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索取权、剩余控制权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阶段性增长的原因在于农地产权性质发生变迁.1978~1992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多地赋予了农民剩余索取权,农民并不拥有多少剩余控制权;1993年后,农民不仅获得了剩余索取权,而且获得了剩余控制权.与第一轮土地承包相比,第二轮土地承包赋予了农民更长的承包期,并在农民这一层面上实现了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统一,因此,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更利于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增长因而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1984年农村第一步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初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初步解决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长期短缺的问题,并由此推动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为中国的重新崛起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但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农村第二步改革没有跟上,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总结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经验,启动新一轮农村改革,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必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添新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正>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工作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如果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执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向小康水平迈进,将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本文试图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问题展开初步的、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多年受束缚的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农民占80%的中国大大地向前进了一步,农村经济和农民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第一,农民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积极性得到大发挥、大提高。人在生产力诸因素中是最活跃的,特别是我们湖南在农田生产机械作业水平低、基本靠人力从事简单劳动耕作的情况下,人的积极性更具有决定作用。人多地少的中国靠农村经济改革带来了农业大发展,实现了解决“温饱”而向“小康”目标前进。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生产多少、好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实行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使用权,经营自主权.可以从事各种职业的自由选择权,自己支配自身劳动的支配权,可以说是获得了第二次解放,很快便调动了九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79—1984年,农业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农民收入以15.1%的速度增加,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改变了原来需要进口的局面,并且1984年可以出口粮棉.但是1985年以后,农业出现了徘徊,农业生产增长缓慢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也缓慢了.出现这种徘徊并不是因为农民和农业生  相似文献   

6.
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进行了不懈探索,这深刻体现在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政策上。调动农民积极性不仅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前提,而且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刻剖析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途径,即:利益刺激、制度解放、引导和教育农民,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四次变迁,从分析变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应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变革,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第二次大承包"的农村费改税并不能像第一次承包那样创造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奇迹.本文着重对现行费改税试点方案可能给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作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在最后针对这些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正> 近十年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主要内容有:第一,改集体统一经营为以家庭为基础的承包经营,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第二,改"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为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第三,改单一的集体经济模式为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组织、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多的生长点;第四,改农产品的统派购为合同收购、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初步搞活了市场,农民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突出问题,而农民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早在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当前,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成败的大问题.一、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农民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即农民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性的发挥问题,其实质是农民的利益问题.妥善地对待农民的利益,是正确处理党同农民群众关系的根本问题.经济上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调动农民革命和建设积极性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党建立、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核心问题.中国农民的利益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在革命年代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富裕问题.要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突出的是解决农民与其他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问题,核心是农业的比较利益偏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土地问题历来是中国农村的中心问题。农村家庭承包制实质上是建立在对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实践证明,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在一些方面的局限性愈来愈明显,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拟就进一步改善土地承包制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民问题的思想,包括农民的地位和作用、农民积极性的调动、农民的富裕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新时期进一步解决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应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从转变发展模式的理念出发,在坚持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贯彻以人为本的改革宗旨,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农民自己的增富要求,制定阶段性解决增富问题的发展目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沿着"形而下"途径自主发展生产,实现增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信贷体系对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杠杆作用,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和金融保障。为此要建立面向"三农"的公益性农业信用贷款体系,把国家对农村的反哺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江苏农村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发生的转折进行了分析.文中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从三个不同发展时期对农村改革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30年的历史分析研究认为,1988-1998年这一阶段,引发了"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出现转折的契机是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的回归.文中提出了解决"三农"的出路,应让从事农业劳动者承当1公顷种植面积为宜,以小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为目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卿 《天府新论》1997,(1):24-26,30
(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四川率先废除了人民公社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使长期受到束缚的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解放,从组织上确保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方式的有效运用,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为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17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也表明,废除人民公社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乡、村、村民小组和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管理方面,老百姓概括为"催粮催款,刮宫引产,灭鼠打犬",有效组织农民致富奔小康发展经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丰霞 《兰州学刊》2004,1(3):47-4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土地问题一直是所有农村问题的关键。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大致经过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以史为鉴 ,土地政策的确立一定要符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基本规律 ,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农村新形势的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改革。四年多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不但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且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所焕发出的冲天干劲,开创了我国农业自建国以来最令人鼓舞的新局面,这说明中国农村的变迁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本文拟从动态上对它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承包经济的发展前途作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农业是百业之首.各业的基础;农村经济是繁荣的根本,实现小康的关键.现就如何加快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讲些粗浅看法.一、统一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提高认识,是加快发展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前提.改革开放的15年来,由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省农业得到了较猛较稳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从当前市场的反映来看,近几年我省和全国一样,年年发生通货膨胀,1994年上涨幅度达到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农村形势和农村持续发展的前景陆学艺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整个农村率先进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业产值大幅度增长,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一、背景从1978...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合作农场的经营管理中坚持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自从1962年朝鲜农村从农业合作组合过渡到合作农场以后,由于合作农场规模大,它又是农业的基本核算单位,使合作农场实行科学的劳动管理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在分配中,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