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就清徐方言中的儿尾现象进行探讨,清徐方言中没有儿化现象,只有儿尾,并且儿尾自称音节,记作■,主要是受到儿字读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问题意识的"花儿"语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梳理花儿语言研究的成果发现,多数花儿采录者和研究者不谙方言,往往把一些字写错、音注错、义释错,有碍于对花儿思想内容的理解,有损对花儿情趣的体味。部分学者分析花儿押韵及格律时,存在术语不专业或不严谨;研究不充分却妄下断语;不熟悉方言,分析错误或举例不当;用汉语拼音标识,不利于花儿传播等现象。此外,学者对风搅雪花儿和花儿语言民俗等问题的研究仍嫌不够。花儿语言研究依旧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胡蓉 《民族论坛》2005,(12):60-61
会同方言存在AA式重叠名词,本文分析了重叠式名词与构词语素的关系,指出重叠式名词的音韵特点,总结出重叠的作用,并与本方言中的“子”尾词、与典型西南官话中的重叠式名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藏汉语之间的接触主要是跨地缘文化交流性接触和地缘接壤性接触,二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藏汉语方言之间的地缘性接触,主要发生在藏语康方言与汉语西南官话、藏语安多方言与汉语中原官话、兰银官话之间.从地城上看,藏汉语之间的地缘接壤性接触主要发生在青海东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一带.藏汉语方言在地缘接壤性接触下引发的语言演变主要有特征的增加、特征的替代,特殊的双语现象和混合语等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凤凰汉语方言夹杂个别土家语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在一些土家族语言研究的专著和《凤凰县志》中都有相关记载和论述.文章主要考察凤凰汉语方言词汇系统中土家族语词借入的情况,分别从"全借""半借""变换语音"三个角度来分析土家语借进凤凰方言的方式及特点,讨论其借入后词义扩大与缩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日铃木博之 《民族学刊》2016,7(2):1-13,92-94
本文介绍藏语方言学研究中的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此方法对所谓的藏语“康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具体语言现象,并提出在以往藏语研究中常见的“康方言”并不成立,应将其理解为“语言复合体”之见解.由于方言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除了语言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地理关系及历史关系,其研究不同于普通的方言研究.本文主要讨论有关“康方言”的三个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了解到,方言学研究中绘制语言地图是一种不可回避的过程,通过地图能了解到各个方言群的分布地域,并加上地理、历史等人文信息探讨方言的形成,才能得到可信的方言分类.  相似文献   

7.
祁阳方言中文白异读的现象非常丰富,其声母、韵母、声调均有的文白异读现象,此外还有声韵调兼而有之的文白异读。祁阳方言的文白异读反映了语音层次及其新发展,体现了雅土不同的风格色彩。  相似文献   

8.
向亮 《民族论坛》2010,(1):34-36
土家语分为南北方言,但南部方言远不如北部方言分布的区域广,如今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镇一地使用,呈"孤岛"态势。本文从相关的地理、历史状况以及南部土家人的来源诸方面来探讨南部土家语"孤岛"现象的成因,认为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不仅与语言本身的分化演变相关,还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及其使用情况有联系。而且,这种"孤岛"态势还将进一步深化下去。  相似文献   

9.
康方言较之于安多和卫藏的方言,分布地域广,内部又分多个土语群.康区地理上的分散格局和经济形式二元(农耕与游牧)化等多个外部因素对母语继承和方言接触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最终促成了多个土语群格局的康方言.康方言主要分3个土语群(也有四分法),这3个土语群又称为康方言的三大次方言,即北路次方言、南路次方言、牧区次方言.划分这些次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差别;其次是词汇差别,语法基本一致.昌都话属于北路次方言①,在北路次方言沿西线土语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昌都话元音变迁的研究,能为了解和认识康方言元音变迁的一般规律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榕垌村为例 ,阐释多语言多方言文化现象与特殊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意识、文化心理等诸方面的关系 ,指出多语言多方言文化融合发展的规律和目前语言骤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语音的历史演变会对语音的组合产生影响,并在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结构和音韵系统中留下一些"空格(slot)"或缺口.对"空格"或缺口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探究语音或方言语音历史演变轨迹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象州疍家话音系结构中的"空格"现象,可以考察象州疍家话音系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2.
重叠是现代汉语一个重要的语法现象及语法手段,长期以来得到了极其细致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方言中的这类用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运用功能语法学家马丁的评价理论,尝试性地分析了西宁方言中形容词重叠式的评价意义,认为西宁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用法是说话者表达评价的丰富资源.  相似文献   

13.
蟹摄一二等韵在今山西北区方言的演变比较复杂。本文从蟹摄一二等韵演变至山西北区方言的五个主要音韵特征出发,描写山西北区各方言点蟹摄一二等韵的读音,总结山西北区方言蟹摄一二等韵的类别,探究其所处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方言是在民族融合和语言接触的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期、多来源、多层次的汉语方言特征,同时受到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经过长时间的整合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站话是黑龙江地区早期的汉语方言。本文主要从站话对黑龙江方言的形成在时间、地域上的影响条件,移民的历史以及语言内部因素的对比考察等方面,论证了站话是黑龙江方言的基础方言之一,对黑龙江方言及其东西两区的格局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词是语言中常用的基本词汇,广西沿海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汉语亲属称谓词的历史传承性,同时自身也产生了变异。周边方言或外族语言的接触影响,移民的不同背景及特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也使其语法、词汇系统表现出了多语成分的叠合共存现象。该地区的亲属称谓词饶有特色,加强调查研究,有利于汉语方言语言面貌及其演变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相似文献   

16.
在确定外国学生学汉语的难点时,其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是首先必须明确外国学生所学的汉语应该是汉语普通话,因而没有必要把那些只是属于某种汉语方言(包括北京方言)的现象作为难点.同样,汉语普通话中正待规范的现象也没有必要作为难,最看待.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介绍安多方言的特点并根据外来词的发音来研究外来词在安多方言中的发音变化特点,外来词,也称借词,借词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半音译半意译,还有一种是意译,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汉语外来词到安多方言中的音译词汇。有的外来词发音在安多方言中变化显著,有的发音变化细微。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通过研究汉语的音译词音变来证明。这对于安多方言的外来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藏语复杂声母系统及复杂演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语言或方言之间虽然有相当严整的语音对应关系,但实际读音的差别之大往往又超乎可能的音变设想。所以我们经常很难解释共时平面上语言或方言的差异现象。语言研究中曾探索过各种音变模型,如同化、异化、换位等等,然而这些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解释行为复杂的历史音变现象。从汉藏语言来看,包括汉语在内的各种语言的原始形式都呈复杂的声韵结构形式。例如藏缅语的藏语安多方言、道孚语、嘉戎语的声母可能由二合、三合乃至四合辅音构成,这样复杂的形式其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元音分长短和有-m、-n、-η、-p、-t、-k等辅音韵尾是侗傣语族的特征之一。伺语属侗傣语族、侗水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虽然其大部分地区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上述特征,但是也有许多地区尤其是北部方言区已发生程度不同的演变。地处湖南省新晃侗旅自治县的李树(ti~4ju~1)侗语不仅元音已无长短之别,而且其辅音尾的发展进程可算是侗语方言土语中最快的,它的鼻音尾-m、塞音尾-p、-t、-k已全部脱落。  相似文献   

20.
人们掌握语言或方言的多少,往往决定于他们的社会经历、活动范围和文化程度,这种情况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很普遍。而海南三亚回族的多语现象则有所不同。除他们所掌握的语言或方言比周围其他民族更多一些而且是群体性的这一特点外,他们掌握语种的多少并不受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影响,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年龄的差别。这更是三亚回族所特有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材料,从居住环境、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