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任何事物的存在或现象的发生,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因此,欲深究事物或现象存在或发生乃至发展的根据和理由,应注意对其可能的文化渊源的探析。其中通常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求文化联系,寻找文化依据,二是分析作用影响,探讨前进途径。而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环境的客观存在。对“大爱镇江”的探讨,也应该基于特定的镇江区域文化环境做历史地客观地分析,而不应该脱离这个环境去做求证式地“挖掘”,因为那样,对于使“大爱镇江”真正成为镇江区域内人们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是无补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大爱精神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尽管在早期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爱精神一词并未被思想家们广为使用,但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却能够异常清晰地寻找出大爱精神的思想元素。特别是在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为代表的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无不闪烁着大爱精神元素的光芒,它们共同构成了大爱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无论是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领域,都受它现实性的强势文化渗透。受其影响,我国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正面临诸多困境,而“改革开放”是中国文化多样化发展时期,呈现文化艺术繁荣与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本土原创”的“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引领、彰显主流文化近30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坚守了国家文化的阵地,对人们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信仰体系起到了稳定与增强作用,对于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民众音乐爱好与素养等方面亦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邹联安诗作中,“疼痛”,是到处可见的一种审美意象。其痛感背后是柔情,是对民族、国家、人生、社会、人类等的大爱。大爱是这种痛感的感情基础,也是其艺术崇 高审美特征的精神力量来源;社会理性与历史理性之下,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是其痛感的思想基础。其痛感的审美精神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和诗人出身地、成长地湘西的 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审美精神有关。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法律文化的演变囊括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三种形态。“法治”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礼治”为存在与衰落为前提的;当“法治”在破产之后,“礼治”又应运而起,二者结合,即所谓“礼法合治”。 春秋时期法律文化形态是西周法律文化的延伸,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羚羊与秧鸡》虚构了一个晚期资本主义极权政治、商业文化与技术垄断相结合的恶托邦后人类社会,精细地再现了多元的人性、技术垄断与个人意志的碰撞、后人类社会的社会失序与人为的自然秩序失衡、精神贫困与技术风险。通过毁灭性基因工程所触发的末世景象,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人类对现代技术的深刻欲望与恐惧,折射出由人性的恶、大公司的资本主义利润追逐与技治主义、个体与社会的精神性之扭曲、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风险社会。文章通过小说家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探讨了“技术伦理的发展”滞后于技术自身发展的问题。现代技术在具体的政治、文化、经济体制中运行,它的存在本应是服务人类而非辖制人类。借助于“敬畏生命”伦理,启迪读者正确把握人类在与社会、自然关系中的自我定位,以比较完善的生命伦理原则来矫正后人类社会的缺陷,建构“以自然为中心”“以生命为中心”“诗意地栖息”的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7.
德法兼治与治国安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 体现了人类文化选择的根本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国领域中的出色运用,也是人类历史上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方略 ,必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发展,只有人人都成为身心健全的君子,人类的进化才告完成。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展开,将礼乐教化作为培养君子的主要途径。周人总结历史教训后,选择礼治的道路。中国文化中的“礼”,范围广大,几乎无所不包,相当于西方人的“文化”。从学理上而言,礼以治身,乐以化性,礼乐双修,是完人教育的最高层次。礼的社会功能,是为社会提供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加强民众的文化认同,是移风易俗的最好“抓手”。  相似文献   

9.
从大爱精神的普遍性来说,大爱精神是整个人类的"类特征",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它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过程,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大爱精神。从大爱精神的特殊性来说,大爱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又是一个有条件的、相对的历史过程,阶级社会的大爱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都是普遍的大爱精神的特殊形式,有着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群书治要》作为唐初著名谏臣魏征及虞世南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汇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南。此书为拯救当前社会道德危机、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构筑民族复兴中国梦、对现代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修身治国,可以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发展规律 ,世界各国都经过了从“德治—德法共治—人治—法治”的发展轨迹。但随着纯粹法治的推行 ,却带来了“社会乏力症”的弊端 ,并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而我国却很少有人关注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法治国家“社会乏力症”在我国的表现形式及其成因 ,论证了新层次的“德法共治”是解决当代各国“社会乏力症”的有效办法 ,并提出了落实“德法共治”主张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国家坚持国际经济、多边文化的核心理念,经济与文化并存,经济是表现,文化乃固本。国家《论语》译介工程项目就是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基础上使各国文化“和而不同”。在国际贸易日益繁荣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儒家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以达到交流、共通、合作之目的,从而对“一带一路”倡议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弘扬大爱精神 建设大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严格意义上理解,精神不等于意识或文化本身,而是意识或文化的实质。大爱精神是社会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高层次的人道精神,是社会文化的灵魂。中国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对包括剥削阶级社会在内的以往人类道德文明成果的传承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一个特殊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6.
镇江历史上称为“吴头楚尾”,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处,这一优势使当地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塑造了镇江人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对于新时期推动镇江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大爱镇江”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7.
大爱精神:大学文化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爱精神是大学文化之魂,大爱精神决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文章论述了大学弘扬大爱精神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大学在弘扬大爱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大学培育大爱精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一书通过对大爱精神和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关于大爱精神的理论创新,鲜明地折射出大爱精神在引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为大爱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生态世界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现代性危机”,即德性传统失落所造成的意义危机和生态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企图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提供了一种自然—人类—社会有机复合的后现代生态世界观,是对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也是对传统朴素的生态哲学尤其是中华传统道学的辩证回归。与后现代生态哲学相结合的中华道学智慧,可以解决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的信仰问题,指明了以生态哲学之“理”主导下的“后现代理治社会”的文明转型的理想前景。  相似文献   

20.
孔子所确定作为儒家重要教材的几部典籍是中华民族早期社会文化创造的总结,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灿烂光辉。在孔子之前包括西方秦国、南方楚国在内的各国已把它们作为施行教育的基本教材。这些经典中所体现的“中华一统”的观念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保持勤劳、仁爱,重视家庭与社会伦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方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虽历代学者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者们的阅历与观念在关注点和看问题的角度上各有不同,有流有变,也时时被曲解,但总的来说在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与道德素养的传承上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其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与后人解说中之不合本义者,今天也容易看出。其中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思想在当今世界发展中对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