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杨鑫发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出身,可是在当地,他却是一名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和劳务经纪带头人。杨鑫发的“杨家钻井队”从当年的一支队伍发展成现在的三支队伍,一年带动全县劳务经济收入多达数百万元。乡亲们都说,跟着杨鑫发,干活挣钱不操心!  相似文献   

2.
48岁的翟宝林现为四平民众就业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他从事民生就业工作20年,输出四平籍务工人员万余人,被外出务工人员亲切地称为打工“红娘”。他的工作得到了吉林省、四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充分肯定,多次被评为吉林省、四平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3月20日.四川石油管理局输气公司自贡分公司加气站发生惨案。在这次恶性杀人案件的受害人中,一名死和一名伤是自贡市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加气站工作的职工。劳务派遣公司作为一种新型劳务组织,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采取了主动介入,积极给伤亡职工及家属送去了“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4.
南充市嘉陵区近年来把劳务经济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增收工程”和“富民工程”来抓,到2005年底,已实现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1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9.1亿元,人均达1445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5%;引导能人302名,带资0.75亿元,回区创办企业257个。年创税195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嘉陵区因地制宜,实施“一二三四工程”.探索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劳务经济、促富民强区”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在崇州市就业局的指导下.该市三郎镇、桤泉镇等乡镇陆续成立了“农业劳务合作社”。合作社是市就业局围绕如何提高留守农民劳动技能,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自主创业意识等问题,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以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劳动合作为基础而成立的新型农合组织,旨在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有效解决农业业主生产管理环节的“瓶颈”,积极探索出的一条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巴中市巴州区以建立“四个机制”、采取“四条措施”、实施“四个五工程”,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为建设巴州新农村,走出了一条新路。2005年.全区劳务输出36万人,劳务收入12-3亿元。人均实现劳务收入1130元。  相似文献   

7.
资中县积极探索和实施就业、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开发综合服务工程,2002年以来,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16万余人次,创劳务收入49.47亿元,农民人均年劳务收入1339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47%。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是搞好劳务输出的最关键环节,为此.资中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跟踪服务承诺制”.构建了“四个一”民工维权和救助工作模式。截至2005年底,共受理民工投诉5268件.处理民工侵权案件457件。挽回农民工经济损失1732.5万元。  相似文献   

8.
蓝草 《劳动世界》2020,(4):36-37
“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发布后,出人意料的是,山东临沂籍的上海电机学院大四学生郇恒伟作为“飞蚂蚁智能环保回收”创始人荣登福布斯精英榜。作为一名大学生创业者,郇恒伟自2016年起开始创业,4年创业历程失败3次,直至2018年创立上海小懒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千万级融资,他才苦尽甘来,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9.
洪雅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该县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04年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多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80元。劳务开发已成为洪雅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劳务经济已成为洪雅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洪雅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简单的向外输出务工人员到着力提高转移质量和组织化程度,再到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培训——转移——服务”的发展模式。——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全面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洪雅县劳动保障部门重视发挥职业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试行“一校两制”,既是职业技术学校,又是劳务开发公司,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以职介机构和乡镇农技校为辅,以村社培训为补充,目前全县已建立劳务开发培训基地13个,近年来培训各类实用人才2.2万多人。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开展“量身订做”订单式技能培训,先后与30多家劳务合作单位签约,涉及石化、铁路、服务、缝纫等各种行业,共安置就业3万多人。截止目前,全县已有1万余名农民工通过培训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平昌县就业局根据企业用工的需求。在扩大域外劳务基地的同时,推出创建“精品劳务基地”计划.开创出“变廉价输出为高薪输出,变单工种输出为多工种输出.变输出个体为输出家庭.变输出民工为输出员工”的“大安山劳务合作模式”.使1851名平昌籍民工扎根大安山煤矿、684个民工家庭在大安山煤区安居乐业,走上了务工致富的“连心桥”。  相似文献   

11.
汪有是镇赉县五棵树镇前英台村的一名农民,提起他,当地农民都会翘起大拇指,因为他勤劳肯干,在村里率先致富后,又带领着乡亲们共同奔向富裕之路,是当地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 2013年,怀揣致富梦想的他看准了养猪项目,于是便东挪西借凑了30万元资金,办起了家庭养猪场,一次性购进了50多头母猪,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养猪的活又脏又累,但他却毫不顾忌,一门心思扑在创业上.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他便查资料、找书籍,有时专门跑到更远的地方找专家咨询.一年下来,他养的猪没病没灾、膘肥体壮,甚是喜人.但出栏时,却由于养殖品种全是本地杂交猪,很难进入大中城市的猪肉市场,出售价格很低,不但没挣钱,而且还赔了不少钱,损失惨重,创业的艰辛与痛苦使汪有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营山县西城社区党支部书记翟月中,原是县酒厂的下岗职工,在街道社区工作20年来,他凭着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一片热情和爱心,先后帮助500多名就业困难对象在社区找到了“饭碗”,领办、创办社区就业服务型企业258个、“夫妻店”100余个,使西城社区实现了“充分就业社区”,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个个是老板”,他本人也被县政府表彰为“社区创业带头人”。  相似文献   

13.
“可以摔倒不可以放弃。”、“是鹰,就要翱翔。”这是于浩然的人生信条,也正是带着这种信念,于浩然一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辛劳地打拼着,不曾止步。
  2007年于浩然作为学大教育大连分公司总经理,负责大连分公司的组建和运营,凭借坚韧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2009年他带领的学大,创造了全国最大单笔签约35万元,单月课时消耗6000小时的全国纪录,三个校区在开业第一个月,业绩进入全国前十,年销售业绩超2000万元,多位咨询师进入全国20强。  相似文献   

14.
3月20日,四川石油管理局输气公司自贡分公司加气站发生惨案。在这次恶性杀人案件的受害人中,一名死者和一名伤者是自贡市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加气站工作的职工。劳务派遣公司作为一种新型劳务组织,在没有任何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采取了主动介入,积极给伤亡职工及家属送去了“家”的温暖。3月21日一早,自贡市劳务派遣公司经理曹琳莉上班途中听到“3·20”案件后,立即想到公司有职工在那儿上班,忐忑不安的她,马上主动与输气公司联系。随后,为了维护职工的切身权益,妥善处理后事,曹经理马上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了四项决定:一是立即与输气公司加强…  相似文献   

15.
绵阳市服装职业技术学校是创建于1993年的全日制大中专学历教育学校.是省政府授牌认定的“省级劳务开发培训基地”以及“绵阳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基地”和“涪城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涪城区农民工培训基地”。学校是2006年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金牌获得单位、2009年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第三名获得单位,在全省劳务品牌培训项目招投标中蝉联2008年和2009年服装类第一名。  相似文献   

16.
适应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服务工作需要.从1994年起,大多数劳务输出省份相继向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区派出了劳务工作机构(以下简称“劳务工作派出机构”).在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方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7.
“5.12”地震后.三台县不少企业停产.7936名外出务工的农民返回家乡,因唐家山堰塞湖撤离的数万群众无事可做,灾后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为此,该县充分发挥劳务开发的作用.创新思路,通过已建立的316个外出务工基地村、重点村的在外人员.收集劳务输出信息,依托在广东、北京、山西、新疆、上海等地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有组织地向外带动输出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古蔺县劳动保障局承担劳务开发工作以来.紧紧围绕“大力推进劳务开发战略.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工程,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劳务市场开发、农民工培训、劳务转移输出、维权保障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精心打造出了古蔺县劳务品牌。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1月.崇州市在桤泉镇千功村、生建村、中和社区成立“农业劳务合作社”.探索解决农用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后的农村劳动者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新途径。通过近一年的实践.“两村一社区”农民就业服务组织化、入社农民收益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盛夏酷暑,骄阳似火。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川视察,一路上深入农村、工厂、社区察民情,听取民意,把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心中。在小平故里广安,总理与村民们手拉手话乡情。“今天来,一是看望大家,二是了解情况,三是看大家有什么困难我们带回去研究。”问农民增收,问农村医疗,问外出劳务……乡亲们摆的农家短长,字字都被共和国总理记在了心中。人多地少,人平二分田。总理十分忧心,“地少了怎么办?”“另谋他路。外出打工。”农民张超回答。“‘另谋他路’,归纳得多好啊。记者可能也不容易归纳出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