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科学的代价意识或代价观关系能否实现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代价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代价的条件性认识、代价的必然性认识和代价的价值性认识。本文运用辩证法分析这些问题。文章认为.代价的产生、存在和扬弃是基于历史条件的,代价的必然性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代价的价值性即发展与代价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科学的代价意识是一种积极、严谨、务实的态度和实践精神:对任何代价,一方面要严谨地把握这种代价付出的条件及其它们的必然关系;另一方面它要求这种付出应带来积极意义,并要严谨地把握这种付出的度;一旦它承认了这种代价,它就积极地接受这种代价。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缘自高等教育实践的否定性,其根源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代价根源研究有益于深化对代价本质和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对代价进行分类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与代价关系,更为寻求付出和调控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缘自高等教育实践的否定性,其根源分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代价根源研究有益于深化对代价本质和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有助于对代价进行分类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与代价关系,更为寻求付出和调控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运动医学诊断、检验和处理方案等方面,我们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代价——效益分析,对运动性疾病处理决策,以达到最佳预期效果,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5.
探析马克思的代价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代价与发展共同并存相伴而生,没有离开发展的代价,每一种形质各异的代价都是在发展中付出的;没有离开代价的发展,付出代价换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规则.人们在创造、发展的过程中要思索应该付出的代价,同时要创造条件抑制不合理代价的付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青年成长的一般与特殊规律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导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先认识青年成长的一般规律:青年与社会的基本矛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成长经历的欲望,“主奴”、“看破红尘”、苦恼、实在阶段;浪费青春,受社会惩处等程度不一的成长代价付出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表现、即特殊规律:几种特殊矛盾在现实与未来发展、基本素质与专业、独立与依赖、理论与实践之间表现突出;须经历适应大学生活、按理想目标发展自我,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特殊阶段;围绕学习焦点的特殊性代价付出的可能。规律运用的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加强沟通理解;强化成长意识、目标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成长代价教育、管理制度到位。  相似文献   

7.
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最终要看实践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要正确坚持这一原则,有必要加深对“实践的结果”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实践的结果”的分析,一方面更加明确“实践的结果”在检验人们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实践的结果”在检验人们认识时存在的“困难”。当前,坚持以“实践的结果”检验人们的认识的过程中,特别要反对把这一理论简单化的倾向,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改革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益博弈:政府担纲社会医疗保险角色的再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保险改革既是利益的调整也是利益的博弈.改革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政府财政担当相关群体参加医保的筹资主体就是角色重新定位的明证.如果不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中国的经济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如果不付出应该付出的成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决策是领导工作中的关键部分 ,它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发展前途与命运。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 ,其心理活动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决策与心理活动的关系的文献分析 ,本文作者认为 ,认知模式、价值心理取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对决策活动起关键性作用。认知模式主要是对决策对象以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及对决策预定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个行动方案 ;价值心理取向主要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点 ,对备选的行动方案进行有价值倾向性的评判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对决策者的行为表现形式起决定性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决策者的认知模式对决策对象、目标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个备选的行动方案 ;决策者的价值心理取向起着对备选的行动方案进行评判并对有价值的方案作出选择的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则使决策者以特有的风格对有价值的方案做出最终的决断  相似文献   

10.
真理标准有适用局限,这就是只能检验解释性认识,不能检验改造性认识.因为改造性认识没有是非真伪之辨,只有好坏优劣之分.这表明解决认识问题,除了要有实践标准或真理标准,还要有价值标准或价值目标.价值目标既能判断改造性认识,又能判断改造性实践意味着价值目标是改造世界的标准.在改造世界的价值目标面前,所有事物都不是神圣而不可更改的;所有事物都只不过是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或工具.价值目标不仅能对已实施的改造方案进行价值评判,而且能在改造对象之前,就对各种可实施的改造方案进行优选.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一生游踪可分为入仕之前、贬谪途中、永州时期和柳州时期四个阶段,其 间形成了寄情山水、重视生民的“统合儒释”的旅游思想。他还从济世利民的政治主张出发,提 出“观游为为政之具”的旅游开发思想和“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旅游开发原则,并付诸实 践。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菩萨行”既指道德修养行为之本身,又指道德修养之过程,还是道德修养之方法;“菩萨行”主要特征体现为“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利他重于自利”、“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菩萨行”精神的意义在于它带给整个社会的价值,是一种以失去小我而赢得大我、失去有限而赢得无限、失去有形而赢得神圣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13.
作为萧子良文士集团的核心成员,任昉与沈约、萧琛、王融、谢朓、范云、萧衍、陆倕、张思光,何宪、孔广、江淹、虞炎、何僩、周颙、庾杲之、刘虬、宗夬、柳恽、王僧孺、江革、范缜、孔休源、谢朏等人均有交往。萧子良过逝后,任昉作《文宣竟陵王行状》,高度肯定了萧子良的品行、学识、政绩和招士活动。萧衍建梁后,任昉任吏部尚书,成为梁初文士集团的中心人物。任昉将王俭、萧子良文士集团重视学术和文学、为官清廉的传统延续到梁朝。   相似文献   

14.
成长与成材     
笔者提出成长、成材问题就是探讨如何自觉走上不断前进的道路;走上这条道路方能达到成材的目的。实践、思考、知识都重要,而更重要的是三者的结合;结合的关键又在是否自觉。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问题:(1)实践、思考、知识的结合;(2)重视思考,善于思考;(3)对做一个好医生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孟子思想就是要使君民同乐互利,“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爱人的政治、利民的经济、人伦的教育三者要统合实施。而教育要注重每个人的人性修养,以至“化民成俗”;君主应“仁民爱物”,重民、亲民,与民共同追求惠民利君与相对均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慷慨是笛卡尔道德学的核心概念.笛卡尔对慷慨的定义和慷慨者的德行的描述紧扣意志和理性这两个要素展开.意志和理性是慷慨的基石,慷慨者从自尊到尊他、从利己到利他的度越,其根据就在于意志;而理性则为慷慨者的意志坚强、慷慨者关于善恶的判断提供支持.笛卡尔看到了人的理性的限度,为弥补理性的缺陷,在慷慨者进行道德抉择和道德实践的具体场合,笛卡尔并没有彻底忽视适当地遵循法律与习俗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认为,人是具有坚定信念的实践主体,按照道德品质的优劣这个实践主体可以分为君子与小人,根据社会地位或活动内容的差别,实践主体又可以分老农、老师与学生、贵族和国君。在肯定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孔子精心构建了学习、爱人、孝悌、忠恕、为政和“勇”等实践内容,并凝聚出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的主体价值、重视道德和政治、设定外在约束四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郝敬的知行论,可谓是在知行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主张先行后知、行重于知.其知行合一的基础即在于一方面知包含了行,即它是所谓的真知;一方面行以知为自身的起始而涵盖了知,它表现为德行.有鉴于此,郝敬尤其突显行在知行合一过程中的价值和地位,而强调笃实,强调由虚返实.  相似文献   

19.
荀子天人关系观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天人关系观是其思想体系的基石,学术界对此的看法和评价也多有分歧。从天的涵义、明于天人之分、知天与不求知天、制天命而用之等方面对荀子这一重要思想作了辨析,希望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其原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