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小说中的文人叙事──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众多章回小说,大体可分为两类:一以民间叙事为根基,一以文人想象为主体。《金瓶梅》代表着文人独立写作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以后的章回小说,大都是在书斋里一次性完成。此类以文人想象为主体的小说,其着眼点从“英雄与历史”转为“儿女与社会”,由此而来的作者意识的凸显,女性命运的浮现、结构的完整以及小说的文章化,使得章回小说实际上远离了说书场,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乾隆中期的一部重要长篇章回小说,《野叟曝言》以往较少被人关注,其实该书文本的叙事操作是颇有特点的,从叙事焦点、情节动力和炫才倾向等三方面来看,作者似乎徘徊于表现与再现之间,从而造成了对小说艺术本体的遵循与疏离,而这些均源自作者主体意识对小说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殷芸小说》的编选,全面体现了南梁士族文人高扬的人格独立,而这种独立意识的真实写照,也正表现了其时士族文人群体独特而复杂的大国心态,即:政治观念淡漠、主体创作意识增强和个体因素彰显。而统治阶级对文学的提倡、文风的转变和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影响,则促使了这种独立意识与大国心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张洁的《无字》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都是旨在全面展示女性主体成长的成长小说。两部作品记录女性生命成长的历史时,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主人公的“出走”与皈依,展现了女性为追求自身价值和幸福与逆境顽强抗争,从而独立自强的心路历程。两部小说将主人公的成长均集结到“皈依”。简·爱的皈依是“复归乐园”,吴为的皈依却是“走向死亡”,“殊途”同“皈”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描述女性成长的生命史和心灵史,两部作品都采用了自传性叙事的表现方式,由此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白鲸》是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威尔创作的一部海洋题材小说,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该小说以幸免者以实玛利的口吻讲述了亚哈船长带领“裴廓德号”捕鲸船追捕大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大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小说在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结构等方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试图从《白鲸》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出发。探讨这部经典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不是公案小说,也不是公案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公案因素。分析其中“公案”的内部构成情况、探析《水浒传》如何融合宋元话本小说中各种题材,以及进一步研究“公案”在《水浒传》中的叙事作用,对于研究话本小说如何过渡到长篇白话章回小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鲜明地体现出中国文人的一种自觉的“作者意识”。文章从考索“作者”的原义入手,分析了《文心雕龙》作者意识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论述了这种“作者意识”所代表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和独立的主体意识而包含的二重性,探讨了其中具有的人生作者意识、人文作者意识和人格作者意识等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贝克特小说《莫菲》中,国际象棋具有不容忽视的叙事功能,影响了人物、空间及叙事进程三个叙事核心要素。《莫菲》的核心是困境意识,表现为三个方面:身体困境、空间困境及交流困境,其中又以交流困境最为关键。贝克特创造性地采用了国际象棋来建构小说的困境意识,包括三个层面:身体层面上,莫菲与“镜像自我”安东先生通过下棋交流,二人的对局具有自我搏斗的含义;空间层面上,国际象棋游戏的封闭空间与莫菲的生存空间都有一种异质性,且故事空间的冲突表征了人物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存在;交流层面上,小说以一局棋谱解释了主要人物无法交流的困境,引导读者对人物及事件做出判断。小说中的国际象棋既是人物在无法交流之处的交流,也暗含理性与非理性对话的无法达成。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书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书写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以地方经验来反抗单一化的民族国家叙事。这种叙事的维系有赖于相对完整的乡土经验,但随着中国越来越卷入一种全球化语境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性书写日益失去其存在的现实依托。《漫水》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但它的那种淡化历史意识的“诗意化”书写方式在今天很难具有可持续性。文学需要在历史与想象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既要有真正的虚构能力,也要有足够的历史意识。在诗歌与历史的对话中,地方性书写仍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彻底消解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水浒传》等文学佳作由市井弹词到文人写定的近乎道德评判的文化心态模式,而是以冷静、客观、宽容的叙事特质对诸多人物形象的行为举止加以生动、真实、淋漓的表白刻画并最终张扬着意趣悠远的生命韵味。  相似文献   

11.
申京淑的长篇小说《哪里传来找我的电话铃声》以20世纪80年代韩国民主化斗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创伤与内在成长历程。身处成长礼仪中的主人公们饱受缺失之痛,尽管努力寻找摆脱痛苦的方法,却又陷入缺失链的重重束缚中。为探索“成人礼”的出口,他们由互相依靠走向独立,由爱的客体转化为主体,并最终构建出独立完整的主体自我意识。小说充斥着浓重的哀伤氛围与凝重感,突出刻画了缺失造成的精神创伤,强调心灵共鸣的重要性和成长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了73首唐诗,这些唐诗在小说中具有分回的体制功能、情节上承上启下的过渡功能,以及写人、写景、咏物、场景描写等叙事功能。在章回小说史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征引大量唐诗,可以提高小说地位、丰富小说审美内涵;标志着章回小说体制由韵散分离走向韵散融合;显示了章回小说中韵文创作的另一种路向,即不是依赖说话技艺与话本小说,而是从唐诗、宋诗乃至明诗中选取主题相似的诗歌来写人、写景、咏物、描写场景,诗歌的来源由民间的说书表演及话本小说转向文人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13.
“个体写作”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降呈现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创作态势,既以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基调,同时又承载着各种时代文化转型因子与符码,成为时代文化转型的突出表征。个体经验的注重、挖掘与呈示既与长久浸淫的群体意识、单向意识勇敢“断裂”,又构成了对“朦胧诗”、“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集体性叛逆的叛逆,营造出众生喧哗的氛围。其以“身体”为依托,以个人经验为最高准则的艺术诉求与实践风貌,无疑是中国文学向着现代主体自由所迈出的有关键意义的一步;却又在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裹挟中不期然成为拆解主体神话的…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典范,自问世以来广受文人喜爱,并由此繁衍出一系列“世说体”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世说体”小说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体例结构分门别类;小说人物基本真实,内容以轶闻琐事、妙言短语为主;小说叙事语言精练形象,言约旨丰.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并非世代累积型小说,也不是如有的研究者所说是累积程度不是很明显的“隐性累积”小说,是世代累积型向文人独创型过渡的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取材较为广泛。《金瓶梅》也不是具有讲唱性的作品,是并不能被说书人在说书场上讲唱的案头阅读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文论家注重小说故事情节相比,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家注重挖掘小说的“间架”结构布局。以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明清小说评点派注重探讨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与空间架构。“间”,即叙事结构中故事情节安排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曲折性与生动性、演进性与节奏性。“架”,即叙事结构中同一故事情节演进的空间结构和不同故事情节转换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在库切小说《耻》中,叙事者的卢里所经历的种种耻辱构成了小说的主题。“耻辱”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随着卢里身上中心主义的一一消解逐渐建构起来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耻》在叙事表达层面,运用“中心消解”式的叙述策略,主人公每一个中心主义情结消解的过程也是他新的耻辱形成的过程,这些看似独立又环环相扣的“耻”构成了小说的全部内涵。  相似文献   

19.
时间和存在是成长的两极,时间是生命的本质结构,一切生命形式的存在始终围绕时间展开.鲁迅以“中间物”的身份观照历史与现实,他的小说始终以“人”为时间想象的起点,以人的时间意识为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人物成长范式大致可分为顺天知命型、自然纯真型、受挫皈依型和特立独行型.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国内于20世纪末开始出现“空间叙事”这个概念,不同著述中所讨论的空间叙事,所指往往不同,有的指作品中空间的功能,有的指空间的意义,有的指叙事的空间形式,文章以卡夫卡的《地洞》为例,将“空间叙事”视为一种叙事模式来展开讨论。认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以空间为叙事“前景”;第二,以空间组织叙事;第三,以空间为意义主体。《地洞》通过空间叙事模式,叙说着现代人的空间体验、空间焦虑、空间危机和空间矛盾,体现了存在与空间之间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