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清代赋役制度的定额化特点何平清代在康熙雍正年间实施赋役改革措施,开始建立起完备的赋役制度。从清代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赋税征解来看,清代赋役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定额化特点。这个特点对清代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清代赋役制度定额化特点的内容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完整地论述了秦汉监察制度的渊源、作用和演变。封建社会上升阶段,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使其政治制度存在“自净”机制和调节作用,以保持封建社会的生命力。监察制度即其具体表现之一。汉武帝时期构建较完整、作用较显著的监察制度,是承继战国、秦代以来的监御史制度逐步完整和发展起来的,是封建经济形态阶级统治实际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汉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只有在封建王朝的兴盛期,才能起到澄清吏治、巩固政权的作用。王朝颓势时,它本身也会变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化,是同社会的发展阶段同步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清代吏治之腐败进行了分析.认为总督、巡抚由监察官员而地方官化,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地方监察工作,是导致清代地方吏治败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经义折狱”是地主阶级在伦理法系未全面建立之前,运用儒家道德原则指导司法活动的重要实践;封建的诉讼原则和诉讼制度深深打上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烙印;儒家道德在解决德刑矛盾时,既对推动废止肉刑、减轻刑罚、减少冤狱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又是腐朽、残酷的封建司法制度的辩护士和帮凶。儒家伦理道德对封建司法的影响,其基本方面是消极和反动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在历史上发挥过显著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监察制,则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历史地位。本文系《魏晋时期监察概论》(《浙江学刊1989.4)的续篇,两篇文章共同为魏晋南北朝的监察在整体上勾出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6.
不久以前,T.波特在本刊上批评了关于“强大国家”的论点。波特的这篇文章确曾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但同时他忽略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某些重要的发展。在历史上,至少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条件下,国家机器在资本主义的形成时期曾起过具有决定意义的助产士作用。但是到资本主义制度正常运行和充分发展的时期,国家机器就被削弱到只起保证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作用,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秘密立储之制,由于必须突破嫡长制下储君基本固定于某人的局限,才有“秘密”可言,实现其以秘密方式立储的目的,因而同时又废除嫡长制,不拘嫡长选立皇储。它扩大了太子的选择面,可以择优而立,雍正以后实行秘建储君制度,也确实把择优做为立储的重要因素。乾隆就是被优选而立的储君,对以后乾隆治世的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这种做法也避免了嫡长德才有缺者继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一做法,是对中国古代以嫡长原则立储制度的重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制度。研究清代秘建储君制度,还应考虑到这一重要内容方面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它是以满州贵族为主联合汉、蒙等族贵族地主共同掌握全国统治权的政权。这个朝代曾经有过一段较长期兴旺稳定的阶段,曾经大力发展过当时的社会经济,促进了封建文化的繁荣,与此相适应,又曾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推到了前所未有严密周备的程度,在体制上有重大的兴革,颁行的规章制度也最为详细,从而也建立和健全了它带有明显特色的文官制度。一、请入关前的政权建设和文官制度的形成清入关前的文官制度,是伴随着以满族为主体独立政权的建立,伴随着本政权专制政制和法制的缔建,同步地发展起来的。它…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随着我国封建制度的走向崩溃和清朝统治的日趋衰微,封建官吏的腐化、无能、贪墨、骄横、残暴、也日甚一日。长期来我国封建官僚制度的种种弊端,这时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封建吏治的败坏,集中地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我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们在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批判封建制度的时候,往往首先对封建官僚制度展开批判。 近代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指出,封建官吏之所以普遍无能,贻误国事,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造成的。 自隋唐以来。我国封建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在清代,官吏大多数是靠所谓“科举正途”选拔…  相似文献   

10.
书吏是古代行政的执行人员,是官员在行政运作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力量.书吏作乱是明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而且清代比明代更为严重,竟然达到"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的地步.可以说,书吏在明清政治中操纵权力,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经造成严重的"吏弊".从制度角度而言,明清书吏、尤其是清代书吏作乱主要是科举制度、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引发的.科举制度造就的迂腐无能的官员为书吏作乱提供了土壤,人事回避制度加强了官员对书吏的倚重;等级制度森严造成书吏升迁无望、生活无着,使书吏作乱成为现实;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官僚政治使书吏作乱成为整个封建吏治败坏的组成部分.上述制度因素,才是隐藏在"清代与胥吏共天下"背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许正文 《唐都学刊》2001,17(3):19-21
汉唐两代最初设置州、道监察区的目的在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到了两朝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的土地兼并和监察区在转化为行政区的过程中本身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不但未能继续起到维护中央集权的作用,反而削弱了中央集权。问题的实质是因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后所辖区域过大,权力过于集中,有足以与中央抗衡的物质与经济、军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以专制王权为中枢,以儒家伦理的内在约束和法家法制的外在强制激发君臣僚属对整体利益的认同和责任感,加上人民群众革命的震慑,形成了一个能够产生很大聚合力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但这个动力机制有几大不可克服的矛盾,致使其效力只能很有限地发挥,甚至其功能完全丧失。其一,君制臣的绝对性和臣制君的相对性导致皇帝成为败坏纲纪的始作俑者和不受任何约束的独裁者。其二,权势与社会公正的矛盾,使监察制度无法免于自身腐败的趋势。其三,本身就是腐败政体的封建娩治,其监察制度不能容纳人民群众扬廉抑贪的强烈要求,而终被人民群众连同整个封建制度一起推翻。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讲述封建家族兴衰史为主旨,着意描绘了清代社会政治、文化、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从法律视角品读<红楼梦>,从小说情节中挖掘法律因素,结合清朝法律法规,分别从宗族制度、选官制度和司法制度三个角度考察小说章节,<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所反映的清代法制.  相似文献   

14.
王莉 《浙江学刊》2007,(6):150-154
源于瑞典的监察专员制度,在社会变迁和行政法的变革过程中被不断改造,适应了控制行政权、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接受,在实践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文从行政法内部视角发掘监察专员制度获得普遍适应性的根本原因和各种监察专员制度的共性,提出应借鉴监察专员制度,改造现有的信访制度,使之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起构成协同运作的公共申诉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许颖 《社科纵横》2010,25(11):112-113,125
清代是大一统的君主官僚制政权,其行政处分的提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作为清代执行监察职能的主体,科道官通过朝廷赋予的监察职能提出对文武官员的行政处分,文武官员的违法、违纪、失职等各种不法行为均在其弹劾之列。但在君主专制政权下,科道官群体中能够正常发挥整肃吏治的效用者并不多见,逢迎谄媚、植党营私、摭拾细故、挟私报复、袒庇私人等现象的存在限制了科道官监察职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正曹操,司隶校尉;司马懿,御史中丞;西门庆,山东提刑所千户;林如海,巡盐御史……四大名著中这些熟悉的角色,居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监察官。两千多年的封建监察史,官名众多,制度浩繁,很难一笔写全。恰好国人爱看的四大名著主要讲述的,就是汉唐宋清故事,正是监察制度发展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时期,不妨以此观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时期的合同制度,是一个长期乏人探讨的课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学术界情况来看,人们普遍更重视西方合同制度,对于中国封建时期合同制度的价值则缺乏应有的认识。另外一些学者①恢幢研究现行合同法在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考察中国合同制度之源流的课题便遭冷落。本文认为,中国是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中国又曾经长期没有合同立法,因此,封建合同制度的相关体系基本上延续适应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传统的合同思想在今天还颇具影响,故此略抒浅见,抛砖引玉。一、封建时期没有成文的合同法律、判例…  相似文献   

18.
沈炳尧 《浙江学刊》2000,3(1):123-129
清代金衢严乡村借贷的借本,是以货币等形式,以数量、用途及其土地所有制特征体现的普遍而特殊的借贷现象。在清代金衢严乡村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和宗族势力的互动,和乡村借贷经营形式构成的变化,告贷人对银钱、粮食的需求,除用于果腹蔽体之外,大体上把借本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即或把借本作为手工业或商业资本,因高利贷封建剥削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手工业、商业资本维持重复再生产尚且困难,因此,并非是金衢严乡村借贷中普遍现象,并且,就可能充作的封建商业资本而言,并不具有自己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并非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总体而论,清代金衢严乡村借贷的借本,具有直接或间接地维护传统封建宗法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一般都认为是在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自上而下的监察现象则并不是在秦汉以后才开始出现。杨宽先生在《战国秦汉的监察和视察地方制度》一文①中提出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监察制度创始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在中央和地方设置监察官,御史等已带有监察性质;与此并行的还有视察地方的“巡行”、“行县”制度。而这种“巡行”、“行县”制度是把过去奴隶制时期的“巡狩”制度改革而成的。其中虽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失为一个有启示性的论点。此外,以往还有以《周礼》所载之“小宰”视为我国…  相似文献   

20.
自鸦片战争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刺激了当时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研究中西方文化之优劣与短长、吸收与继承的时代责任感。其中胡适等人的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对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和抵挡封建卫道士拒西方文化于国门之外的逆流,是起过进步历史作用的。但他在鼓吹“全盘西化”论时所暴露的民族虚无主义却起了消极作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已成历史定论的问题近年来又有所抬头。因此,重新剖析这段文化史上的重大问题,对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