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哲学的角度看“图像”,它不是简单的图画、图形和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共在的“存在者”,它是“语言”的始祖,并与语言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它就是人类的文化.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是图像文化深厚的社会基础.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人们所消费的已经不是物的使用价值,而是转为一种符号价值,一种身份的自我肯定,商品的消费也成为一种符号的吸收过程.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图像的使用成为最大的消费对象,同时图像文化也正是借助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使自己得以传播和发展.在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中,大众渴望信息、渴望娱乐、渴望时尚、渴望成为消费的主体,图像文化正好满足了大众的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2.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的兴起展示了日常文化生活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融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化尝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文化的商品化和信息传媒化进一步使得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文化以更加开放、简洁的形式融入当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大众文化内容的融合与对大众文化商品形式、传播途径的借鉴,最终能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形象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传播,以更灵活多样的文化形式实现意识形态的种种功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应用,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为大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从技术与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述移动社交网络对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梳理出社交网络中的大众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三种新态势,以期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雅明以机械复制和艺术生产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奠定了他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后现代语境中的一道景观。其大众文化的核心在于肯定技术的破坏和颠覆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正视伴随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 ,同时启示我们当下的文化研究应该在融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如今的视网膜与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向,当代艺术已成为符号运作的场域.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符号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传播学及现象学等跨学科知识,探讨艺术符号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当代艺术的符号化的成因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对艺术的符号化特征进行归纳,对当代艺术符号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对艺术家如何正确认识符号和运用符号、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并形成独立的艺术面貌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的视网膜与大众传媒时代,随着精英艺术向大众艺术的转向,当代艺术已成为符号运作的场域.本文主要从符号学角度出发,结合符号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传播学及现象学等跨学科知识,探讨艺术符号与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对当代艺术的符号化的成因和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对艺术的符号化特征进行归纳,对当代艺术符号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对艺术家如何正确认识符号和运用符号、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并形成独立的艺术面貌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电视媒介在戏曲经典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性转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戏曲经典《桃花扇》的传播案例来看,电视媒介助推戏曲经典成为文化资源,使其从文学文本和舞台文本转化为电视媒介文本,并形成多样化的跨媒介文本形态。电视媒介不仅提供了戏曲经典再传播的媒介空间,更是以全新的媒介文化冲击、消解和融合戏曲经典,使其从精英文化、古典文化的代表朝大众文化、现代文化转向,提升了戏曲经典的文化价值。戏曲经典的电视化不应该满足于现代媒介语言的传达,而更应该倡导电视媒介美学观念的吸收,从而增强和创造戏曲经典的美学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视媒介及新媒介,扬长避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是当今多元文化时代最为显著、也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深刻的两种文化维度,这两种文化不仅代表了社会在发展中文明的变迁,同时也表现出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文化冲突。本文以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差异与联系为出发点,论述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8
我们正处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数字技术拓展了我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了我们交流的方式,也改善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终端的广泛使用,依托报纸、书籍、杂志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直接受到来自大众文化传播、外来文化输入和数字化娱乐推广的冲击。面对冲突和挑战,必须融合新媒体数字技术,依托新媒体传播平台,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断开辟出新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之路。  相似文献   

12.
融合文化本质与受众自我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和互动式文化。在传播新技术的驱动下,受众通过参与和互动以生产融合文化,并与"传者生产"进行博弈而实现了自我赋权,最终分享了原来由垄断媒介文本和媒介文化生产的"传者"所牢牢掌控的媒介文化权力。融合文化还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也是现阶段正在出现的新兴文化样式和文化特征。当前,融合文化中受众的自我赋权及其赋权模式不断扩张和深入发展,但却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7,(9):146-151
后现代性具有历史和思想两个向度,其文化思想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以意义的消解和不确定性代替意义的确定性和深度感,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艺术与俗艺术界限的消失等。演变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意义消解导致平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传媒、网络和图像文化的普泛化及日常生活化等,均显示出其后现代性趋向。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初流行于东亚的韩剧热潮,在跨国文化产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凸显出众多值得并且应该进行学理探索的深层问题。将韩剧现象置于当代全球性文化传播的语境中考察,指出韩剧跨国传播的实质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传播,作为国际消费者文化的一部分,加入进媒介全球化传播的大潮中来;而大众文化是建立在全球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从全球范围来看,大众文化具有极强的共性与普适性。韩剧从内在本质上遵循全球大众文化的一般规则,符合大众文化的全球化想象,正是它所具有的这种全球性纬度为其跨国传播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5.
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其与意识形态共谋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模式。消费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渗透实质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鉴于此,可将大众文化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商业社会中高效传播的新形式,有计划地进行大众文化生产,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文化思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多元文化中,超越了使用价值消费,以符号、影像为特征的消费文化,是对先前同质性大众文化的反拨。从同质性的大众文化到个性化与无规则的可选择的消费文化,体现了当前文化变迁的一种态势。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与文化有密切关系 ,我国大众传媒的兴盛是大众文化兴起的主要缘由。大众传媒承载并传播了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即构成了我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又使传媒和文化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众文化超越文化这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文化批评领域被忽视或被粗暴地排斥在批评的视野之外.论文从文化的延伸迁移、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整合和大众文化转化经典艺术范型等三个方面探讨大众文化的超越文化特征;同时,对大众文化超越文化在批评中被排斥的现象作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当西方学者对大众文化中的"平民意识"、文化霸权、全球化以及消费文化进行批判时,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却以更加民主化、本土化的形式表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转型时期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完成"平民意识"与主流意识的融合,实现民主与霸权的相互渗透,满足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异质诉求,彰显消费文化的一般特征,从而以一种更加统一的文化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李江山 《学术研究》2002,(8):130-133
电子媒介的写作方式颠覆了传统媒介话语符号的文化语境 ,使现实的时代成为超现实的文化话语时代。这种超现实文化话语 ,直接决定着当代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文化主体 ,使主体以及艺术的含义和形式都与现实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认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话语特征 ,对此保持一种自觉的批判、反思意识 ,对确定我们在这一话语时代文化行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