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我国学者在休闲体育领域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归纳和详细分析,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了7点思考:目前我国休闲体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重视跨学科研究,使休闲体育研究有所突破;社会分层—休闲体育研究的新视角;休闲体育—多元化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的新视点;他山之石—重视国外休闲体育研究,结合国情本土化。  相似文献   

2.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价值、功能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它对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强调休闲体育教育,创造积极的高校休闲体育文化,将对大学生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休闲体育和体育的休闲化也逐步进入人们是视野。由于休闲体育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充分认识休闲体育的内涵、确定休闲体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阐释休闲体育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当下吉林省发展休闲体育面对的问题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也在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在不断的提高,从而使得我国的休闲娱乐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娱乐的项目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休闲体育是广大群众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类型,它是一种十分健康以及文明的生活方式。文中主要对休闲体育今年来在我国的发展战略上进行了阐述,其中以吉林省的休闲体育发展作为主要的基准,从而对休闲体育进行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一定的体育文化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生产方式相适应。民族体育文化与现代休闲体育文化的契合,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所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社会化的适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健身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是亚欧的大陆交通干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国主要文化交汇融通脉络,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丰厚,西安传统体育文化是西安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势必给西安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机遇在于中西贯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西安传统体育文化是世界和各方人民的强烈需西安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陕西关中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西安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向外传播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体育文化的需要;发展西安传统体育文化打造西安品牌文化并推向世界是加快陕西建设的需要;发展西安传统体育文化推动体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面临的挑战:关于西安传统体育文化的资源整合与呈现问题较为复杂;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构架问题需科学规划;经济刺激下的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导向问题要准确定位等。  相似文献   

7.
休闲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辽东学院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意识不强,有待于加强意识教育;应有效地把休闲体育与体育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地体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并与社会体育接轨,使学校与社会体育完美过渡。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受到了一定影响,而寻找发展良机已经成为长春市各级领导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以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基本现状,并详细介绍新媒体时代下长春市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发展策略,以期可以成为相关人士参考与学习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宜居化建设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其中的宜居化建设离不开与休闲文化的融合。休闲文化对城市宜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影响城市的物质形态,还将能展现城市宜居化的精神层面,融合休闲文化与城市宜居化建设可增强城市的创新活力,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本文通过休闲文化的概述,结合休闲文化与城市宜居化建设融合的意义,探究休闲文化与城市宜居化建设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政治是系统互动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维护社会的安定、各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民族地区、国家的经济带来繁荣,处进各产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体育方面的体现,也是最富于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少数民族个性和群体气质的文化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休闲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它似乎无处不在,人们经常会提到休闲旅游、休闲度假、休闲体育。休闲在国外已有100百多年的研究历史,国内对休闲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休闲基础理论的思辨,到休闲行为动机及效益的调查,再到对开展休闲体育教育的呼吁,各类  相似文献   

12.
一、休闲体育的原始初衷与作用1、休闲的概念休闲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与闲暇、余暇、休憩等词相互通用。"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和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使身心得以调节和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休闲一词指离开工作,摆脱烦劳,自由放松去做自己想做的事。"[2  相似文献   

13.
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是人类体育文化得以发展的条件,多元化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将为人类体育文化取得持久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与深入,对民族体育文化独特性的保护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每个民族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因此,本文在分析了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民族体育文化未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国内众多教育纲要和新出台的改革措施中都强调了要加快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校园体育文化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由学校广大师生在体育设施建设、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等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晶,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重点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丰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好的发挥体育教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观念,伴随着一批原本不属于体育领域的活动,如旅游、极限运动等迅速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健身、娱乐德手段。本文所指的休闲体育是指在自支配的时间内,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身体练习,寻求身心放松、获得"畅"等最佳情感心理体验、实现和完善自我等为的的、以体育为主要手段和内容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社区体育是由特定社区的居民在社区范围内就近组织和参加,运用社区内的简易体育器材和设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达成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目的。社区体育的有效开展不仅能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同时对于推动全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等方法,从社区体育和健身俱乐部相互促进的角度研究社区体育发展缓慢和健身俱乐部发展滞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双方整合资源优势,促进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舞龙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庐陵舞龙文化是舞龙民俗里的精华之一,一直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受到世人的喜爱。笔者通过深入挖掘庐陵舞龙这项民俗体育的渊源、现状及发展,尤其是在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的发展状况,希望通过对庐陵舞龙民俗体育文化的分析能让更多人了解庐陵舞龙民俗体育文化,喜欢庐陵舞龙民俗体育文化,使庐陵舞龙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幸福指数”反应的是某一个特定的人群的生活水平,即人们对于生活是否满足、快乐,它也综合的反映了社会发展情况,在现在工作压力巨大的生活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可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做好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于民生幸福指数有很重要的影响,笔者从现阶段大众体育艺术文化进行分析,得出大众体育艺术文化对民生幸福指数的影响以及提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从“寓教于乐”被贺拉斯提出之后,这一理论就被各个领域引用、讨论和推陈出新,而《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则是在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浪潮下“寓教于乐”观点的完美化身。故而本文从“寓教于乐”这一观点出发,把体育文化、主体教育和《新课标》串联起来研究体育教育改革和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让中学生的体育课堂正真阳光起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体育也必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它与人们之间的距离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缩小。虽然现在的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文化与历史条件的制约,社区体育还存在着许多弊端,与其它世界体育强国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依然是我国社区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碍的。在未来的中国,社区体育将与社会同步发展,它将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健康的前进。奥运会后,必将会把社区体育推向更全面化、社会化和科学化。到时,社区体育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