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尼采探索希腊悲剧的本质是为了最深刻地揭示希腊的创造精神的深层原因。悲剧的日神因素和酒神元素这一对立在悲剧中被扬弃而归于统一。在悲剧中,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悲剧所给人的形而上的慰藉就是:现象的毁灭丝毫无损于意志的永恒生命。  相似文献   

2.
道德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悲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存在方式和强弱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西方悲剧更加突出命运观念,以至于几乎淹没了其中的道德感,可以称之为命运悲剧;中国古典悲剧则基本上是以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了命运观念成为现实人类新的主宰,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强化,因此可以把它称为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3.
哈代笔下苔丝的悲剧性结局有着多重的成因.在性格上,苔丝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牺牲,坚持自己纯洁善良的本性,即使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也不与之妥协;在性别上,苔丝作为一个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其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应为男权思想服务,否则,即被人们所嘲笑.另外,苔丝家庭的不幸、亚历克的罪恶及克莱尔的错误均是导致苔丝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来说,悲剧一词是舶来品,20世纪中国的悲剧理论是在对西方悲剧理论的不断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中国曾经选择了尼采、叔本华,最终选择了马恩悲剧观,但又不是一味地去异求同,中国在接受马恩悲剧观的同时,结合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实现了马恩悲剧观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西悲剧的比较看出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7.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美术弥漫着"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从"革命悲剧"到"悲情悲剧"、从一元化崇高悲剧到多元悲剧形态,中国当代美术的悲剧性呈现了一个从独白到缩减,再到衰竭的弧线式下降状态.中国当代艺术最值得关注的,仍然是后悲剧时代的人文书写问题.人类的存在状况永远存在着多元价值的悲剧性冲突,如何图绘与表征这些冲突则是艺术一项挥之不去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1979年至2008年的普利策奖特稿奖作品以悲剧报道为主,具有鲜明的悲剧审美特色:注重表现悲剧中闪亮的人性光辉;悲剧报道的目的在于激发受众心灵深处的悲悯性、悲愤性和悲壮性;传达出一种沉思之美。普利策奖特稿的作者大都是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面对社会悲剧,能以强烈的悲剧审美意识加以报道。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会将这样的作品推上普利策新闻奖的领奖台,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评奖委员对新闻工作者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赞赏和认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从南 的婚恋观念、婚恋经历中挖掘几千年来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慨以及这种浩然之慨的根源与实质,从而明确自身心灵惰性的历史沿革与时空循环。由此得出,南 的悲剧不同于西方的悲剧,只是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柔性悲剧”。  相似文献   

11.
论李煜词的悲剧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的激情与痴心由于苦难的渗透和培育升华成一股体悟世事人生的无可化解的悲剧情结, 从而使其词具有震憾人世的悲剧美和永恒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悲剧美探索     
历代美学家都就悲剧这一重要美学范畴作出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在悲剧理论史上竖起了新的丰碑.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在悲剧,这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要认真研究悲剧艺术规律,总结新时期创作经验,充分发挥各种类型悲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悲剧与秩序     
悲剧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形式。所有的认知必然都要遵循一定的秩序,悲剧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来展开叙述,并形成一定的叙述秩序。悲剧在遵循叙述秩序的基础上,既顺从一定的道德秩序,也遵循一定的情感秩序。但悲剧在塑造秩序的同时,也塑造了秩序的对立面,即对秩序本身的反叛,由此引发人们对悲剧的反思,而这恰恰是悲剧在当今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永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复古思潮,将被遗忘的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英雄圣贤又推向精神舞台的前沿。对英雄圣贤政治和道德的极力赞颂,使得当时大多数文人对英雄圣贤产生了宗教般的虔诚和膜拜。这种膜拜,不仅极大地阻碍着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和道德的认同,形成了他们和现实社会的对立,而且也极大地强化了他们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性格,支配着他们为理想、道义而无视贫贱祸患,明知不可行却坚持不懈,促使着他们走上了悲剧人生的道路。同时,由复古思潮影响而形成的强大的保守势力,在围剿革新思想时,也将革新派文人选到了人生悲剧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悲剧意识,人们马上想到它是对悲剧性现实的反映,但现实的悲剧性并不一定总会随之产生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悲剧意识,真正的悲剧意识是建立在对悲剧性现实的理性把握和一定的文化背景基础之上的。具有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悲剧意识亦如此,同时又赋予了悲剧意识新的内容,即蕴涵在具体而现实的爱情和社会理想悲剧中的关于宇宙人生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悲剧具有反悲剧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许多人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这些论证却往往是从某一方面入手,所以并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尝试着把古典悲剧放入中国古代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从其经济状况、哲学思想、宗法社会以及审美理想等方面,来全面探求中国古典悲剧中反悲剧倾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笔者不赞同苏力教授在研究梁祝悲剧时通过考究梁祝年龄寻找根源的做法,也不赞同其梁祝悲剧与“包办婚姻”制度无关的观点。笔者以为,梁祝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性格,在于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在于不能由人类自主的人生命运。梁祝悲剧的反封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其不具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朱淑真个人角度看,她的个性气质决定了她的爱情理想和追求,而这种理想和追求与当时封建礼制形成尖锐的对立冲突,决定了她个人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在当时的条件下,影响朱淑真个性形成的主要有三种因素社会思想、城市环境和家庭生活,三者之中,社会思想制约而又融解于后二者,城市环境和家庭生活则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她个性气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在产权的分割与整合统一谱系上,“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之间具有方向相反的单向性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对称性”特点.“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的“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两者理论的同源性以及产权效应在量化意义上的等距离性.文章从理论模型、本质属性和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系统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学者对于“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现象之间“对称性”的有关论证,以期阐明“反公地悲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路径,并为后续产权配置方式的研究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