救助。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远没能满足需求,这里有资金短缺问题,但根本原因是思路上有问题,应该在思路上有新突破.一是放弃把收入作为申请保障性住房的资格,二是把保障性住房由出售改为出租的形式,三是放弃以小区为单位集中建保障性住房的模式.如果能在上述三个方面突破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思路,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问题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西方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的核心概念,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引入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并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关于社会融合概念的分析以及对社会融合行动方案的成功实践将对我国学者研究当代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社会融合问题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