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无疑会对实施绿色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学生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及现状,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探讨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基本目标、治国方略以及权力产生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法律化、制度化。认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政治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法理型权威,使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政治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文化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标志的“世情”,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设的基本前提。注重市场经济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质的提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能力,创建人文精神生长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建构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社会转型时期,这不仅造成了现实层面社会结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而且导致人的精神层面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及其矛盾冲突.甚至出现“价值真空”的混乱局面。因此,在新的共生理念下协调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冲突,拯救人的精神世界,建构新的价值观体系,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无疑是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进行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邴正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4)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因而带来了中国社会面临的三个大的文化矛盾:来自市场经济的文化冲击;普遍的文化不适应;评价系统的不确定性。这种文化模式的震荡和冲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追寻及文化建构的潮流。文化模式的转折,归根到底是人格模式的转折。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模式经历了由泛道德化、泛政治化到泛经济化人格的转变。泛经济化的人格模式不应成为今后中国的文化取向与人格取向。现代人应向前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至为关键,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政府角色定位与规制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重塑,政府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学生的各种素质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要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之中。今天,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9.
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西欧社会各阶层女性受教育状况普遍得到改善,贵族女性以修女院教育和家庭文化教育为主,中产阶级女性以家庭技能教育和学校文化教育为主,而社会底层女性则是学徒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时期,西欧女性教育现状与此时期的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复杂而深刻的转型时期,与此同时价值观的冲突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景观,是一种时代性的思想文化现象。表现为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混沌时期,一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受到严重冲击及利益取向的扩大化。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的价值观,在我国新二元社会结构下,受全球化影响必然会产生冲突。要重塑价值观就要在坚持价值观“一元”的基础上实现与“
多元”相统一,就要建立新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要推进民主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社会转型加快了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导致了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的激化。社会张力的表面化、人们需求满足的相对滞后、个人现代化的失败、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等成为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群体性事件具有自发性、失范性、复杂性、可变性、情绪性等特征。要控制群体性事件 ,必须建构高效合理的社会控制体系 ;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 ;加强文化整合 ,强化社会认同 ;坚持社会公正原则 ,协调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走出社会转型时期人际信任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构成了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重新调整的动力和背景。社会转型以来,人际交往在交往的空间、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和价值规范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由于带有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特征,造成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为传统交往中的诚信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新的社会关系和交往空间,也为走出困境建立新的信任道德和交往理念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又将会有一个大飞跃。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成一体,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在现代转型时期,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人类社会又将会有一个大飞跃.经济全球化,把世界联成一体,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在现代转型时期,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广大女性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对女性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处于这一时期的女性,只有了解市场经济给女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竞争,求得发展。一、市场经济给女性带来的挑战首先,面临着更新观念的挑战。计划经济体制下,妇女就业以指令性计划来配置,国家统包统配,工作由政府安排,工资由国家发放。如50年代,家庭妇女被大批动员进入企业和服务业,实施普遍就…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结构模式进行现代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机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分配不公与贫富差距拉大致使一些人产生不满情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大量存在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这些因素都与我国刑事犯罪的上升态势存在着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衡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失衡现象,本文探讨了其主要的原因:一是在新旧道德体系转 换的“真空”中人们无德可依;二是新旧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体系之间的矛盾使人们依不同的标准得出不同的、甚至是 截然相反的道德评价;三是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四是传统的道德教化缺乏感召力;五是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已经向老龄化社会迈进,"未富先老"问题开始凸显。中国的社会养老从无到有,通过逐步完善,已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如社会养老的保险功能较为单一,养老制度的发展失衡,传统孝道观念的淡化,人文伦理关怀匮乏等等。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实施养老伦理关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运用伦理关怀,不仅有助于完善和健全社会养老体系,还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孝育氛围,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在于没能解决好对个体行为的激励与约束的关系问题。反思过去道德建设的实践,主要的问题是过于重视道德教育、忽视制度伦理的建设,注重道德要求的“软”约束、忽视“硬”约束。所以,当前加强道德建设必须要把社会道德规范制度化,通过制度的过程来施加对“经济人”行为的强制性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特征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把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联结在一起,使之不断革新,推动社会稳步发展;而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多源性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困惑于东西方文化的选择,始终不能固定自己的轨道,从而使俄罗斯历史呈跳跃式推进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中俄政治文化的发展必须契合时代潮流,走文明、民主、科学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