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部传统农区农民,一般采取“好吃”和“健康”方式,为“自己和自己人”生产农产品;否则,为了“多赚钱”,通常不择手段!文章从农民的职业压力、职业动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探讨农民职业行为中两种方式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小农意识与市场化农业、特殊主义与现代职业精神、愚昧保守与积极进取.而后阐述了农民现代性与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市民化的关系,并从农民教育、农民组织和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提出增强农民现代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学界逐渐形成了三种话语系统:后现代、多元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其中,反思现代性思潮批判高度现代性的抽象理论,它从分配逻辑、个体化进程和政治的领导角色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性的社会基础提出质疑。反思现代性诉求一种"虚无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一种新的理性所构筑的,并通过确定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同时完成解构与重建。这种反思现代性对于重新构建现代社会的基础具有积极意义,也成为风险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元代农业职业教育超越了以往"农官劝农"的传统模式,在吸收历史经验基础上,诞生了"社学"模式。元代"社学"是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农民教育的创举。元代"社学"组织形式尤其是教育与生产的双重属性,普教与职教的双重教育,农师与经师的双师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法等对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均有借鉴意义。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必须依托自身文化的土壤,在总结与发展历史经验过程中完成时代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王荔 《兰州学刊》2011,(9):152-156
当西方社会已进入对现代性的反省与批判之时,中国又当如何应对自身的法律现代性问题?只有清晰界定"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将法律的现代性从不同"语境"中剥离,并采取"多维整合"的研究方法展现法律现代性的基本维度和属性,才能正确诊断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问题的症结,发掘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从而改变中国法律发展进程中一贯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5.
陈建伟 《东岳论丛》2019,40(11):162-173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现实途径。根据2018年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实证检验了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农民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效应,并讨论了新型职业农民身份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新型职业农民身份对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具有正的影响,相比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一方面,倾向值匹配方法得出的处理效应要小,但统计上仍然是显著的,平均而言,新型职业农民比普通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高5623元;另一方面,在倾向值加权回归模型中,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变量对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不再显著。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收入效应可能受隐性偏差的较大影响,这些隐性偏差来自于数据中无法获得和控制的自变量。根据实证结果,为让农民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效解决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组织方式之间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功能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进而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然是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并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遵循客观规律体系.鉴于农业发展方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不是要完全消灭城乡二元结构,而是要打破传统的不合理的结构,建立和谐共存互促的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农业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加强集体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前提,培育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7.
王宏英  王辉 《兰州学刊》2012,(3):188-192
关注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的速度和水平就是关注西北地区农民的现代性,关注西北地区农民的职业道德就是关注西北地区农民职业分化过程中的道德性。而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是要么增强道德性,要么减弱道德性,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加速农民职业分化,增强农民现代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这也是农民过渡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农民的弱势群体特征 ,要求农民应采取联合方式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农民的联合包括农业生产的联合和非农行业的联合 ,农业生产的农民联合可以使农业生产工业化 ,也可以使非农行业的农民联合享受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利益 ,这两种形式的联合必须从农民利益角度考虑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农业生产的农民联合在初期要支持非农行业的农民联合 ,发展以后后者则要支持前者 ,形成农村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其除土地外另一种主要的谋生方式。农民外出务工现象,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鉴于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对农民和农村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变化,笔者也对其进行了实证调查,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结合当前已有的理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找工作的途径、对家庭的影响现代性的获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朱文伟 《理论界》2009,(11):8-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透过十个中央一号文件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党的农村改革发展思路清晰地体现出"不变"与"变"的辩证统一: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一以贯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主题;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方面权益的立场一以贯之,但注意分析、把握和解决不同阶段农民的不同需求;把行之有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又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党管农村工作的做法一以贯之,同时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在建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理论—实践"的相互切入中共同推进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13.
刘宇兰 《兰州学刊》2011,(12):6-9,24
当前"意识形态"一词的使用不断被泛化,但是意识形态概念却仍处于非反思的境地之中。对于这个熟知而非真知的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的理论资源彰显出其重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与现代性批判密切相关的。现代性的现实是意识形态的生活基础,现代性又通过意识形态以现实的文化机制表现出来。现代性是意识形态的理论依据,意识形态是现代性的文化呈现。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我们既要以批判的态度来变革以往的"否定性的意识形态",同时又要积极探索和不断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肯定性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视域,区分了四种审美现代性的言路,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它将社会启蒙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将美学形式或美学经验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主要手段;将现实主义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经验基础。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中,逻辑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的辩证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常常构成一种互补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外出务工已成为其除土地外另一种主要的谋生方式.农民外出务工现象,近年来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鉴于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对农民和农村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变化,笔者也对其进行了实证调查,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结合当前已有的理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找工作的途径、对家庭的影响现代性的获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力资本困境,从职业农民的特质出发,揭示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和路径.研究表明,职业农民是不同于传统农民的现代农民,具有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应以职业农民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职业农民主体的引领作用,创新农业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和调整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袁瑾 《学术界》2006,(3):92-99
经典文学研究习惯于在文学内部建立一种封闭自足型的研究范式,很少把文学置于社会的整体语言框架内做综合考察。本文从文学的周边入手,首次将新闻与文学这两种话语形态进行参照比较,依次从叙事的现代性流变、现代社会的话语实践方式,以及现代性话语的美学立场三个方面,逐层论述新闻与文学两者互为张力的胶结关系和话语渐变过程,为文学的现代性演变探求一种规律性的叙事线索,并尝试从新闻学的角度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晓毓 《理论界》2010,(7):124-126
本文从加尔文宗教改革客观影响的角度认识西方现代性的起源问题。加尔文清教从宣扬宗教利益出发,重塑信徒的职业观,从社会伦理和公众心理上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倡导自然科学并大力扶持文化教育;采取民主共和的教会与行政管理策略,客观上对西方现代性的萌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审美的特殊身份为审美现代性在一定场合通过批判方式表达现代性思想立场排除障碍,但审美话语的过度膨胀却又弱化了这样的批判.本文以"审美"的语义学探求为基点,追溯审美现代性的哲学流变和知识理念动力,论述审美现代性的极端形式、审美主义的存在基础和这一基础隐含的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进而认为勘定审美现代性的边界,视之为诸多现代性批判的一种方案,将有助于审美现代性的话语再生产.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性即是对现代性的诊断与解构、颠覆与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共同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哲学思想范式。从后现代性视域看,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终结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过程中,完成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