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语用学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顺应汉语语言特点、顺应产品特点、顺应目标消费者,以及顺应目标市场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2.
商标词由于意义的多重性、功能的特殊性以及文化的依赖性,其翻译通过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解释.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翻译技巧的概述与分类,忽视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从文化的角度探讨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对商标词翻译的启示,为商标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顺应性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学科发展的多元化,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翻译领域中,尤其是商标的翻译中。商标是产品质量的象征和形象的代表,体现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商标的语言特点来探讨顺应论在商标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商标的商业效用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顺应性理论看商标的翻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探讨商标翻译,认为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突出商品性能,顺应商标的表义功能;注意选词用字,顺应不同政治制度;注意控制字数,顺应不同审美习惯;注意文化差异,顺应不同消费者需求;促成积极联想,顺应消费者心理,等等,从而为顺应性理论应用到其他翻译领域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作为企业和商品门面的中国商标的英译却不尽如人意。对英、美、加、澳、新等五个西方主要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跨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方消费者对英文商标比较偏爱;商标翻译中要采取动态顺应策略解决跨文化问题。调查结果对中国商品商标英译的具体技巧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中国商品商标的英语翻译却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汉语拼音在商标英译中的粗放应用。英文商标在起到商标基本的标示作用、导购作用和广告作用的同时,要顺应目标消费者的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商标翻译者在使用汉语拼音作为英文标识时应努力做到"顺应、传神、传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该如何使译文对标识性,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认知,以及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做出各种顺应。  相似文献   

8.
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是商标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和顺应目的语文化,以"目的论"为指导适当处理商标词的文化意象。文章结合翻译实践提出了文化意象的六种移植路径:归化、异化、复制、补偿、转换、替换。  相似文献   

9.
商标词的翻译是商品占领国际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顺应理论是语用学中较新的理论,语境顺应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本文从语境顺应入手,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系统地探讨了商标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消费者的各种社交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期达到理想的市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顺应论与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本文探讨了五种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在翻译时,根据"顺应论"既要进行语言语境顺应又要进行交际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11.
根据顺应理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翻译即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一系列语言选择和诠释原语文化的过程。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以The Berenstain Bears和The Wind in the Willow为语料,探讨译者在英语童话汉译中如何对语言结构及语境做出动态顺应,以便于目的语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  相似文献   

12.
非真实性话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对《围城》中的非真实性话语进行语用分析,结果表明:非真实性话语是人们的语言选择与其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结果。然而,由于顺应过程的动态性,非真实性话语的顺应效果并非总是尽如人意。说话人只有根据交际语境的动态变化,有意识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实现其交际目的,并在交际情境中表现得体。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尤其是对语言的不同使用,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哲学立场。维索尔伦(Vers-chueren)把语言当作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并从这一动态视角去观察分析语言,以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为中心构建语用学的整个框架,进而探讨了语言、人类和现实之间的相互顺应关系,其中包含了维氏对意义、语境、心智等概念的哲学理解,因而其语用顺应论从跨学科的角度开辟了研究语言意义奥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探求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模糊语言的翻译应是一个以关联和顺应为手段,以最佳语境效果为目的,在明示推理中寻找最佳关联和在语境顺应中寻找最佳译文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语言动态顺应指语言使用中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意义的动态生成",是Verschueren语用理论的核心。语言的使用是语言结构各个层次顺应语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选择过程。文章从时间、社交关系、语言的线性结构三方面来分析语言动态顺应的理论内涵,并探讨它的活用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从语言使用即语言选择的观点出发,阐明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随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而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法律文本翻译过程是动态顺应的过程,语境关系顺应及动态顺应为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义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语境顺应论的观点出发,分析了语用文化如何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顺应语境融合下的语言结构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认为只有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避免翻译中出现文化信息传递障碍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哪翻译目标.  相似文献   

18.
语言顺应论是Verschueren于2000年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界,其主要内容包括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以2010年温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口译稿为语料,分析口译实践过程中语言顺应论如何解释译语顺应语境、语言结构和口译的动态过程,说明语言顺应论在口译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文章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跨文化语用失误,并通过实例分析提出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对策:遵循动态顺应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顺应能力;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汉语广告语的顺应性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的汉语广告为分析材料,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汉语广告语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广告者对汉语广告语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在高度的意识程度下,为达到广告目的而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作出选择的动态过程,是与汉语语言结构和语境关系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