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银娥 《唐都学刊》2006,22(6):61-65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性。现代性社会需要具备公共性精神与优良人格品位的人,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起现代性文明、健康、公正和合理的公民社会。但从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制度安排与教育实践来看,与这种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现代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了的公民教育,即“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其核心是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教育,使其具有公民的人格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纳税人意识、规则意识,等等。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文明社会中 ,从宏观来说 ,档案作为一种文献信息系统 ,总是延绵不断地存在和发展的 ;从微观来看 ,有些档案难免被历史淘汰 ,有些则世代留传。档案生命力的根基 ,就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凭证价值作用。一、档案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具有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 ,是档案区别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显著特点。档案所以具有凭证价值 ,是由档案形成的特点和档案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是人们在实践中直接记述客观事物、人类思维和各种活动的文献资料和信息载体。档案不同于一般的文献资料。从档案形成的过程及结果来看 ,它是…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中国农村所发生的社会冲突,主要是工具性冲突,性质表现为农民的维权抗争活动。就其过程和形式而言,经历了从“依法抗争”到“以法抗争”的转变;从其诉求的内容来看,“税费争议”和“土地纠纷”是不同时期的焦点问题;以其后果和绩效而论,农民的维权抗争活动成为较强的社会压力,对国家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5.
"道本器末"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器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从历史上道与器关系的争论中反映出的“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一种轻视技术教育而片面强调科学理论教育、轻视功能教育而重视价值观教育的态度,至今仍在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人文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鉴于此,必须在人文环境上加以正确的引导,让人们真正理解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都是围绕为人们真正享受生存与发展权利服务的,它对个人和社会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6.
从组织形式来看,现代伦理教育可分为家庭伦理教育、学校伦理教育和社会伦理教育。这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家庭伦理教育是基础,学校伦理教育是主干,社会伦理教育是外部条件,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一、家庭伦理教育方针、学校伦理教育方针和社会伦理教育方针的一致性现代伦理教育的方针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格。无论是家庭伦理教育,学校伦理教育还是社会伦理教育,都是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格为根本宗旨的。家庭伦理教育、学校伦理教育和社会伦理教育在各自领域的实践中都贯穿共体现了这个价值目标,这说明…  相似文献   

7.
审美文化批评与美学话语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在发表于《文艺研究》今年第1期的一篇文章中提出过这样一个看法:“当代审美文化问题与我们现实生存活动相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超出单纯审美经验范围而直接关涉当代文化的全部现实。以一种文化批评/建设意识来审慎把握其中的问题——这是一种较之类学研究本身更具有价值特性的理论活动。”这一看法的出发点中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经典形式的美学话语着重于从美(审美)的本体性质方面来逻辑地诠释人的生命精神现象,探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的永恒理想,作为一种本体论的研究方式,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并且至今仍不失其内在…  相似文献   

8.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随着80 年代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种与传统所谓知识分子使命感与责任感相游离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逐渐体现出来。此时, 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它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从表面上看, 这和新的审美风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们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实践的主流有所偏离,也不必回避其中有些作家以追求“乡土化”或“市井化”风格掩饰其与现实关系的妥协,但从文学史的传统来看,它却是“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的另一种传统———“文学的启蒙”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改革的进程中,社会民主党所积累的经验能不能是有益的,有多大的益处?还在几年前(而目前在许多人看来),关于这种经验是“有益”的问题提法本身就会引起否定的反应。作者指出,在苏联著作中,几十年来通常都是从揭露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和实践是站不脚的这点来进行分析的。而本文则打算从利用社会民主党经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之间的主要意识形态分歧是:一、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方式不同;二、对目标方针的理解不同;三、对彼此活动结果的评价不同;四、行动战略的根据不同。从吸取社会民主党经验的角度来看,社会民主党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较为仔细地认识清楚。这就是:资本主义和所有制;国家和市场机制;生产领域的民主化;社会政策的特点。作者不同意把“社会伙伴关系”说成是“向资产阶级让步”的表现;高度评价瑞典社会民主党人所取得的成就,认为它的“社会成就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指出“社会国家”是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应当得到“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教育部门虽然不具有产业部门的某些经济性质,一般的学校教育也不是为了盈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能象企业的产品那样拿去出售。但是,这并不能排除把经济分析用于教育部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劳动者,而且还要用较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去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是说,教育活动也要讲究经济效益。它可以通过教育劳动的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与教育成果的比较来反映。教育经济效益有以下几个特点: 1.间接性。教育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因素。它直接生产的“产品”,只是一种生产资源。  相似文献   

11.
王纲 《社科纵横》2003,18(6):15-16
人类劳动不单纯是劳动者对于劳动对象的作用 ,同时也是劳动对象对于劳动者的反作用 ,劳动是普遍的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具有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如果用“相互作用”的范畴来统一“劳动”与“自然力” ,统一解释人工生产过程和自然生产过程 ,就有可能实现价值理论的创新 ,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身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  相似文献   

13.
超前认识是人的思维依据生活实践的需要对未来活动过程和结果以及人们活动所牵涉到的环境的未来变化过程和结果的提前反映和设计,它植根于人类实践的创造本性,其基本依据是以主客体统一为特征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在这种意义上,超前认识的发生,与人类实践所包含的需要、价值、理性等基本要素密切相关。首先,超前认识与人的需其直接相关,其目标是为了设计和创造自然和社会中本不存在,但却为人所需要的过程、程序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需要;其次,超前认识与人的价值设计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人的价值设计也就是超前认识,它是主体思维对未来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可能运动过程的设计和反映,它遵循人类实践的规律和主体价值利益原则;再次,超前认识与人的理性活动密切相关,它是人类活动中理性色彩最强的一个部分乃至被看作是主体合理性行动的典范。基于此,超前认识是主体的一种对象性的创造活动,它集中地体现出人的实践的创造本性。  相似文献   

14.
从人格的角度看,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格的现代化,就是由传统农业文明下的求生型人格转向现代工商业文明下的发展型人格。所谓求生型人格,是一种满足于物质生存,以生存为目的,为生存而牺牲发展的人格,极而言之,就是俗话所说的“好死不如赖活”。所谓发展型人格,是一种以发展为目的的人格,它以生存为发展的手段,在物质生存以外致力于精神追求和社会追求,力图完善人的个性,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极而言之,就是  相似文献   

15.
“卡里斯玛”是M·韦伯在其社会学理论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在并非人人都可企及的意义上被理解为“超凡”的个人品质。卡里斯玛是提供超越日常生活需求之外的一切要求的基础,这一点在越是远古时代,反映就越明显。因而,文明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恰恰是卡里斯玛“超越精神”逐渐被世俗日常生活需求的满足要求所排斥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古代文明有关方面的比较,来说明两种文化在“超越精神”方面的差异及其社会历史根源。作者认为,如果说中国古代自秦统一后出现的官僚帝国形态,抑制了中国文化中“超越精神”成分的发展,从而导致中国没能产生象新教伦理那样的诱发资本主义的精神驱动力成分的发展,那么当代资本主义在驱逐了它的宗教背景之后,同样陷入了一个官僚统治的、敌视卡里斯玛、消解一切“超越精神”的文明发展的困境。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时代命运  相似文献   

16.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爱因斯坦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的社会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7.
王丽荣 《探求》2001,(2):38-39
一在首先教育价值观上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 ,一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强调把社会需求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 ;强调教育要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 ;主张以社会总需求作为唯一依据来建构教育的目标 ;主张根据社会所奉行的准则来规范教育过程的诸多方面 ,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 ,从而认为教育结果的好坏 ,只能以它是否维持社会的繁荣为尺度。这种教育观的极端形式是以国家为中心 ,即把教育的一切全部纳入国…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核算定价方法研究范军人类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过程。人类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实现它,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重大课题。从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到对“人定胜天”的执着,进一步到今天对协调发展的认识和对可...  相似文献   

19.
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不仅仅囿于经济的层面,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方式都不过是人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所以,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主体不断跃升自己、不断解放自己的努力。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性质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坐标体系,并以此出发来说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  相似文献   

20.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住房、衣服以及为此所必须需的工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而人类自身生产又包括两个过程:一是生育,二是教育。教育在把人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教育形式之一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不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前进有着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有着与学校教育和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