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天人合一"的研究,在内涵指向、价值诉求和意义评价等方面仍存在着分歧.这不仅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色,也源于当前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导致了"天人合一"观内涵指向的多元特色;对传统思想的理想形态和现实意义的不同关注,导致了"天人合一"观价值诉求的不同阐述;对中西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不同态度,决定了对"天人合一"观意义评价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丽华 《云梦学刊》2008,29(5):36-42
解读梁启超的<中国之武士道>,考察该书缡撰的思想与时代背景,可以发现梁启超在传统思想、日本文化以及现实关怀之间复杂而充满张力的思想动态.在武士道与国家主义的结合上,梁启超与日本知识分子共享了相同的时代背景,然而,其内在的推演原则却是极其不同的,不同原则背后蕴含着中日传统之间的根本差异;而在对理想"武士"的塑造中,来自日本武士道的视野,成为梁启超选择和关照春秋战国之武人的重要标准,然而这个标准主要并非学理上的移植,乃源于它与梁启超所处的实力世界的契合.在梁启超思想的形成中,交织着观念变迁与实力世界的影响,两者的关系难解难分.  相似文献   

3.
美国汉学源于欧洲汉学传统,虽然没有深厚的根源,却在1950年之后发展出自身注重文本解读、资料和理论阐发的特点.一部分华裔学者将这种美国汉学的特点运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解构性和颠覆性的观点,对中国大陆的现代文学研究造成了冲击.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与美国汉学在学术中立、如何对待传统、现代性等一系列问题上出现了错位,需要我们对其中的得失进行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近现代新闻史上"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探析.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从内因上讲,它与中国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清议传统密不可分,这一切都源于儒家的文化传统和这一传统孕育出的入世精神;从外因上讲,它又与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念密切相连,这一切又都源于西风东渐和这些理念在华的逐渐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四个方面:深厚的爱国情怀;独立的报刊品格;鲜明的舆论倾向及明显畅快的文风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的分析为例,从字词意义的考订出发,具体说明与展示传统注解在字意及章句解读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局限,并重新厘定章句之本意。论述之进路有三:首先,通过对传统注解之差异情况、及字意解释的转折情形的讨论,说明了朱熹对于"时习"一词的解释,实则是于汉魏古注传统有所继承、吸收并转化;而非无端肇始或纯粹依据自己时代之用语习惯来解释典籍。从而取消了汉魏古注与宋儒注解二者在"时习"一词解释上之差异所产生的争论。其次,本文更予强调、并论述汉魏古注与宋儒注解真正之问题所在,实则是在于注解方式本身之问题;并对汉儒"考据"注经及宋儒"义理"注经之问题分做探讨,从而指出了"文本考据"在客观恢复文本原意工作上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了对文本字词意涵的确定工作,本文重新对章句之本意做出说明与厘清;并且展示了这样的解读,对于未来《论语》、乃至儒学思想研究上所可能重新开展出来的议题向度。  相似文献   

6.
"误读"是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著名的解构性阅读理论,与传统的"误读"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文章阐述了布鲁姆的"影响即误读"理论,指出"影响即误读"理论是在德里达与弗洛伊德影响下提出的一种积极的解读策略,旨在改变读者被动的接受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以更好地实现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最终目标,它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更是源于中国对战争灾难的历史记忆与现实反思以及对当前国际失序的反应.它是传统和谐思想与现代双赢观的结合,是中国式政治思维的当代成果.  相似文献   

8.
法国调节学派是以对福特制资本主义的解读而闻名的,但博耶对福特制之后美国"新经济"的危机及可能取而代之的以人为本的生产模式的解读同样也十分精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法国调节学派观点的发展与推进.博耶不仅分析了"新经济"到来的标志,梳理了"新经济"的兴衰之路,而且还对以人为本的生产模式何以能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在方法论上,博耶试图突破技术决定论的框架,走向一种社会结构内部诸要素共同作用的解读线索.这种历史经验主义的解读方法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显然无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9.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精华的传统文化毛泽东也认为应该按照"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征来进行现时代的解读,这样才能够构建适合时代需求的文化.毛泽东的这一观念对当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提起日本的传统艺术,大多数人会想到"能剧".可是提起中国民间的"傩",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笔者之所以把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放到一个课题里研究,源于对两者发音上类似性的偶然发现.至今为止,中国和日本有许多学者对"傩与能"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傩对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的考察进行得仍不够彻底.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又是什么原因使两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样相呢?本文将对傩和能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的差异进行分析,试将两者在祭祀到艺术的发展之路上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呼声高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探讨也越来越深化了。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提出,使得"和谐"这个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概念,引起了思想界的广泛关注。从思想源头上来说,"和谐"一词源于先秦时期,而其内蕴的意义则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思想中。与此同时,"和谐"又是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潮流。在这个意义上,"和谐"具有着一种纵贯古今的价值。那么如何理解"和谐"的起源与内涵,乃至如何真正进行"和谐"的实践,都成为当代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和谐"作为一种价值,同样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那么,我们如何定位这一价值,并真正发挥其作用呢?对此,我刊访谈了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余敦康教授,为我们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谐"这一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考古发现与出土文献、传统文献、民间传说以及学术史等多种信息,考述昭、屈、景三姓渊源以及"与楚王同姓"的过程.本文结论的是战国三大姓昭、屈、景均源于楚王族,"与楚同姓",昭氏源于楚昭王,屈氏源于楚武王,景氏源于楚平王.  相似文献   

13.
直诉制度从起源时起就承载了中华法文化的许多特质,特别是蕴涵其中的人本主义和人治主义传统.从价值意蕴上看,它体现了"人本"理念下我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治国对百姓的人文关怀的一面,反映了"仁者爱人"、"民惟邦本"和"道德教化"等人本思想的核心价值.从实证意蕴上看,传统中国直诉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治方式下百姓诉求表达的曲折艰难和君主的制度诉求.对直诉制度进行深层解读有助于发掘并利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落花"与"野草"是龚自珍和鲁迅全力打造的两个生命意象.龚自珍的"落花"体现出明艳、精美、华贵的生命底色,表现出生命的充盈、生动、崇高;鲁迅的"野草"则示现出阴森晦暗的格调,表现出生命的边缘、卑微、粗糙、野性.这种对生命密码的不同解读,固然有生平经历、个性气质诸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源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的兴起,源于生态危机的加剧、传统文化弊端的显现、对环境问题和人的本质的深层追问.生态文化"崇尚节俭、追求创造"的价值取向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互为条件.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视角下的唯美主义阅读,可能会导致<莎乐美>中一些重要意义的遮蔽;而女性主义解读的复归,特有助于对该剧的社会道德主题作更深入的揭示.在<莎乐美>中,王尔德通过对"水池囚禁"、"月亮笼罩"和"蛇吞飞鸟"等意象的塑造,对剧中人物在生理和两性上的双重倒转.以及阉割者与被阉割者身份的颠倒手法的运用,将传统建构在父权制基础上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剧作家本人同性恋身份的女性气质和是时统治阶级的女性强力,也对这股解构之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在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将女性放在了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研究:"历史科学"化,还是"马克思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建构具有当代水平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科学化等同于"马克思学"化的片面理解,它根源于一系列认识上的误区:在理论界域上将"马克思学"等同于或主要限定为"文献学考证";在理论范式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超越意识形态的真正科学研究类型;在理论旨趣上将"马克思学"看成是同各种"马克思主义研究"根本不同的纯学术研究.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苏联模式"的显性意识形态,决不能走入"马克思学"的隐性意识形态,而只能"历史科学"化.这就需要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文献学考证、文本学解读、思想史诠释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三是思想史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反思西方传统美学时,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悖论:感性事物与感性能力在学科定位上都是美学研究的核心,但在美学史实中却恰恰受到了贬抑。究其原因,是源于生态女性主义所批判的理性崇拜和"二元论"逻辑。进一步说,这一悖论貌似导源于理性/感性的二元对立,实质上则导源于男性/女性、人类/自然的二元对立;它表面上可归因于父权制文化中的理性崇拜,根本上却应归咎于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轻蔑和对自然的排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庄子"材与不材"的解读,认识到道家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虽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由于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二者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看似相同的外表下掩藏着的是绝对的不可调和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诚信"伦理,是由"诚"、"信"两个基本概念构成的伦理范畴.两者均肇源于先秦时期古代政治传统,内涵各有侧重但又彼此互通,后逐渐融合为一体,共同组成中国传统社会信用观的伦理基石.对传统"诚信"观的涵义渊源及其互动关系的系统梳理,是我们透视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信用观伦理特质的一把关键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