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秦兰兰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0-83
笔者借助产权学派提出的有效产权的四个特征,即排他性、可转让性、可行使性、可分割可剥离性,来具体分析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指出我国农地产权结构中的农地所有权和农地使用权都是残缺的,残缺的产权给农地资源配置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农地流失严重,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农地违法现象多等问题。根据分析,笔者提出通过明晰农地所有权主体,加强土地立法,培育农地市场等措施来改进现行的农地产权结构的理论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农户产权残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关于农户产权残缺的具体分析为基础,说明了引起农户产权残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农村集体在征地过程中角色错位,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缺乏维护和保障农户土地权益的法律法规,认为当前农户土地产权残缺严重损害了征地农户的土地收益,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最后指出从改革土地产权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和建立司法救济制度角度解决农户产权残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会计信息的产权及其残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权是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引起人们之间的受益或受损关系,运用“经济后果观”可以分析得出会计信息也具有产权属性的结论。目前的会计信息产权有两种所有制结构,但在这两种所有制结构下会计信息的产权是残缺的,而残缺的产权不具有内在化外部性的激励,因此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应尽量消弭会计信息产权的残缺,使会计信息产权完备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效率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可知,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我国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着本该归社员所有的剩余权利被侵占的产权缺陷,正是这种缺陷通过组织目标及行为机制的传导,最终损害了信用社的效率。要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效率,必须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真正按合作制原则重组信用社。 相似文献
5.
产权残缺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为产权主体的模糊性、虚置性,以及多级性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又都不具备法律上的人格。从积极产权和消极产权来看,农民土地产权的残缺众多方面及其所引发的利益争夺和社会冲突,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产权残缺、利益博弈与社会冲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产权残缺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为产权主体的模糊性、虚置性,以及多级性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又都不具备法律上的人格。从积极产权和消极产权来看,农民土地产权的残缺众多方面及其所引发的利益争夺和社会冲突,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地产权结构的变迁对农地经营规模产生影响,而农地经营规模又会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影响。首先从理论上梳理了农地产权结构通过农地经营规模影响农业环境效率的机制,然后利用1983—2015年全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机制。结果表明,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置权的排他性的增强对农地经营规模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对农业环境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处置权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农地产权结构中农地使用权、农地收益权和农地的处置权对农业环境效率具有直接作用,同时通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产生间接效应。此外,不同区域农地产权结构通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周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2):6-10
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迟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银行内部、各级监督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对此存在着“变革惰性”,产生这种“变革惰性”现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银行经营管理者、监管者和各级国有银行对国有银行的资源拥有残缺的产权 ,必须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消除这种残缺产权的发生机制 ,加快国有银行市场化的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行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边际效益递减,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从交易效率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土地市场交易效率的重要影响,并结合交易效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是影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因素,最后对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洪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65-68
基于中国农村土地所特有的社会保障功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按照“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原则设计的,该公平中含有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要素,在某些方面严重损害了效率,并且该公平是十分有限和狭隘的,从宏观而言并不公平。为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重新塑造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效率优先”就是坚持生产力发展优先,就是坚持市场经济体制。”兼顾公平”中的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局公平。 相似文献
11.
陈定洋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70-74
中国目前“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只能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追求效率,即在“平均地权”保证农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追求土地生产效率。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对农民来说是一种既有效率又有公平的制度安排。家庭作为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适应于传统农业,也适用于现代农业,家庭的土地规模经营从国家战略上讲应当是一种趋势,当前中国农业效率追求的路径选择应是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的“统一服务”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家庭承包制,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中国实际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空间只能沿着这一方向推进:一是在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地实现形式;二是在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探求农地资源有效地配置方式和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地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13.
国家公益建设征地属于土地产权变动。从产权变动角度分析,公益建设征地是国家土地市场控制权而不是政府的超经济特权,承担土地公益职能的义务主体是国家而不是被征地的农民,公益征地补偿价格应当高于而不是低于市场价格;从效率视角分析,现行征地补偿价格低于基于市场机制形成的公平价格,既是造成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原因,又是公益建设征地浪费的根源。建议对公益建设征地实行公平补偿甚至优惠补偿。 相似文献
14.
罗瑞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2):6-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一直在土地集体所有与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制度框架内寻求创新.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弱化集体土地所有权,强化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这样的改革思路的实践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在于二元产权结构背后农民存在多重身份.只有让集体土地产权去身份化,切断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身份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破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困局. 相似文献
15.
产权稳定性对农机服务外包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九省2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包权的不稳定显著抑制了农户自购农机,促进农机服务购买行为。承包权的不稳定对购买农机服务的影响程度要超过土地资源禀赋。由于经营权未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也使得农户通过购买农机服务而不是自购农机来满足生产过程中对农机技术的需求。由此得出政策启示:为促进农地投资,需进一步稳定农地承包权,重视保护农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16.
刘灵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7-33
清晰界定农地产权体系构成以及单项权利的主体归属,科学测算单项权利的功能价值,剥离单项权利之间的价值交叉,据此确定征地补偿标准与收益分配,实现农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关联互动改革,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理性。同时,农民行使不同类型的土地处分权会诱发农地权利的差异化变动,造成农地权利在多个利益主体之间产生事实上的分割共享或者权利归属主体发生彻底转移。另外,农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理应作为遗产被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亦会导致农地权利主体归属的转移。因此,在土地征收时,其他单位、个人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继承获得的农地权利会随之丧失,他们应享有征地补偿收益分配请求权。故而,充分考虑土地处分、土地继承对征地补偿收益分配格局的影响,亦是农地产权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关联互动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地承包制和农地流转的冲突与协调——兼论《土地承包法》流转规范设计的不足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农地经营制度是以农户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本体的,承包责任制虽是农地流转不可动摇的体制基础,但其初始设计与农地流转政策目标和现实运行机制之间存在偏差,反而制约了农地流转。基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分析,从两者冲突的对应性出发,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进行合理协调,既要完善家庭承包制,建立完全物权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并采取相配套的法律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产权制度与交易成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松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5):112-117
产权制度是所有权排他性失效之后 ,为了解决外在性和社会成本无人承担的问题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对权利关系予以界定、规范和维护的制度安排。交易成本是界定和维护产权必须支付的费用。我国的产权制度变革既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 ,也是为了获得制度收益。 相似文献
19.
农业集约化对产权制度和价格体系的依赖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农业集约化的研究始自马克思,由来已久,观点各异。在比较中外学术界关于集约化概念的5种界定之后,依据语义辨析,揭示出英文中的Intensive在汉语中的农学释义为集约的,作为一般形容词为密集的,但中文中的密集与集约却是两种不同的意义。据此,对农业集约化概念予以分类,在分析诸多观点差异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新的依赖于产权制度和价格体系的集约化界定,探索资源稀缺性导致的产权制度安排和市场价格体系决定着经济增长由粗放向集约转轨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王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2):68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农地产权结构从“权能合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离”的变动过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内部动力来源于宏观层面上的原有农地产权制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微观层面上的农地矛盾、农民的主观创造性、原有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对各项权能的分配不合理而导致的较高交易费用;外部动力来自于变迁主体的动机及变迁环境。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需要规范政府力量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促进经济性因素在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并有效发挥农民在制度变迁中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