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传统批评模式的反思,可以追溯到笔耕文学研究组1982年举行的贾平凹近作座谈会,座谈会显示出文学批评观念最初的裂变。进入90年代,文学批评阵地《小说评论》的巩固及文学批评队伍的壮大为多元批评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陕西文学批评格局中有社会历史批评、印象主义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历史美学批评、地域文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文化诗学批评等模式,构成陕西文学批评多种模式并存、风格纷呈的态势。若与京沪等地先锋文学批评相比,陕西文学批评明显滞后,缺乏具有现代批评意识引领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文学批评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批评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批评模式以《讲话》作为文学批评的"标杆"和衡量文学作品的"砝码",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奉为文学批评的信条,甚至浓缩为"唯政治"的一维标准,依据无产阶级的政治眼光、政治思维及政治观念来解读、评判文学作品,追求作品的政治倾向及现实社会效应。生成"一基点与三维度组合"式批评思路和"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式批评逻辑两种批评新"成规"。文学批评逐渐转变成为文艺界思想斗争的武器,意识形态化规训与惩罚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染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牡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文学批评模式在文学活动中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活动性。批评模式应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而转变模式类型形式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文学批评模式的变革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批评也从伦理、政治型批评模式向文化批评模式转化,从单狭窄的模式向多元化、多样化模式转化,这有利于文学和批评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6.
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最瞩目的成就应是形式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从方法论上讲,形式主义批评模式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文学文本自身,关注其审美与艺术的特征,使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文化批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历史批评,但并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简单重复,文化批评扬弃而非抛弃了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因而提倡从形式层面而非内容层面回归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学批评对于翻译文学来说,非常必要,但做起来非常困难。它与一般的文学批评有共通性,更有特殊性。它是跨越不同语言的文学批评,必须建立在语言学批评的基础上。一般的文学批评可以“得意而忘言”,翻译文学批评却应该是“言意兼顾”,应该将语言学批评与关学批评结合起来;细节批评与总体批评结合起来;特殊的批评角度与全面公正的评价结合起来。为此,翻译文学批评应该有一定的标准。对我国翻译文学而言,“信达雅”是基本标准,“神似”、“化境”可以作为最高标准。在批评方式方法上,对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的比较批评,即译本比较批评,在翻译文学批评中是一种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东干文学批评的形态问题,国内外尚无探讨。东干文学批评有东干语和俄语两种形态,文章将东干语批评形态概括为口语化、形象性、感受性三个特点;对俄语批评形态受苏联文学批评模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东干语批评的局限性在于缺乏专门的文学批评语汇,俄语批评的局限性在于受前苏联文学批评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主体观念和反思内涵。冯密切结合中国社会革命现实以及文学发展实际,以现代性的历史时间观念为整体性视角,一方面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化、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批评理论问题进行了独立的、富有创见的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理论译介、文艺论争、作家作品批评等方式,表现出批评者自身的现代性主体意识和反思观念。冯的文学批评充分显示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实绩,同时现代性隐含的矛盾也内显于批评自身。  相似文献   

10.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对茅盾文学批评的研究,有肯定和贬抑两种态度。其实,茅盾文学批评不仅在论说方式上独树一帜(如:历史-社会批评、作家作品论批评方式),而且在批评心态上的平和敏锐上也独具魅力(如:面对当下的关注与敏感时,表现出难得的亲和批评姿态;在面对西方潮流冲击时,体现出应有的审慎态度)。同时,茅盾文学批评还在四个方面丰富着当下文学批评:强烈的责任意识、宏观微观结合的眼光、客观辩证的思维、讲真话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有其产生的历史的必然。它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哲学前提,其本身也蕴含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具有时间上的历时性和空间上的共时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具有历史的一致性及指导性,亦有因历史演化过程而呈现的当代性。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的发展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学科在20世纪形成,故20世纪被称之为“批评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学科化过程是漫长的,批评话语选择什么姿态参与文化,这是不同的历史语境不断重复的问题。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文学批评都应该参与文化。文学批评能沿着圆形批评的轨道前进,文化研究的前景将更广阔。  相似文献   

14.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整体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度变迁与全面转型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新思潮的深刻影响下 ,不论是文学审美旨趣、文化价值观、艺术精神境界 ,还是文艺批评观念、批评方法、批评话语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转向。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理论确立及其重要的思想内涵、精神指向、时代文化特性等层面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描述  相似文献   

16.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建构有两个重要问题的考量在学理上具有逻辑优先性:一是如何消解理论建构活动中的接受"间距",二是批评自由的内在向度有哪些。前者是基于历史维度的考量,由古学、西潮、新知融通与整合而生成的各批评传统之差异和特色的价值学回溯与分析是文学批评价值系统重建的基础。后者则是基于主体意识的内在自省。真正实现批评自由的三个内在向度是:对政治无意识的自省;结构、功能和交流三维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建构意识的自觉;各批评理论之间的外在对话与某一批评理论的内部对话相统一的对话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始自西方的文学流派和批评方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虽然在中国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的研究,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它却面临着理论与现实脱离,传统与当下的模式等问题。本文从女性批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面临的现实语境,以期在此领域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生期的特点是权威缺席而众语喧哗,深化期的特点是马列原理开始与中国革命文学实践深层结合,成熟期的特点则是审美批评回归和"主导多元"模式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失误。  相似文献   

19.
张德礼 《南都学坛》2002,22(1):50-55
回顾 2 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曲折发展的历史 ,繁荣新世纪文学批评 ,一是要寻求批评的学理化 ,希望批评家在中西文化的交融、整合中加强自身批评原理的建构 ,保持批评话语的独立规范 ,力避批评的传媒化 ;二是要提倡批评的多样化 ,在批评方法、批评家类型、批评声音、批评文体等不同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多姿多彩 ;三是力戒批评的意气化 ,希望批评家挣脱名缰利锁 ,排除怨恨心理 ,以平常心态对待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