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悟禅     
灵树如敏禅师的灵树院,二十年来都没有人负责“首座”之职,每当人家问起,禅师就回答:“我的首座刚刚出生啊!”又有人间,即答:“我的首座正在牧牛啊!”再有人问,即答:“我的首座正在行脚之中。”等语回答,使问的人都不知所故。  相似文献   

2.
偷心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石屋禅师心想,这个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可是,那个却回答:“我是小偷!”  相似文献   

3.
好好珍惜它     
耽源禅师有一次提着篮子要往方丈室去的时候,路途中,慧忠国师叫住他问道:“你盛那么多的青梅子做什么用?”“供养诸佛菩萨用的。”耽源禅师回答道。  相似文献   

4.
谁的罪过     
有一位居士看到一个船夫将沙滩上的渡舟推向江里,准备载客渡江。此时刚好有一位禅师路过,这个居士上前请示道:“请问禅师,刚才船夫将舟推入江时,将江滩上的螃蟹、虾、螺等压死不少,请问这是乘客的罪过?还是船夫的罪过?”禅师回答道: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佛印禅师登坛说法,苏东坡闻说赶来参加,座中已经坐满人众,没有空位了。禅师看到苏东坡时说:“人都坐满了,此间已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一向好禅,马上机锋相对回答禅师说:“既然此间无坐处,我就以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相似文献   

6.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相似文献   

7.
晒香菇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的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老禅师毫不犹豫的道:“别人并不是我!”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相似文献   

8.
为你而忙     
克契到佛光禅师那里学禅,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了。由于他凡事过于客气,总想办法自己打理,尽可能不去麻烦别人。有一天,佛光禅师问他说:“你从来没有找过我。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不要坐下来聊聊?”克契连忙回答:“众多弟子都请教禅师,您已经很忙了,学僧怎好随便打扰呢?”佛光禅师问道:“有了问题  相似文献   

9.
磨砖与静坐     
马祖是怀让禅师的弟子,他在般若寺修行的时候,整天盘腿静坐,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有一次,怀让禅师路过禅房,看见马祖坐在那里神情专注,便问道:“你这样是在做什么?”马祖马上起身回答:“我在修行,我想成佛。”怀让禅师听他这样说,就顺手从地下捡起一块砖,然后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的专注和坚毅。  相似文献   

10.
心里的顽石     
刘世河 《社区》2012,(35):23-23
一日,道信与法融两位高僧在一起谈法论道时。突然闯进一只老虎。这只老虎是法融禅师饲养的,他自然不怕。道信禅师其实也并不怕,可是他却故意装出一副很害怕的样子。法融禅师于是就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道信禅师知道他指的是“恐惧感”。禅。讲的是“平常心”,无论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还是恐惧。都应泰然处之。而道信竟然还存在恐惧之心,这在法融看来,他修行的道行实在是太低了。于是法融就撇下道信,一个人很不屑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11.
檐头水滴声     
星云大师 《社区》2012,(14):25-25
一个初夏的雨后,一位年轻的禅僧到方丈室求见,请示归省禅师说:“过去有人向赵州禅师参禅,不管什么问题,禅师一概回答‘庭前柏树子’。究竟禅师要表达什么呢?”归省禅师一脸慎重地说:“我若是今天告诉你了,你会相信吗?”学僧欢喜地说:“禅师说的话,学人怎么敢不信呢?”归省禅师不再搭理学僧。静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禅师才回过头,说:“你听到屋檐落下来的水滴声了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互补,特别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儒佛(道)双重人格常常是令人迷惑的现象。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操持’为特色的。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个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经》。不但采作注释,并且常常作一点注释。唐有三教辩论,后来变成大家打诨,所谓名儒,做几篇迦碑文也不算大事。宋儒道貌岸然,而窃取禅师的语录。清呢?去今不远,我们还可以知道伪者的相信《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阳骘文》,并且会请和尚到家里拜忏”。(《鲁迅文集·吃教》)  相似文献   

13.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4.
俄藏敦煌写卷ф.102《维摩经疏》残卷1-56行内容与隋代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颇多相同;56行题有"维摩经疏第一";57-317行内容系疏释罗什本《维摩诘经》之《佛道品第八》至《嘱累品第十四》,与S.2732《维摩经义记·卷第四》各品内容几乎全同,只是小有简略,当与P.2273、日本大谷二乐庄旧藏同为一系。ф.102分别汇抄二种有关《维摩诘经》的注疏以成编,不论是前部抄录慧远《维摩义记》卷第一,还是第二部分抄录S.2732佚名《维摩经义记》所疏释各品内容,皆系精心摘录裁剪且有所增补,并非一字不漏的照录,其文字简明流畅,极便于研习和讲授,呈现了敦煌佛教日常用经的抄本特色,是《维摩诘经》义疏学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5.
自《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从事翻译和注疏。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有看过《维摩诘经》并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其中它的言说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维摩诘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拟从它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禅宗的宗风和两宋文人的禅诗等几个方面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窥见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慧海禅师答道:“有。”信徒问道:“是什么呢?”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相似文献   

17.
心莫造罪     
看到一个有关禅的小故事.说一个居士问一禅师:“船夫载客过江.船行时,在沙滩上轧死很多螃蟹。这是乘客的过错还是船夫的过错?…‘这不是船夫的过错也不是乘客的过错。”禅师回答。居士又问:“那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是你的过错!”禅师两眼圆睁,大声对某居士说.“心莫造罪.陷人入罪才真正有罪!”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他的名和字中就可以略见一斑。王维字“摩洁”,如与名连读则为维摩洁,他的名和字取自《维摩洁经》中的“维摩洁居士。”据说他三十岁丧妻后,终生未续弦,也终生不食腥膻之物,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间的别墅,生活更为优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  相似文献   

19.
"沙门致敬王者"的争论是王权与佛法的矛盾表征,更是佛教僧俗伦理的表现。在隋末唐初,"沙门致敬王者"争端再现,主张沙门拜俗者援引《维摩诘经》作为论据。本文探讨"沙门致敬王者"论议中《维摩诘经》的援引情况,考察佛教界对《维摩诘经》中僧人礼拜居士的解释,指出隋唐佛教界所强调的"表法非律制"、"个人体道非大众教化",与《维摩诘经》注疏所解释的"感恩致敬""致敬亡相"是一脉相承的,表明了佛教界对"拜俗"的统一理解。同时,因为现实的论争,导致窥基以"无知忘相"极端式的解释来否定"拜俗"在制度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开心一笑     
《华人时刊》2012,(5):79
打坐禅师端坐云台,每日参禅打坐,风雨无阻。有仰慕者问禅师:"为何每日要端坐四个时辰,可有什么玄妙法门?"禅师淡然道:"前两个时辰,磨洗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