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段立全  赵丽霞 《理论界》2007,2(6):15-16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正确分析冷战后世界格局及其发展的趋势基础上。站在新的国际战略高度,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国际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安全利益观、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利益观、国家政治利益观、国家经济利益观和国家文化利益观。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稳定国内的经济发展、促进各国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巩固新中国和发展新中国的实践中,在处理国家内政外交中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这一对极其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时,根据中国具体情况,有时意识形态占主要地位,有时国家利益起主要作用,有时又是二者的重合。从总体来看,毛泽东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体现出国家利益不可动摇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国家利益观是公民国家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中开展国家利益观教育至关国家发展与社会主义事业兴盛,意义重大。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利益认识偏差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国家利益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与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烟 《兰州学刊》2005,1(2):19-21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对国家利益问题作专门的章节的论述,但他重视国家利益问题,并贯穿于他的思想体系始终,他始终将国家利益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考察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至上性、复合性、层次性、宽广性.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外交战略的出发点,对当前中国探索走和平崛起道路中的外交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利益的观点中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国家的生存和安全,一是国家的权力,生存和安全是国家的目的,权力则是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这就构成了新现实主义国家利益的理论体系。这一国家利益观,一方面正确地指出了生存和安全是国家的重要利益问题,并指出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无论是从目的还是从手段来看,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的界定都存在着过于狭隘和片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外交思想中的国家利益观,是在中苏关系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对苏(俄)关系上,邓小平超越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原则,发展和完善了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理论,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国家利益观,即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反对霸权主义、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发展和提高实力、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一致等,这对我国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明君  刘天旭 《河北学刊》2012,32(1):175-178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所谓党的利益就是党的内在利益与外在利益的对立统一,党的利益观的发展就是党的内外在利益观的矛盾演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党的利益观经过三大阶段的发展变化:即党内在利益的生存、夺取巩固政权和永久执政;外在利益的解放全人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富裕。整体看来,党的内在利益观与外在利益观之间呈现逐步靠拢、契合度提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自由贸易理论包含着丰富的国家利益思想.自由贸易理论既重视自由贸易为一国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也重视自由贸易带来的普遍利益,并且认识到自由贸易对国家利益认证和维护的作用.但是,自由贸易理论关于国家利益的论述是不充分的,存在一定缺陷.为此,自由贸易理论需要进一步坚持自由贸易的国家利益至上原则,辩证认识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国家利益,强调相对国家利益在自由贸易中的重要性.总之,坚持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是全面理解自由贸易理论的国家利益观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思想及实践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点,即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协调一致等。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国家利益思想及实践的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正确地了解和看待新中国国家利益实践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而且还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中国国家利益实践的运作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为争取与维护好今天的国家利益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观。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就是要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把人民利益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主张。他强调,要对帝国主义包围给苏维埃政权构成的危险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把建设新型的军队作为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要把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来往维护国家安全;要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注意维护本国的主权独立和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关于利益的内容看,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主观需求到社会实践再到社会关系的总体性客观过程;利益本质是基于特定社会生产之上体现特定社会内容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关于利益本质、利益特性、利益共同体异化与克服等基本利益观点,为中国新时代社会利益关系的科学处理与破除利益固化具有启示意义。第一,利益三维特性要求我们保护主体合法权益,协调利益矛盾与维护共同利益;第二,利益共同体的异化、克服要求我们在正视利益差距的基础上破除利益固化。  相似文献   

13.
朱保华 《东岳论丛》2007,28(4):144-146
列宁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真理问题的研究,对真理的内容、发展过程、发展动力、检验标准作了全面、辩证的论述。列宁的辩证真理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及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卢迎春 《理论界》2012,(11):34-36
民主社会主义和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观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国家观,它们对国家的本质、民主与专政、国家的主要职能等基本问题的看法各不相同。它们在过去的近百年时间里都通过一定的方式与实际相结合并转化为现实的政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难题。比较分析这两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观之间的差别,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杨  况猛 《理论界》2004,3(5):11-13
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华之一,是邓小平革命和建设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相似文献   

16.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俄国经历了一战的惨败,处于国力极度羸弱的时期。1918年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后,新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国家利益观开始浮现并逐渐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观。本文试图分析《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前后,布尔什维克领导层的思想变化与国家利益观的浮现。  相似文献   

17.
论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人民至上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其总的原则和最基本的内容。他所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出发的。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 ,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最基本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利益观的又一重要内容 ,他十分重视新时期的党群关系 ,强调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把群众的智慧 ,把符合群众利益的思想上升为党的方针政策 ,来指导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邓小平认为我们重视人民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不错的 ,但决不能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人人都有追求正当物质利益的权利 ,强调要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坚决反对“平均主义” ,鼓励先富帮后富 ,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家利益观随时代不断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其基本出发点是国家主权和安全,并以此构成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秉持国家利益和国际礼仪相结合的原则,外交政策灵活务实.改革开放期间第二代国家领导集体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的基础上,将“和平与发展”视为新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时期第三代国家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观以世界多样性、多极化为前提,提出新的安全观.21世纪以来新的国家领导集体的国家利益理念是建立在“和谐世界”的基础之上,推进和维护中国核心利益.不同领导集体和国家利益观,在时序上各有重心,但是在思想体系上是一以贯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主义利益观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性质的深刻认识 ,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0.
论列宁的东方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良早 《江汉论坛》2002,39(5):25-31
从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列宁的文献看,他的东方理论已经产生。从他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献看,东方理论已经成熟。东方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东方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现社会主义、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东方国家必须渐进地组织经济建设、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等重要观点。东方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实现了由“西方重心论”向“东方重心论”的转移,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为正确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