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同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都是想象的过程一样,任何艺术欣赏的过程,也都是想象的过程。我们把前一种想象称之为创作想象,后一种想象叫作欣赏想象。没有欣赏想象,也就谈不到真正的艺术欣赏。因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不同于生活中的形象。大家知道,生活中的形象是艺术形象的根源,前者是客观的、个别的,后者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  相似文献   

2.
推动思维发展的,除了一些外部因素以外,还有其自身的内部矛盾。但这个内部矛盾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论。有的认为,实践活动中主客观的矛盾是思维发展的内部动因。我们说,实践活动中主客观的矛盾只是思维发展内部矛盾的基础,而非此矛盾本身。不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就势必把客观现实也说成是主观的思维或心理的一个矛盾方面,这不仅违背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革命日益深入地发展,它要求我们迅速地改造主观世界,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需要。但是,到底怎样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才能跟上革命的形势,跟上毛主席思想的发展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題。我带着这个问題参加了农村社教运动,在运动中和参加运动后又带着这个问題学习了《实践论》,现在才开始有了一点认识和体会。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讲:“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  相似文献   

4.
书评的审美特性问题,是书评的基本问题之一。书评美对于发挥书评的认识作用、伦理教育作用、功利导向作用、审美感兴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它的特点是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检验书评是否美的标准只有客观的社会实践。我们相信,通过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实践运动,我国的书评水平和图书质量会不断提高,日臻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蓬勃健康地发展下去。一、书评美是书评的基本属性图书评论中的审美活动是主客观矛盾统一的过程。被写作和出版的图书是客观方面,书评家是主观方面,主观与客观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从唯物论的根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实际上包括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革”的尖锐批评 ,一是总体上对“文革”的维护和肯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各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它们反映出毛泽东晚年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6.
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的审美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主客观关系的差异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作为艺木形象,都是主客观的统一。客观的现实生活被散文家、小说家所反映、所认识、所评价在此基础上,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对来于生活的感情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创造、再进而把这种想象的结果表现为文字的形式,这就是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产生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散文人物与小说人物的基本差异,就在于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使上述过程得以贯穿、得以展开的内在依据。这个内在依据,决定了散文家  相似文献   

7.
艺术欣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艺术欣赏始终饱含着欣赏者的感情,总是充满着联想和想象。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刺激了欣赏者的情绪。欣赏者对于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着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艺术欣赏带有主观色彩,“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人们对这种审美的主观性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主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包含着客观见之于主观,主观见之于客观两个环节,二者是有机联系,相互交叉的。所谓客观见之于主观,就是人们从客观世界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而主观见之于客观则是人们实施和检验他们在理性思维过程中,基于感性认识的材料而得出的理论、意见、计划、方案的过程。在现实的人的  相似文献   

9.
去年一年大跃进的形势和破除迷信、思想解放的运动,便我們大家深刻地体会到我們主观的能动作用,这是我們党掌握了客观規律的結果。但是在这种形势下面,我們需要正确认識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規律的关系,冲天干勁和科学分析的关系覀円酶行У姆]主观的能动作用,就必須注意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的問題,必須很好的解决主观与客观統一的問題。  相似文献   

10.
翻译实践中主观创造性(即艺术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包含有一个由理解原文到表达为译文这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而在这个程序中主观创造性思维起决定性作用,不受客观规律性(即科学性)的约束.所以翻译实践在性质上属于主观创造性,而非客观规律性.也就是说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11.
在书面語言里标注出一个字的另一音义的所謂“破讀”这一现象,是个有关語法、词汇以及語音声韵調等方面的語言现象的一种反映。它实在不仅是古代汉语里的一个问題,而且也是现代汉語里从书面語到口語里的一个问題。在語言規范教育受到重视的今日,語音規范也极为各方面所注意,于是,破讀问題也就在当前語言議事日程上显示其重要地位。初看起来,破讀跟文言文的閱讀是关系密切的,語文教师似乎首先体察到这个问題的急待解决,但进一层来看,破讀在现代汉語里也并非不成问題,实在它也是早在审音范围之內的谱x中固然有“军自敗曰敗(浊声母、去声),打破人军曰敗(清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一次回答女儿燕妮和劳拉提出的“你所中意的口号是什么”时说,“对于万物都怀疑。”这话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强化疑质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疑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问一个“为什么”。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这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本领、增长才干,总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认识客观来说,认识是不能穷尽的,疑问自然会产生,从认识主体看,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主客观总是处在不断的矛盾中,即知与不知的矛盾,所以必然会出现许多疑问来。  相似文献   

13.
再论朱光潜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闫国忠(一)长期以来.朱光潜是被看作为主张美是主客观统一派的。与朱光潜对峙的一方是吕荧、高尔太,他门是主张美是主观的一派;另一方是蔡仪、李济厚、洪毅然,他们是主张美是客观的一派。从主张美是主观的、客观的、乃至主客观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一) 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问題”的报告,是为回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国內生活所提出的新问題而做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在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阵营,包括了九亿多人口。资本主义早已丧失  相似文献   

15.
实践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实践的内在矛盾性集中体现在客观物质实在性和主体主观能动性的矛盾之中。实践的这一矛盾,首先导致了人和自然的分化;而又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主观目的、工具、实践结果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使这个被分化的世界又重新统一起来。可以说,正是由于实践的介入,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由此,实践又被赋予了世界观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刑法学上存在的"主观超过要素"和"客观超过要素"概念自身存在矛盾,其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相冲突,而且"超过要素"概念的产生系由对客观情况认识不完全所致,因而"超过要素"概念是学术上不可取的伪概念。目的犯的目的不是主观超过要素,与其对应的客观要素是体现犯罪目的的危害结果的发生;倾向犯的内心倾向则是一种痛快型的罪过情感。而与客观超过要素相对应的主观要件是一种抽象的罪过情感,也即与客观超过要素相对应的罪过心理是行为人漠不关心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论是站在现代哲学美学反形上学立场上的,反对把心和物作实体化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界定也是相对的,美的真实意蕴是化掉主观和客观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重点在"统一"(同一)上。黄应全得出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是主观论的结论,其原因是他的思维方法是旧本体论的,他对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分析也是静观的,不是动态的。他推理所涉及的"心灵"和"形象"都不是朱光潜的原意,他的实体化思维使得他非此即彼地把美同美感割裂开来,这是他的错误结论的病根。  相似文献   

18.
浅论合同欺诈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欺诈犯罪是主客观相统一的 ,不能仅仅考虑一方面。本文从主观主面和客观方面对合同欺诈与合同诈骗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美学?有的同志说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有的同志说美学就是艺术理论。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回答?我想对艺术和美的关系的不同看法是造成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和艺术是对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在联系中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題,也是一个历史上的老问題。已经打了几千年的官司了,但直到现在还仍然是一个悬案。看一看历史上的爭论,听一听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个问題的意见,不是沒有益处的。一历史上的分歧美与艺术的关系问題,是历史上爭论的重大主題之一,也是每一个美学家所不可逃避的问題。在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中,美和艺术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沒有紧密联系。先秦诸子谈  相似文献   

20.
在行为论中,行为在构造上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内在统一的关系,行为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客观积极地实现主观。作为犯罪成立之规格的犯罪构成,既不能忽视自身评价对象——行为的构造,又不能抹煞行为构造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而要将主客观相统一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将犯罪构成要素予以体系化,形成犯罪构成体系。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超越了不同的刑法基本立场的不同内涵,对犯罪构成体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