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为贵"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关心的乃是世道人心。其政治伦理学说有着完整的体系。即以个人修养节制个人行为 ,调整社会关系 ,进而达到太平的理想社会。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和”为特质的。“和”在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中占有终极的位置。可以说 ,孔子的政治伦理学说起于“仁”而终于“和”。“和”的概念兼有目的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孔子学说中的各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对孔子之志加以义理分析 ,有助于阐明“和”在《论语》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学术界对荀学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存在着问题。无论是从儒家学统上还是在道统上,荀学都是孔子儒学的承继者和光大者,是毫不动摇地维护和弘扬儒家学术知识统一理想及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的重镇。  相似文献   

3.
关于"思无邪"的内涵,人们历来都争论不休.本文从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加以分析、印证"思无邪"既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天下无兵和社会诚信。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即所谓德政只不过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手段或途径罢了,它是以建立礼的秩序,发扬仁爱精神和坚持富而后教为基础的。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进步呼声,是一种积极的无为而治,是对于老子消极的无为而治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汉武帝以后对于儒术的独尊已经完全丢弃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千年来的尊孔只是利用亡灵的作用而根据自己需要的对于孔子的篡改。  相似文献   

5.
"君臣共治"是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涵,孔子"君臣共治"的理想状态是有德之君举贤任能,在孔子的政治理想中,政治得以良好的运行必然由一个有德性的君主来引导,君主的"为政以德"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通过修身成德来获得人才,通过对人才的良好使用,达到君逸臣劳的"无为而治"。孔子"君臣共治"思想的现实选择中具有理想之境和末等追求两个层次,寻找任贤之主是孔子现实政治的理想之境,欲仕不义之主是"君臣共治"思想的末等追求。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存在有德之君,他只能理解现实政治,接受现实的政治境况,选择仕不义之主。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社会得到善治是君主和臣下配合的结果,臣下的努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君主的不贤。  相似文献   

6.
本文撇开泛论孔子的教育事业的成就,把着眼点放在探索孔子培养“为政”人才的理论建树上。以造就“为政”人才,实现政治理想为宗旨孔子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而他最大的抱负则是挽救“礼崩乐坏”的危局,实现他那“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成为扭转乾坤的政治家。他自己为政过,尽管政绩斐然,却未能持久;他游说列国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却又处处碰壁。孔子终其一生,未能实现抱负而取得政治事业的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解放,就是要恢复周礼.孔子要实现的是文武、周公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思想体系与专制集权主义,尤其是与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事实上是格格不入的.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始终是一个游魂,数千年来被人歪曲和误解,始终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找到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之"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周游列国,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让诸侯国的国君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即接受他所谓的"政".孔子有关谈"政"的言论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本文主要从某些方面对孔子"政"之内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评《孔子与中国史学》伯岳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始终是国内外学术界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总是把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对其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至于其它方面,几近空白。西北大学文...  相似文献   

10.
论孔子经济思想的积极意义苏庆恭,汤国梁近几年,为编纂《山东省志·孔子故里志》(该书已于1994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我们阅读了不少研究孔子思想的论文和专著,发现学术界对孔子经济思想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少,。而且挖掘不深,同研究他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