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4):85-89
文学经典的建构是一种选取性、排他性的文学价值评价行为,由于主体前理解的差异,究竟哪些文本进入经典序列,往往争论不休。个体审美评价要求普遍性认同的心理需要是文学经典建构的原动力。推动文本进入经典序列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权力的推行、知识精英的遴选和大众舆论的评判等。当下社会,图象作为与语言相对的一种表述力量异军突起,语言的中心地位遭到挤压,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相应遭到了放逐。消费文化思潮使文学经典成了所指空洞的纯粹消费品,成了消费、戏仿、聊侃的对象。后现代文化对“中心”合法性的质疑,消解了文学经典存在的根基,为文学经典唱起了挽歌。 相似文献
2.
有关文学经典的思考与讨论一直是文学史、文学理论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当代社会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商品化日益加强,文学经典的建构除了自身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意义和美学特征外,还需要作品之外的其他力量的推动。批评家或文学机构、大众传播和媒体舆论以及隐藏在经典背后的商业力量的推崇都是当代文学经典建构不可或缺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3.
谢鹏敏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08-110
消费时代的到来,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学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学的当下处境和未来命运令人担忧。作为文学中心的文学经典在整个局势下自然难逃困境。传统文学中经典标准的权威性在不断消解;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雅俗之争成为经典讨论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中的经典问题更是众说纷纭。作家的人格精神,读者的阅读心态,文学批评的氛围是文学经典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改编的通俗性与文学经典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小平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79-84
改编基本上是由相对高雅的文字艺术转变为通俗的表演艺术。通过改编,文学名著可以大规模地迅速普及到一般人群。文学经典的建构主要由文学作品在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改编是文学作品在两者间互动的一个重要形式,并由此参与了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世代累积型经典,其经典性的孕育和生成,明显有赖于民间相关改编;文人独创型经典,改编对其经典性的确立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闫霞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86-90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94-97
《文化资本——论文学经典的建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典论争中的重要学术著作。该书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经典作为文化资本的存在方式和消费限制。阶级是《文化资本》论述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是全书经典建构的理论基石,并由此而引发作者对审美趣味的阶级性阐述。《文化资本》指出美国经典论争背后的深层问题是文学研究的危机,文化战争的根源起于大众文化兴起对人文学科的冲击,并提出化解这场危机的方法是打破"文化资本"被少数人垄断的现状,让文学作品的生产和消费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115-120,124
基于翻译文学经典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特部分,既具有文学经典的基本特质,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从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4个方面分析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分析认为,上述4种品格的形成,离不开译者的参与和文学作品在异域的重生,正是上述4种品格与外在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翻译文学才经历着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刘晗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2):115-119
文本分层理论认为文本是一个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批评方法进入文本的不同层面获得不同的意义,从而对文本形成不同的评价。文学经典建构是批评话语将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文本推入艺术界,使其获得中心地位和合法性的过程。在今天的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越界现象频繁,文学经典认同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但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文本分层理论中获得相应的解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10.
唐中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92-95
文学经典是经典世俗化的产物,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文学经典的不确定性导致文学经典的不断转型.导致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动力主要来自当代社会主题的变迁与建构文学经典的权力结构的改变.文学经典当代转型的具体表现有三,即经典的进一步多元化、通俗文学经典的出现与图像型文学经典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宋炳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58-64
文学和文化经典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屡遭解构和戏说,不断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文化境遇中重新认识经典的本质和文化特性、反思经典的文化功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审视经典的形成和流变、意义的解构和重建,既是比较文学研究的胜场,同时也可以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1):87-99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张德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6):91-97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 '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5-17
元典是距今两三千年前“轴心时代”的创作物,包藏着民族精神的基元。这种“全息性文化基元”某些部分的新生,取决于后来时代提供的条件。考察近代思潮对元典精神的承袭发扬和扬弃创新,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经典的开放性和诠释的有限性始终是理解经典作品的两个互相影响的重要因素。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对文学理解和经典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两者的态度和重视程度不尽相同,无论是以文本为中心、或是作者为中心还是读者为中心的理解,都是对缓解两者的矛盾所作出的尝试。运用前理解、效果历史、视域融合、诠释循环等诠释学理论对经典的开放性和诠释的有限性进行分析,从而提供一个较为合适的理解文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楠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1):38-47
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提供了一个虚实相间的契机,如何抓住契机,更自觉更有成效地建设中国文论成为最富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全球化进程为中国文论建设预设了一个积极主动地进入全球化过程,并在其中互动地展示或确立中国文论自主性或主体性的目的,它推动了中国文论价值体系的调整和文论建设意识的改变。同时,文章对中国文论建设的全球化的操作意识提出了如下要点:普遍性研究、特殊性研究、方法论研究、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传达原作的异域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桂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8-120
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以异化译法为核心。即译文要尽量传译原文的异域民族特色,原作者的异常写作风格,原著的异语文体形式等“异质因素”,才能更忠实地再现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大学语文”视为一种高等母语教育,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有两个基本作用:一个是建立语文规范,一个是促进文化认同。它必须建设并维护中国文学经典的正当性,通过引导和强调对具有庄重、雅正、严肃的主题和风格的作品的研读,在个体的个性人格健全和发展方面、在国民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48-51
经典是文学史秩序得以确立的标准,文学史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文学经典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学作品自身,一是文学作品形成与接收过程中的语境。对后者而言,典律的形成过程,体现着权力关系的运作,既包括政治权力,又包括知识权力。在确立经典的过程中,既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又存在着文学经典边缘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