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政权的都城,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是我国境内唯一确知的匈奴古城。统万城遗址是匈奴人在历史上活动的见证,匈奴文化特征显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从匈奴文化的角度对统万城进行了解读,认为统万城的命名是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的表现,统万城的选址体现了匈奴人的自然审美观,城市形态设计则与匈奴的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统万城遗址是匈奴文化的典型例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加强对统万城的民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理、人文等多项资料,考订匈奴囚禁苏武的北海应为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白亭海.民勤位于源出祁连山的石羊河尾闾,古时积水成巨浸,名白亭海,或简称白海.北海或为白海之误.当时匈奴政治中心统万城,位于现在陕西省靖边县境内.苏武囚禁地应适当偏离政治中心又不过于隔绝,才便于发挥政治筹码的作用.白亭海去统万城大约4日马程.而去贝加尔湖快马也要10天以上.霍去病率大军讨伐匈奴大获全胜,夺取了祁连山和焉支山地带,匈奴受重创.但此役只"断匈奴右臂",并未使匈奴遁迹河西,地处祁连山以北100多公里的白亭海仍为匈奴所盘踞,并囚禁苏武于此.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铁弗匈奴与大夏国的研究十分薄弱,现有成果多是史实的简单叙述或集中于"统万城"的相关研究,其他专题研究不多,更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铁弗以及大夏国的基本史料做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统万城建筑规模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统万城的建筑规模与布局、兴建的历史因素、地理环境、历史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指出统万城是我国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对我国古代朔方一带及其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与现代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巡游至统万城以北契吴山,深感从今甘肃庆阳环水以北至黄河以南,只有这块地方“临光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于是亲自选址,下令兴建京都,定名统万。如今统万城遗址大都被沙漠淹没,遗址南边是沙丘连绵;东北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唯有西南、西北角楼的墩台和城垣依然在风霜中挺立。看到这种沙漠景观,若无遗址展现在眼前,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曾是大夏的国都。那么沙漠是原来就有还是以后逐渐形成的呢?  相似文献   

6.
统万城和薄骨律是十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城市,古代文献中关于这两个城市名称的汉语解释都是望文生叉的凭空杜撰。根据古今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的关系,利用现代北方游牧民族语言对统万突和薄骨律这两个词语进行深入分析,统万的全称应该是统万突,统万突和薄骨律都是匈奴语。  相似文献   

7.
“统万城”在靖边县城东北,距县城约九十里,在陕北和内蒙的边界上。城墙呈白色,群众称为“白城子”。这是我国东晋时,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城。城南二里是无定河,城东北数里有淖泥河流向东南,注入无定河。这里如今居住着百十户人家,四周黄沙漠漠。但据《太平御览》记载,  相似文献   

8.
从赫连勃勃建造统万城、统万城的发展阶段对统万城的历史沿革做了全面的、系统的阐述,并总结了前人有关统万城建城起讫时间及与奢延城、大城、朔方县的相关问题上的各类观点,以及现今统万城的状况,以供对统万城历史感兴趣的人作一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统万城的历史演变及其建筑特点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万城是大夏国都城,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对统万城城址的考辨历来众说不一,确切地说,其城址在陕西省靖边县北.统万城在中国早期筑城史上表现出许多重要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探讨南北朝时期北方山胡等民族的源流,通过对族名、人名等词汇及地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山胡、契胡、鱼国、敕勒、契吴等族均属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是东胡鲜卑的分支;(2)鲜卑语,即所谓“北俗”,应与古突厥语相同或相近;(3)契吴亭即契吴城,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以东,契吴为突厥部族之族名.  相似文献   

11.
统万城兴衰     
统万城是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都城,距今有近1600年的历史。它于公元413年兴建,历经十余个朝代而最终走向衰微,掩埋在沙漠之中。统万城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典范象征,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统万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留文物古迹丰富,建筑艺术风格独特,自然景观神秘壮观,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统万城旅游开发,应树立新的开发观、资源观和市场观,深挖历史文化内涵,走“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有效保护”的开发路子。  相似文献   

13.
从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情况看,既有受皇帝猜忌和政治迫害而投降匈奴者,又有出使匈奴时主动投降者,也有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而被迫投降者,还有兵败主动投降者或被迫投降者.尽管各类官员投降匈奴的具体原因和途径不尽相同,但都与汉匈军事实力的变化、汉朝恶劣的政治环境、匈奴单于的积极争取以及匈奴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对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问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宜对他们全盘否定,也不宜全盘肯定.应该一方面要明确指出他们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他们投降的背景,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他们对匈奴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匈奴法律虽不如中原王朝之详密,但远不至于疏阔得仅需几句简单的描述便可了结.若细细梳理,匈奴法律依然相当完备.以现有的法律体系看,秦汉时期的匈奴已有较完整的司法制度,有专门领掌诉讼的机构、官吏;有监狱,有刑法.刑法中有相应的罪名,有与之配套的刑罚.在汉代人的著作中,匈奴的法律往往被视作习俗,而不是法律,以至于在后人眼中,匈奴缺少法律和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匈奴起源问题的研究中,过去的学者们惯用“早期匈奴文化”或“前匈奴文化”等概念,用以表示匈奴文化的前身。不加区别地把匈奴本体和别部、真正的原始的匈奴和后加入匈奴联盟的成员混为一谈,因而把许多非匈奴文化的外来因素也都包含在内,导致了在匈奴起源问题上的诸多分歧和混乱。“原匈奴”概念的提出旨在把匈奴本体的族源问题从整个汉代匈奴的族源问题中区分出来,把匈奴核心民族从匈奴联盟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加入和被征服的众多从属的别部中区分开来。“原匈奴”专指真正的匈奴主体民族的前身,“原匈奴文化”指匈奴主体民族创造和使用的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造成匈奴分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历史原因,又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直接导致了匈奴的分裂。匈奴贵族归汉事件的屡屡出现;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汉匈联系的加强、南北差距加大,使匈奴从内部逐渐瓦解,促使国家走向分裂。自然灾害严重、汉政府和其他民族政权的军事打击以及王莽的民族政策影响,使匈奴内乱加剧,加速了匈奴的分裂。  相似文献   

17.
袁延胜 《南都学坛》2007,27(1):15-18
根据有关记载推算,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南北匈奴的人口总数约有140万,这是我们所能推知的东汉时期匈奴人口的最高数。东汉前期北匈奴居住在漠北,南匈奴主要分布在并州、凉州、幽州的缘边诸郡。东汉中后期,匈奴人口逐渐内徙到今天的山西中部一带。东汉末年,一部分匈奴人被迁居到魏的邺城。  相似文献   

18.
匈奴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匈奴以武力降服和役使各族,还以和亲、反间、招降纳叛、扶植傀儡等手段笼络和控制各族势力以联合对付汉王朝。在匈奴长期压迫和奴役下,各民族政权对匈奴时叛时附,甚至强烈反击。  相似文献   

19.
浑邪休屠族源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浑邪、休屠虽为匈奴部落,但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与河西月氏人有直接关系。河西月氏人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匈奴打败月氏后,大部分“酋涂”成为匈奴的休屠部,其余则西迁至酒泉一带,成为小月氏之“酋涂”部。霍去病出征河西后,小月氏“酋涂”降汉,成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匈奴浑邪部来自义渠中的“浑邪”部落。“浑邪”即“混邪”。混邪与商周时期的“混夷”有族源关系。混夷衰败后,一部分融入到义渠中,成为义渠浑邪部。义渠被秦国打败后,一部分义渠人北迁,最终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浑邪部。匈奴休屠、浑邪部的族源虽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领有可能是匈奴贵族。  相似文献   

20.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12,32(4):10-13
在汉王朝对西域实施有效控制之前,匈奴势力对这一地区有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所谓"西域诸国"皆役属匈奴"的时代。《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僮仆都尉"是汉文义译匈奴官职特例之一。分析"僮仆"取义以及"僮仆都尉"居地和"僮仆都尉"设置的时段特征,对于理解和说明这一阶段的西域史和匈奴史,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