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鲁鄂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7(1):81-85
夏目漱石的晚期小说《心》形象地诠释了荀子的解蔽思想,指出只有在真诚的反思中敞开人生,在忏罪意识中批判自我,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批判和对国家前途和国民命运的担忧。这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不断确认自我、反思自我、追求自我归宿心路历程的反映,是作品真实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纪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119-121
夏目漱石小说《心》中主人公“先生”以“近乎信仰的爱”来阐释他和妻子的爱情,以此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达到内心净化的目的。同时通过遗书的形式,用平心静气、真诚感人的语言来重新发现和肯定自我,以获得的同情与认可,从而潜意识地化解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但是最终导致了丧失自我的悲剧。这也正是夏目漱石利用所塑造的“先生”这一人物来揭示日... 相似文献
3.
王爱军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1)
夏目漱石是站在近代文学顶峰的巨匠,他创作了众多的名篇佳作。在对近代日本文学作家的研究探讨中,关于漱石的研究书目之多,可以说没有其他作家能够媲美。作为近代日本最初的职业小说家,漱石虽然步入文坛较晚,但对日本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促进了日本小说艺术的成长,并且寄予了小说理性的基础。《心》这部作品在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体现了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思想的认识,以及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关系,也反映出西洋文学对近代日本与东洋创作精神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戏》、《故乡》中的儿童乡村生活是鲁迅诗化童年的梦想和童年梦想的诗化 ,鲁迅把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他的立人思想灌注于他笔下的诗性故乡中 ,从诗性的故乡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对抗生存的痛苦感、焦虑感 相似文献
5.
《故乡》渗透着鲁迅对游子乡愁乡思题材的现代性经验,包含着作家关于心理故乡与现实故乡、归乡与离乡之间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传达出作家对故乡、人生的哲学关怀,在创作论上体现出超越传统文学题材的现代性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处是家园--鲁迅小说《故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甲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91-94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7.
于立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18-122
对故乡的叙述永远是文学的一个母题,关于故乡的回忆与表达对作家来说总是充满着诱惑,尤其是对那些离开了故乡生活在异乡的作家。萧红与骆宾基同是流亡作家,他们对故乡的回忆与其他作家的故乡表达又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萧红与骆宾基的离乡经历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与叙述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8.
陈鉴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5):23-26
由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所决定,人们的乡土观念也"成为世界性的了"。郭沫若的代表诗集《女神》等,便是袒露"世界故乡情结"的佳构,其内涵主要包括:眷恋中国"第一故乡",热爱日本"第二故乡",讴歌世界"大同故乡"。这样的世界乡情诗,在加速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今天,更有其强烈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燕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0-72
《心》是夏目漱石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它通过对年轻时期知识分子的先生、K和“我”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处于当时日本社会急剧转型期的青年人对爱情与亲情、对人性善恶,及在他人和自我关系处理方面的思考,和彷徨不安的心理状态.这部作品对当今的年轻人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本,其教化和启迪作用值得人们去重新翻阅,从中获得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刘积源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5):50-53
托马斯·沃尔夫的长篇名作<天使,望故乡>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作品中.甘特家的所有成员都无法以正常的方式爱其他人.他们的爱既不自然.也不正常.一方面,伊丽莎和甘特之间没有夫妻之爱;另一方面,他们身为父母很少关心过自己的子女,而子女对父母亦心存怨恨.通过运用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以及荣格关于"埃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的理论,并结合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能较好地阐释作品中的畸形情感,剖析出人物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揭示20世纪初战后美国年轻一代的消极心理根源以及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思潮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甘智钢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7):234-237
《故乡》比喻典型的表现了五四知识分子的心史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对不平等的人间关系的反省成为其心理动力 ,对“美丽”的追求成为压倒性的文化欲望 ,其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将自己定位于“绅” ,但其心态已部分失去平衡 ,由于传统文化在其心灵深处对西方文化融入的影响和制约等因素 ,迷惘成为他们的主要情绪 ,“五四”知识分子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开创着历史 相似文献
12.
刘俐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81-85
以探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艺术价值形成机制为目的,通过文本分析后认为:第一,在小说第一人称内聚焦叙述中,实际产生了回忆主体和体验主体两个第一人称,并形成了两个时空的宽阔对话空间。第二,这个对话空间是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展开的,在“故乡与返乡”的故事模式中,鲁迅开掘出对于生命轮回的感受与悲剧性的幻灭感,以及对于希望的思考等等形而上的意味。进而认为,《故乡》艺术价值的顶点是在这种形而上意味中所呈现的“自我辩驳性质”。这正是鲁迅深刻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徐江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4):112-115
鲁迅先生作于1921年的小说《故乡》,是一篇具有多重意蕴颇具广度和深度的小说:《故乡》中写了三种意义上的“故乡”,否定了旧中国三种病态人生,它还继承了传统还乡母题,开创了新的还乡模式,塑造了全新的还乡者形象。《故乡》以其特有的情感性、象征性、总结性,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王文彪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4):29-31
《故乡》的主题定位一向有误区。二十多年前海边沙地“神异”的景象并非写实,是童心对美好的虚幻憧憬,反衬对现实的失望和悲哀。杨二嫂形象所重不在其破产,而在揭示人与人理解与沟通的困难。闰土的变化不是困顿与压榨所致,而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悲剧。 相似文献
16.
秦榕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88-90
通过对声乐作品《故乡》的分析 ,揭示曲作者那富有诗人气质的创作特点和爱国之心 ,激发歌者对《故乡》进行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秦榕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21(1)
通过对声乐作品<故乡>的分析,揭示曲作者那富有诗人气质的创作特点和爱国之心,激发歌者对<故乡>进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李砚男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78
鲁迅《故乡》发表近百年了,评论《故乡》的文章已有数千篇,专题评论宏儿的文章却不曾见一篇。原因诸多,主要是过去评论《故乡》多用阶级论、阶级分析方法,着眼点自然就落在闰土、杨二嫂身上,忽视了宏儿。以往评论研究《故乡》的结构,多是在表层结构上作文章,而不是谈深层结构。本文用系统论、系统分析方法评论研究《故乡》,探求宏儿在《故乡》里的意义与价值:宏儿是《故乡》的光明使者。 相似文献
19.
沙门统昙曜在北魏文成帝复法之后,于延兴二年(472年)组织西域沙门吉迦夜翻译的《方便心论》(一卷),着重反映了佛教中辩论时所用到的逻辑学,但昙曜在当时翻译《方便心论》不仅是为了宣讲佛教的逻辑学,同时也反映当时北魏的政治背景及佛教发展状况,充分表现了沙门统昙曜护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