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嬗变,中国公民社会开始发育和成长起来。公民社会的形成并非自然而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内外兼备,既要有合格的公民及良好的公民意识,还要有适合公民社会生长的社会与制度环境。现阶段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和成长步伐大大加快,公民社会的雏形已经开始显现,但中国的公民社会还很不成熟,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其发育与成长之路还很漫长。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路径: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和成长的制度;二是大力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公民文化;三是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扩展公民社会的成长空间。  相似文献   

2.
走向和谐--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民社会是一个原本由西方学者提出、用来研究西方社会的理论,同时也是具有不同意义和多种规范性词义的理论概念。我们可以对公民社会的理论和概念作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选择和发展。在此,公民社会是指包含了由个人、民间团体之间的自愿安排来组织的若干社会生活领域的政治共同体。我们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概括出它的若干特点;在中国存在着中国公民社会形成的动因;从描述性的角度,中国公民社会开始萌发。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法治是解决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中国进入公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公民意识十分薄弱、社会组织仍需壮大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方面,要消除立法指导思想偏差,提升社会组织领域立法层次,完善社会组织成立、管理制度;在培育提升公民意识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阵地,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辅助力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发展壮大社会组织方面,要重塑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努力筹集民间社会资本,注重各类社会组织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前景问题,每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工作者都必须予以认真的思考。就“社会建构论”的视角来说,社会工作与公民社会、社会工作与整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都是一个互相建构的过程。改革以来,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由此逐渐构筑了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公民理性是社会治理良好运行的基础,而科学是公民理性建构的重要来源。利用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数据,从个人、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探讨和验证了科学素质对公民理性建设的重要作用:更高的科学素质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判断能力和对专家的信任水平,推动公民的科技事务参与度,并提高公民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这显示出公民科学素质在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不同的社会,这给德育提出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功能将在坚持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同时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是中国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公民社会环境、制度建设和自身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在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上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应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培育公民意识、发展中等收入阶层和发展现有公民社会组织等措施构建我国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转型是社会秩序趋向动态稳定与公民权益普遍发展的统一,公民普遍化政治参与和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是现代政治体系的合理化的重要特征。在社会转型过程凸显的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现代政治体系趋向合理化的伴随产物。公民社会的生成与社会政治体系的合理化是同一实践过程,亦是治理公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逻辑向度。公民社会依存的社会中间力量生成有助于理顺国家政府与社会领域的依存维度,以及公民社会内含的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文化有助于培育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考量中国公民社会的生成进度,不能仅仅看在政府主导构建下的可量化的相关民间组织的数量及增长态势,而应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历史的视界动态地考察公民社会组织在促进中国"社会-政治体系"合理化方面的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分析及其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演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大量经验性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展,主要表现是非营利组织兴起,公民社会力量影响国家政策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国公民社会萌生的原因可归结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全球化参与、政治文化发展.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通过市场演化和政府建构型塑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良性合作互动关系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的成长对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以及国际交往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不是以谋求政权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它的存在总体上是有利于统治者的。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可以促进有效的民主治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民社会运动已形成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公民文化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公民文化的发展会对既有的生产关系提出变革要求,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公民文化还具有提高公民素质、消解社会矛盾、化解冲突的功能,因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客观而积极地看待公民文化对于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培育公民文化、促进公民社会成长,积极促进生产关系改革、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S商店拆迁的典型案例,真实再现了城市拆迁中公民参与过度与利益表达受阻的双重困境,缺乏畅达互动的沟通机制是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社会自治性组织的发展有助于摈弃政府与公民间"零和博弈"的思维模式,推动两者之间新型利益合作机制的形成,也能对城市拆迁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发展起到程序性保障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自治性组织,是破解城市拆迁决策过程中公民参与困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尽管对公民社会概念的界定至今仍未一致,但中外学者都认可公民社会是个突显个人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具备了自治性、参与性、公开性和开放性的社会。正是由于公民社会具备了这些特性,说明公民社会的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是与公民主体性的内涵相切合的,也使得公民的个体性和自主意识能在公民社会中得以彰显。公民社会的构建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并促进了公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同时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近年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和谐语境中的公民社会议题,回顾了公民社会的理论和现状,分析了中国公民社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所起到的现实意义,并着重阐述了目前公民社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的英文对应词都是civil society,但实际上"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意指不同的组织和领域。在当今中国,公民社会指的是享有公民权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指向政治领域;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指向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就在于社会主体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上。公民社会的这一表述如同政治社会、经济社会一样,代表的是整体性社会中的一个功能领域,这个功能领域强调的是社会的自组织性。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分权的现代性价值精神,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实然条件是指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现实条件和具体背景。多元利益结构初步形成、公民意识开始觉醒、政治民主化进程启动、政策过程的开放性相对滞后、公民社会的理性化程度不足、制度环境亟待改善构成了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实然条件。  相似文献   

18.
政治民主化,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持。一个外在于国家的由众多独立、自主的组织、社团所组成的多元、开放、参与的社会,是民主制度建立、巩固、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公民社会不仅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社会制衡,也可以从现代公民培养、民主价值追求等其他各个方面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公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它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社会走向先进的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用“公民社会”这一政治术语表达着不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西方国家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治理的变迁、现代化的实现有着显著的意义。借鉴西方公民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培育发达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构建起相对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理论,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扎实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行业协会组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范例。鉴于浙江宁波行业协会近年来发展较快,且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行业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浙江宁波行业协会的个案分析来探讨区域性公民的发展及其限度。分析认为,浙江宁波行业协会的发展由于制度环境和自身功能的限制和约束,其发展有一定的限度:非政府性程度低自治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等。公民社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政治空间的缓和与释放,也有赖于公民社会自身的争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