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硕鼠》是一篇祈鼠的祝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风·硕鼠》是《诗经》在当代影响最大的一篇。各种注释、评介无不认为“硕鼠”是“比喻剥削者”。因而全诗“描写了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而想到逃亡,这在当时社会是带有反抗意义的”(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文革中更把《硕鼠》说成是一篇“阶级斗争的好教材”。《毛诗序》云:“《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过去一些学者,对汉人之说盲目笃信。然《毛诗序》说诗,非美即刺,常为后代所诟病。朱熹在《诗序辨说·柏舟》中即指出:“必使诗无一篇不为美刺时君国政而作,固已不切于情性之自然;而又拘于时世之先后”。  相似文献   

2.
杜牧《寄扬州韩绰刺官》诗艳称海内,尾联色调尤浪漫,“二十四桥明月夜”致被誉为“千古丽句”而传诵众口。惜乎“二十四桥”一语,由来说者,歧舌纷纭,迄无的诂。有曰桥如其数,有曰数即桥名,《辞源》子集引沽·李斗《扬州画舫录》十五“冈西录”曰:“二十四桥”(原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以李代桃,诡更正文,俾歧之中又生歧焉。  相似文献   

3.
莫须有先生说:“大凡伟大的小说,照例又都是作者的自传”(《莫须有先生传》)。此话一点不假,废名撰述代表作《桥》,正蘸着“又是欢喜又是惆怅”的笔墨写出“儿时种种”(《桥》),“拾得自己逝去的光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以了结胸中的“陈年帐”(《桥自序》)。废名有诗“小桥城外走沙滩,至今  相似文献   

4.
张虎昇 《江汉论坛》2006,(6):118-120
两晋“玄言诗”大开诗歌说理之法门,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对诗歌“言理”功能的认识与实践。陶渊明阐释玄理的“玄言诗”,与众多“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是“玄言诗”升华出的精品,标志着我国哲理诗的成熟,其创作影响,衣溉百代。陶渊明作为我国哲理诗成熟代表诗人的地位,以及他的哲理诗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统计1999-2013年我国发生的桥梁事故,发现造成桥梁事故的原因集中于设计、施工、管理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以系统思维为指导,从“人-交通-桥”系统出发归纳分析了设计缺陷型、施工失误型、质量问题型、养护不足型、意外事故型、超载型和自然灾害型桥梁事故的原因,提出完善桥梁安全建设规范体制、制定并执行桥梁建设技术规范、加强桥梁终身责任制建设和注重防治结合等措施,预防桥梁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6.
《老子》与中国古代哲理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五千言,可称之我国第一部探讨自然、人生奥秘的哲理诗。缘于对宇宙本体、天人关系、社会现象的思考,《老子》思想中充溢着两种精神:一是冲虚自然,一是探索人生,二者决定了中国古代哲理诗的基本精神。古代诗歌分体没有明确的“哲理诗”类,然因我国诗人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有着强烈的宇宙、人生意识,其众多创制不乏浓厚的哲理意味。而在哲理诗篇中,出现在两晋之际的“玄言诗”、隋、唐时代的“道释诗”与宋代理学昌盛期的“道学诗”,又是其间三大重镇,循此可勾勒出古代哲理诗系列的主要线索。其中它们从《老子》那里汲取的睿智、理趣而呈示出的一种特异诗意美,更是有必要探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桥梁,是一种建筑艺术,也是一种人文景观。利用自然条件,抓住历史机遇,广泛借鉴各地名桥的形式,做好桥文化的文章,能够传承菏泽“天下之中”这一历史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王丽玲 《河北学刊》2004,24(3):122-122
一般说来,凡讲究声调平仄的(泛指依从各式平仄或曰平仄律的) ,除唐诗、宋词、元曲以外,骈体文、赋等皆可列入“格律”诗类。格律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成就是享誉世界的。仅就民族性、艺术性、思辨性、综合功能开发性而言,格律诗传承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抒臆、高雅、隽永的文学形式。从“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到进入新世纪的、以中老年为基干的全国性“古典诗词热”的显现,表明“格律诗”具有强劲的活力与老少咸宜的持久魅力。其一,具有广泛而优雅的怡情性。中国之所以被誉为“诗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相似文献   

9.
屈赋与酒     
我国是源远流长的诗国,又是历史悠久的酒国。纵览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诗”与“酒”的关系在众多诗人身上确乎如影随形,须臾不可分离。诗借酒力,酒助诗兴,在“酒”的芳醇刺激下诞生了我国古文苑大量优秀的名篇佳作。此种有趣的规律性的文化现象究竟如何溯源?笔者于反复捧读屈赋之际,得出了如下的判断:正是我们民族文学之父屈原在他的煌煌巨构中承继了《诗经》“宴饮诗”的传统,创制了“酒诗”、  相似文献   

10.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果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杜牧这首诗著名的绝句,题作《寄扬州韩绰判官》,长期以来脍炙于人口。  相似文献   

11.
从“悟”谈禅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佛教禅宗的研究越来越引人注目,诗与禅也成为古代文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人们的研究多集中于以禅入诗、借诗说禅、以禅喻诗等诗禅关联的具体体现上。然而诗与禅究竟以何相关联,以及这一关联在古典诗歌理论中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诗禅关系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禅宗的“悟”,是沟通诗禅关系的桥梁,对古典诗歌理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人发生的两个条件即“一种纯粹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生活方式”。学人之诗的第一重内涵可称之为“诗之新声”。学人之诗的远源在于宋代的“才学诗”或“议论诗” ,其近源则在于晚清民初的“不专宗盛唐”而以“宗宋”为主旨的同光体。同光体诗“喜用冷僻故实”和“寄托遥深”这两个特点 ,恰好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学人之诗奠立了基本范式。学人之诗的第二重内涵可称之为“学之别体” ,即学人之诗是作为其学术之一有机整体而存在的。其表层结构即“诗中有学” ,其深层结构则为“诗中有人” ,由此出发可建构出一种以“学人之诗”为研究对象的微型中国现代思想史。学人之诗不仅从一个深层心理层面再现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过程 ,同时也以一种十分曲折的方式构成了现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论古典诗歌的篇法熊笃家姜《白石说诗》云:“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他把诗法喻为“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如兵家之阵”,“出人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可见诗无论写作,鉴赏、评论,都须一先知诗法,法有常规,不应轻视或否认;但又...  相似文献   

14.
《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是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中的两个重要刊物.围绕这两个杂志形成了一个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中国新诗”派或“九叶诗派”.通过对这两个杂志的细读分析,作者认为,这两个刊物无论在理论倡导、诗歌译介及诗歌创作上,都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取向。他们反思象征主义“浪漫感伤”和“脱离现实”等弊病,广泛借鉴里尔克、艾略特、奥顿等现代主义诗风:“从浩无涯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狱”,追求“雕塑般的凝静致远”,从而表现出中国新诗“坚定的成熟期的反映”。《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的现代主义取向代表了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殷人尚白”问题试证朱桢一、“殷人尚白”的文献记载及过去的研究古代文献中有所谓“殷人尚白”的记载,如《礼记·檀弓上》: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马原,牲用。《礼记...  相似文献   

16.
明代前期的著名哲学家陈献章 (白沙 )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与诗论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与诗论及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白沙是明代心学的开创性人物 ,他提出“天地我立 ,万化我出 ,宇宙在我”的著名命题、“静中养出端倪”的方法以及“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白沙不事著述 ,却长于以诗表达思想。他不同意“诗为小技”的观点 ,高度重视诗的功能。认为诗应“率情为之”,反对“饰巧夸富、媚人耳目”的人为雕琢之风 ,提倡“浩然自得”,以诗人的独特体验形成自己的自家面目。但他又反对粗豪为诗、“恣意横为”,主张对诗的艺术法则一一理会。白沙诗作出于性情 ,发乎自得 ,在“鸢飞鱼跃”的物象中生发哲思。他的诗论与诗作 ,对于明代前期的复古拟古之风是一种反拨 ,同时对后来的文学解放思潮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元人对理学文弊的批判和理学文学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理学在德、艺关系和文、道关系上走向了重德轻艺和重道轻文的极端 ,程颐提出“作文害道”说 ,对宋元时期的诗文和文学理论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但程颐等人的主张是不符合先儒垂训的 ,于是在宋元时期 ,许多人起而批判这种文道观 ,批判由此造成的文弊。与此相伴随 ,宋元时期理学家们的文学观念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一方面 ,他们改变了理学宗师们提出的一些文学主张 ,如抛弃“作文害道”说而提倡“融会文理” ,抛弃“作诗妨事”说而提倡“敛情约性”以为诗 ;另一方面 ,他们对理学前辈提出的一些反文学的文学观做出了新的解说 ,我们称之为“非诗理论的诗学阐释”。由此角度 ,我们也可以审视宋元时期文学思想的变化 ,特别是与理学影响有关的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的发展,与“史”及“诗”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古人评小说,先是从“史”的眼光,后来则变为主要从“诗”的眼光。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人们对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不断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显然是小说本身艺术的发展,越来越有诗的含蕴、越来越注意使用诗的技巧的缘故。在考察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理论中的许多概念,恰恰都是从评“史”与论“诗”中移植过来的。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概念很多,这里仅就古代小说论家常用的几个评价概念,做一点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华文诗歌一种的香港新诗从20世纪50年代“反共复国”的滥情、呐喊,到60年代迈向内心探索,70年代本土意识确立,再到80年代本土诗意识进一步深化和高扬,后现代主义诗作开始出现,香港成了两岸甚至中西诗脉贯通的桥梁,以及“九七诗”体现的彷徨怀疑情绪,有更多的作者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抒写中国的历史文化,为大时代的变化作见证,说明香港新诗道路越走越宽广,香港诗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一首署名徐凝的元稹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诗局本《全唐诗》第七函第十册载署名徐凝《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宵游二万七千人 ,独坐重城圈一身。步月游山俱不得 ,可怜辜负白头春。”同书同函同册又载同人《奉酬元相公上元》 :“出拥楼船千万人 ,入为台辅九霄身。如何更羡看灯夜 ,曾见宫花拂面春。”二诗相较 ,可知 :(1)二诗内容密切相关。“上元” ,即元宵 ,指正月十五日。前诗写自己“正月十五夜”“独坐重城” ,不得如“二万七千人”一样“步月游山” ,慨叹时光流逝 ;而后诗则劝慰他人官高权重 ,阅历丰富 ,“曾经沧海” ,不必羡慕他人“上元”游赏。二诗前唱后和 ,主客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