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作为生态先驱的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异化所招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在自然生态危机的描绘中,哈代呈现了自然的凋敝残败、模糊缺失;在社会生态危机的描述中,哈代突出了人在异化社会中的孤独感与幻灭感;在精神生态危机的展现中,哈代则强烈对比了人自身异化前后的精神世界。通过对这三种生态危机的书写,哈代旨在警醒时人:生态危机之严重;摆脱桎梏克服异化之必要;重建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和谐关系之重要。而哈代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的悲观宿命论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的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淑的悲剧震撼人心,她的人生是充满矛盾而又挣扎的,淑的一生都受到悲观宿命的影响。她在生活中爱情中的每次选择都受到宿命的影响,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入生活中的绝境,她的悲观宿命论爱情观的形成不仅是出于家族中婚姻之不幸,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爱情生活痛苦经历的投影。  相似文献   

3.
从人物性格,社会因素,写作技巧各个方面来评析哈代的作品<无名的裘德>的悲剧艺术.裘德的悲剧是由他本身的性格和社会环境所注定的,同时它也是作者哈代悲剧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的封山之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毁灭文学。小说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虚无主义,不管是裘德、艾拉白拉、淑,还是费劳孙和小时光老人,都没能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事业不得志,爱情不幸福,生命终究灰飞烟灭,一切都如雾一般飘渺。小说在事业、感情、生命方面体现出来的梦幻意识、孤独意识和死亡意识,以及虚无意象“雾”的描写,都与虚无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悲剧和虚无中,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归并不是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极具空间叙事特点。小说呈现出三大空间:亦真亦幻的"威塞克斯"空间,哈代在小说中沿用"威塞克斯"这一真实历史名称,设置了小说的悲剧空间;人物挪移的地理空间,小说以六个主要地点为空间肌理,勾画出裘德无法逃逸的人生悲剧;自然与城市的对立空间,裘德试图离开农村的自然空间进入城市空间,却成为两个空间都抛弃的边缘人,没有自己的空间归属。这些空间叙事都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6.
7.
19世纪中期,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名著《论自由》在英国思想界、知识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受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对自由的追寻是《无名的裘德》中人物命运悲剧的根源所在。这一曲自由的悲歌揭示了哈代思想的矛盾性,蕴含着时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展示了主人公裘德与自然融合的生命运动,勾勒了一幅人与动植物互为知音的图景,回应了哈代的自然观—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悲剧创作中最深沉、最阴郁的一部,主人公裘德在欲望的驱使下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灵魂与肉体始终进行着殊死的搏斗,但最终理想破碎,爱情幻灭、孤独凄惨地死去,他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的女主公淑在与世俗的分庭抗礼中由于丧失了希腊精神,妥协于当时僵化偏狭的希伯来精神,最终从自由独立的新女性逆变为维多利亚时期“家中的天使”。通过淑的悲剧性逆转,哈代表达了对消逝的希腊精神的哀思和对僵化的希伯来精神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个叙事策略,具体体现在小说的环形结构的安排,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和叙事距离的控制。反讽策略的成功使用更加深了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无名的裘德》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分析,表明作者哈代在该小说中通过对基督教的爱情婚姻规范的挑战以及对基督教的残酷与无情及虚伪和无用的揭露对基督教予以了深刻的谴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3.
《无名的裘德》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可以从多角度探讨作品中人物的悲剧成因。文章认为,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宿命的操控与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主人公在自由意志的指引下与宿命抗衡的努力,彰显了人性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14.
张谷若先生是用心做翻译的大师,其凭着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化的深入研究,使译文堪与原作媲美。张谷若先生的经典译文体现了认真作研究、用心作翻译的译家风范。以张谷若先生翻译的《无名的裘德》为例,通过张谷若先生对原作作者思想的精确把握、对原作风格的全面理解和对原作者写作方法的细致阐释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5.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描写了主人公裘德与女主角淑违背维多利亚时期传统伦理观念的故事,展示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新旧道德标准冲突,人们追求个性与真爱所遭受到的阻力。裘德对伦理禁忌的畏惧与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形成伦理冲突,体现了他艰难的伦理选择,而裘德的伦理选择也把淑置于伦理困境之中。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可揭示小说的劝诫和教诲力量。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词学对批评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意象批评方法的运用;二是对比较批评方法的运用;三是对源流批评方法的运用;四是对摘句批评方法的运用。清代词学作为我国古典词学的繁盛与总结阶段,它对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予以了全面地继承、丰富、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刻探讨哈代创作的悲剧意识,采用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分析了《裘德》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情节安排上体现的唯意志论以及悲观的自然意象的悲剧内涵,揭示了作家对残酷社会制度的无奈,希望该研究能够加深对哈代作品内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批评方法不断更新的历史,研究者期望通过新的方法触及《圣经》真实以获取新的意义。然而方法的不断变换也正揭示出人自身的限制,使圣经诠释不断面临困境。人们无法获得《圣经》原初的、确定的意义,却不断地在自身的参与中产生出多元的意义,继而在其中寻索上帝。从无法确认上帝原意的意义上讲,圣经诠释是一种堕落,而从人“处于限度中”的存在境况而言,诠释又是探索上帝话语、获取自我拯救的希望所在。多元诠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学者应以谦虚的心态并积极参与到诠释中去,在新的境遇下,携手走向拯救之途。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身的缺失与偏误;在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追随与认同过程中,丧失了批评前行的多种可能性;建构中国的女性文学批评学,必然会推动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