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和制度体系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环境伦理、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不仅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文明水平,而且有助于推动生态制度文明的完善和生态行为文明水准的提升,增强政府、企业和公众推动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自觉性,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环保法》已经通过,并于今年正式实施。客观地说,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法治存在不少问题,环境法治状况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主要有:环境行政执法监督不到位、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较为普遍、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软肋、公众环保意识较差与环境保护参与力度不够、环境司法保护介入力度不够、地方环境保护立法问题不少。因而,应采取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实效性的对策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对策措施主要有:完善环境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企业的生态规划设计与执行要求、加强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的投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参与度、加大环境司法的介入力度、提高地方环保立法水准。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建设宜居型城市。政府环境行政的不足决定了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其中,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城市公众有可能协调一致行动,以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的生态环境改善。政府应当更加完善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和政策,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现实渠道和切实保障;城市公民应自觉培养生态可持续性行为习惯,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自律、监管、建言献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翠祥 《东岳论丛》2001,22(1):67-70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城市 ,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深层控力。日照从 1989年建立地级市以来 ,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都日新月异 ,尤其是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上 ,尽管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但已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的大潮 ,取得了一些经验 ,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虽然如此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城市整体水平不高 ,二是区域整体观念薄弱 ,三是长远规划不系统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彩梅 《理论界》2006,(4):49-51
公众参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公众参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存在公众参与渠道少、公众参与的组织性质单一、参与制度不够完善、公民参与意识较薄弱等问题,对此,应从观念的层面、技术的层面及制度的层面构建我国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不能不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而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建设生态城市.为此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不能不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而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建设生态城市。为此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西部地区县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工作人员公共服务意识淡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供给监督制度缺失、公众参与意识比较淡薄等问题.为此,西部地区县域政府应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壮大地方经济基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西部地区乡镇公益事业单位,完善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意识影响着公众参与的程度和范围。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效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进程。发挥各教育阶段在培育参与意识方面的功能,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明确公众参与权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素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等培育路径,分层次、多角度地培育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当前城市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个别社区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完备、社区干部职责分工不明确、干部综合素质需提高等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各级政府对社区干部职业角色重视不够,培养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客观原因;也有社区干部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素质偏低,为人民服务精神和工作创新能力不强等主观原因.提出加强城市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对策:重视城市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理论和政策研究;科学界定城市社区组织职能;多渠道引进人才;完善监督考核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是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纠正传统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和整体功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参与能力和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加以解决。只有通过全社会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发展。公众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出公众的社会合力作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生态补偿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广西在森林、水资源、水土保持、湿地、耕地、矿山等领域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实践,近年来生态补偿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加大,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控制了区域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公众参与意识。但广西生态补偿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生态补偿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产权制度尚未健全,法律保障缺乏;补偿方式比较单一,补偿范围偏小;补偿标准还不明晰,补偿金额偏小;跨区域补偿协调难,范围不够大。借鉴福建、江西和新安江流域等国内典型的生态补偿实践经验,广西可从以下方面推进生态补偿:完善生态补偿的制度体系,提升法制化水平;加大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提高资金效率;健全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扩大补偿范围。  相似文献   

13.
赵洪宝 《阴山学刊》2007,20(5):114-116
目前包头市农村牧区城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2、发展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力有待加强;3、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机制不活,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4、区域性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因此,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广开投入渠道,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化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结构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已在一些省、市和农村蓬勃开展起来。本文应用科学发展观基本观点,结合各地实际,对建设生态城市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河南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中和都市外围,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河南都市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布局区域集中、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休闲生态功能日益显现等特征.但也存在着都市农业日渐式微、基础设施不相匹配、制度和组织建设不适应都市发展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必须重视综合城市发展中的都市农业规划,并对其进行适度保护,按城市化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创新,为生态城市和都市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9,(6)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估应立足于参与过程,选取参与机会、时间、反馈、能力等要素作为主要标准。基于对辽宁阜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调查,发现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高。为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应扩大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围,增加参与机会;延长公众参与时间,提高参与效度;完善公众参与的信息反馈制度,提振参与信心;适当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7.
程序正义是衡量城市生态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方法与步骤实现公众的生态权利。由于认知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等原因,城市生态治理中仍存在程序正义不足等问题。实现城市生态治理的程序正义,需要承认多元正义观、深化公众参与、规范生态治理、推进生态制度建设。推进程序正义,需充分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城市基础设施是作为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拉萨市城市基础设施各组成部分的现状分析,研究探讨了拉萨市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基础设施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等建议,从而加快拉萨市城市基础设施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分析影响知识产权意识的经济因素,是提升公众知识产权意识、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现实的知识产权市场角度分析了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对创造性劳动以及无形的知识产品的认可程度,是影响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关键因素;知识产品的公共物品特性、无形性和可复制性,以及知识产权市场的不完善、不成熟也影响了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形成.因此要通过知识产权的宣传教育和加快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来提升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有一个稳定平衡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与重要内容。我国在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和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生态问题与矛盾。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的生态矛盾,城市化迅速扩张导致的严峻环境问题,公众环保意识差形成的生态漠视,都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树立生态价值观念;发展循环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完善制度支撑,构建生态文明和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