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克尔曼通过对拉奥孔雕塑的分析,提出了希腊的美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一观点奠定了德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基础.希尔特则认为拉奥孔雕塑不是为了表达“美”,而是为了表现人物濒临死亡时所感受到的剧烈痛苦这样一种“特征”.希尔特的“特征论”由此引发魏玛古典主义与德国其他文化流派之间一系列的美学论争.歌德认为,希尔特的特征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只注重现实的真实性,而忽视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理解人物所遭遇的痛苦可以被崇高和优美所软化这一艺术规律;拉奥孔是一曲悲剧的田园诗.歌德关于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辩证分析,不仅解决了希尔特的疑难,并且为德国新古典主义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通过对延安现实主义诗学、浪漫主义倾向的七月派诗学和九叶派现代主义诗学的理论形态、内涵、价值,以及相互间并峙、互补关系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地把握上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的观念、思想与精神,在断代诗学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突破和重构之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剑华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2,(2):94-110
否定与批判“言志”诗学,曾是中国现代文学转型的标志。但从五四新文学开始,“言志”诗学不仅没有被剔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范畴,相反,却借助于西方话语得到合理的传承。“言”救亡图存的启蒙之“志”,与“抒”忧国忧民的个人之“情”,中国现代文学都未摆脱“志”者“大情”、“情”者“小志”的传统思维,具体表现在:主“思”派提倡文学创作的功利意识,进而以“志”代“情”回归“道”统;主“情”派则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情实感,进而以“情”传“志”,回归“道”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与实践,虽然涂抹着光怪陆离的“西化”色彩,但其重新“释道”与巧妙“言志”的本质特征,恰恰表明了它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后走向了“西方”。 相似文献
4.
在"朦胧诗"论争甫发生的1980至1982年间,论争的核心尚不在青年诗人的叛逆性问题,而在他们是否有资格忝列"人民文学"传统。公刘和谢冕都着意调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原则。公刘把握"人民的悲欢"以为评价原则。在对"人民"诗学的掘用上,谢冕较公刘走得更远。就理论本意而言",人民"诗学建设意指诗法的"大我"原则对"小我"的容纳",人民"群像之中可以出现表露特定类型的个人情感的"英雄"及"斗士"。在"朦胧诗"论争复杂的理论局面中,作为一种叙事策略",人民"诗学有利于"朦胧诗"为主流诗坛承认,然而青年诗人在争论"人民性"传统的过程中,借用人道主义论改写"人民"的内涵,而与公刘、谢冕为之打开的理论局面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本文通过对“诗学”及“诗”、“志”等概念的辨析和追踪,从释义学、符号学和诗学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命题作了新的阐释。作者认为,语言的深处是一种信仰,语言的权力就是隐喻的权力。如果在诗学理论上读解“诗言志”而追寻一条意义链的踪迹,这条意义链就是在“诗”、“志”、“意”、“识”、“记”等互为训释中组接而成的。如果认为诗是书写使意义出场的文本形式,那么,主体创作的诗作为既成的书写也仅是在隐喻中使儒家经典文本指归的道德伦理出场而已。说到底,“诗言志”是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儒家诗学批评就是对“经”之隐喻的承诺,是经学中心主义的本体论隐喻 相似文献
6.
7.
8.
"文本互涉"是研究李碧华小说思想意蕴和艺术形式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李碧华从人性关爱的角度,在貌似陈旧的观念和情调中,蕴涵着浓重的现代意识,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落笔为文,使其文本内部和文本之间独具连续性和整体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话关系——影调小说,其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得以极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9.
10.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11.
12.
“政策性离婚”是指因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出现的离婚现象,其实质是通过假离婚等非常规方式规避政策的限制,以实现个人或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诱发“政策性离婚”的伦理因素包括:经济利益至上导致的婚姻伦理关系的淡化、道德监督缺失带来的婚姻主体道德责任的弱化以及制度伦理失范引发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恶化。为了减少“政策性离婚”等类似社会现象的发生,必须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坚守婚姻的道德底线;健全道德监督机制,促进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推进制度伦理建设,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许多论者以“和”或“道”作为诗学传统核心进行广泛论述。其实,“和”是哲学或伦理学传统,而非诗学传统。中国是由“和”的哲学方法论才引申出“雍容典雅”的诗学传统。刘勰初步认识到“经”与“诗”、政治哲学与诗学不能混同,从而把中和哲学观转化为“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在“雍容典雅”诗学传统形成过程中,刘勰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文学理论在向现代转化中如何处理诗学对现实的关怀,使其具备人文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荣、辱是一定社会整体或行为当事人,以某种赞赏性或贬低性的社会形式或心理形式,对一定行为所表示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判断和态度。本文在论述荣、辱的道德蕴涵的基础上,对荣、辱当下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三统并建是牟宗三对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总体规划,而究其实质,仍是儒学内圣外王的老话题。儒学第三期发展说所依据的是道德的理想主义的大纲,是一种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对于解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以及世界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意义的失落的困境,都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牟先生只是开启了儒学第三期文化运动的开端,并做了初步的疏导和富有建设性的探索,并没有真正完成新儒家外王之学的重建。其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仍旧未能彻底突破道器二分、中体西用论的传统格套。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和复兴,必须正视牟先生的智慧,不能绕过,只能超越。 相似文献
17.
“小金库”问题的犯罪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金库"问题进行犯罪学研究,主要通过归纳犯罪现象及其危害、探求犯罪原因和提出预防、治理策略的路径。"小金库"并非法定概念,但其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具有比较稳定的内涵和外延,即单位正常账目之外的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现象的大量存在危害性极大,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国家税收损失,并诱发其他犯罪。预防和治理"小金库"问题的方略要着眼于:严格财务制度;合理设计利益分配制度;拓宽合理的财务报销途径;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不搞运动式治理;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新的道德压力;加大涉及"小金库"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等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热 ,而在韩国又掀起了中国热 ,这种现象分别被称为“韩流”和“汉潮”。“汉潮”和“韩流”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的全面沟通和交流。在日益扩大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 ,两国应努力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致力于促进“韩流”和“汉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使两者成为 2 1世纪中韩合作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社区照顾,兴起于二战之后西方的反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回归社区受到照顾。作为国家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输出途径,老年社区照顾由官办民助、政府主导,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老年人不脱离社会。我国借鉴西方的老年人社区照顾,大力发展老年社区服务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巨大需求。但现行的官助民办政策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极大地抑制了老年社区服务的发展,应该尽快确立官办民助的指导思想,遵循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老年社区照顾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下,主体指向的缺位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不高。本文以湖州市德清县民间道德奖为个案,提出了用身边的教材为主体自治提供草根榜样,彰显凡人善举为主体自治建构民间舆论场,政策保障为主体自治的畅通道德服务途径,政府职能道德化为主体自治提供伦理资源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自治路径,以促使公民道德与转型期的社会秩序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