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既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我国历史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的发展和继承,探索其中蕴涵的传统思想渊源,对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科学发展现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深刻的历史渊源: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注重综合的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民为邦本"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社会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诸文化体系中,尚善与慈爱是共同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为文化核心的宗教,尤其凝聚了人类慈爱伦理的精髓,并以此构建此岸或彼岸的大同理想社会.先秦儒家、道家等,都发挥了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慈爱思想,迨至道教的诞生,继承了先秦道家"尚善"、"慈爱"的伦理思想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六朝道教大乘思潮的盛行,更丰富了道教的慈爱思想资源.本文试梳理先秦道家慈爱思想之渊薮、发掘六朝道教慈爱思想之归旨,以发明"中华道文化传统"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慈爱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开放型文化范式"下,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这一崭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又是由"技术系统"、"意识形态系统"、"社会学系统"三个子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缜密地构成的.正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价值层面上形成了完备的文化系统,开创了新的文化传统,从而建立了使全国人民实现价值认同的内在机制.所以,在今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人们在作出某种价值判断时,必定会回到"三个代表"这一价值体系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4.
周薇  孙老虎 《江汉论坛》2007,(3):133-137
近代有着"新旧"理念的激烈中突,陈三立持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具体分析新与旧中合理性成份,并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发掘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对传统"忠、孝、礼"作了客观的心理分析,对家庭制与宗法制辩证其存在的合理性,表现出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典型特征.其思想文化资源,成为最富迷魅的人文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5.
财政思想是时代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制定财政政策的基础.财政思想的形成要受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或人生观的影响,这些观念的形成,必定是文化教育和人文熏陶的结果.由于中国古代关于财政经济的论述多半散见于各种史书中,本文提出"还原法"研究财政思想史,即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把"财政思想"还原到人的"全部人文思想"中去整体地考察.这一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财政思想文化派生论,重点在于考察财政思想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汉学家卜松山致力于中国文艺美学研究和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文艺美学研究中"洞见"与"不见"并存;思想文化研究中显露出"学用一体"的倾向,暗含着强烈的对话情结.他的中国文化研究是"他者"视野下的文化研究,我们必须秉持辩证的态度而进行再接受.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作为西语东来以后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表达,离不开本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的意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创生、传承的承担者--"士"人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价值取向等所形成的"依附性"生存方式,对其所可能采取的思想文化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科举""文庙"制度的施行,强化、稳定了"士"人阶层在社会角色中的"政治依附性"特征. "士"人阶层依附性的生存方式以及科举与文庙制度的规制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以"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为轴心,体现为以如何治世为学术宗的的政治依附性特质. "中国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这种本土化特质提示我们:"中国哲学"既不能简单化为几对范畴合逻辑的排列组合,也不能以西方哲学的问题模式套用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料上. "中国哲学"应该走到中国人的生活里,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中,以本土的现代意叉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旧魂"中,才可能引出属于中国的哲学"新魂".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转型与邓小平理论的新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近代文化转型阶段、现代文化转型阶段和20年"闭关锁国"阶段.但文化转型的任务远未完成.究其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没有解决好文化决定论、中西体用论和"中国化"三个理论困境.邓小平理论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突破了百年来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困境,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现实实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价值和精髓."和"思想在力求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的基础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它的基本功能是维系凝聚作用,推动促进作用,塑造教育作用,辐射影响作用,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全过程,积淀于各个时代、各家学派思想文化中,是中国思想文化最完善、最富生命力的体现形式.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思想对于当代仍具有其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区别的明显标志.在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基本精神的分析中,人们常常以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并特别注重儒家学派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道家学派庄子的"无以人灭天"的"天人合一"价值义蕴.然而,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庄子的"无以人灭天"却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它们分别显示了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根本相反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紧紧围绕文化领导权思想,就其前提与基础、中坚力量、实施场所和获取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有自我性的理解和建设性的观点,使其建构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系统.该系统通过"自愿"的同意使文化领导权具有更加合理的话语权,并以"有机知识分子"作为"社会调和剂",使其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和"共同意志构建者"的承担者,努力占领市民社会来拓展文化领导权的实施场所,用"阵地战"的方式推动无产阶级在市民社会领域对资产阶级思想阵地的颠覆,使其思想的系统性得以系统的体现.也利于我们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系统分析与认识.  相似文献   

12.
复兴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应对青少年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价值冲突、文化认同危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美国及我国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看,认同危机与多元化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我国特殊情况有关.文化的历史属性和教育不能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在我国这样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现代文化认同,一定要从本民族文化中"复兴"而不是直接学习西方.以墨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具有众多现代科学思想要素."复兴"古代科学思想可以从情感上和理智上处理好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与现代人文、科学文化之间的矛盾,这对构建"体用一致"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保证青少年健康发展,积极面对全球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翟传增 《殷都学刊》2009,30(3):103-105
"三从"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妇女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中国古代妇女的"三从"思想这一特殊视角,运用文化批评手段,剖析了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相似文献   

14.
杨利英 《理论界》2009,(10):16-17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制定的国家层面的战略,其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世界文化"思想、文化全球化理论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在联系,能够深刻地理解"世界文化"思想的当代意蕴,从而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春秋末期,墨家创始人墨子及其后传弟子提出了"推类"思想.这一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理论对当时儒、法两家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浓厚的儒、法烙印,我们认为,墨家思想在方法论层面上,通过作用于儒、法两大流派这一间接途径对中国传统法文化产生了影响,其对于传统法文化的塑造、产生、发展功不可没.本文力图通过"推类"思想的提出、"推类"思想对先秦儒、法两家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例证三部分的论述,对上述观点予以学理证明.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明确的话语表达形式,它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它是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述,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奠基于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完善儒学"仁"思想中的国家论、"义"思想中的人格说、"中"思想中的品格说,并发展以"和"为世界观的道德文化体系,从而寻求儒学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契合与外在践行路线.坚持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的辩证统一,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蓬勃的文化生命力,真正打造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认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创新中培育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31讲话",强调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认为,创新文化正确体现着民族精神.文化创新重在锻造民族精神,要在文化创新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理论来源很复杂."诗学"的概念应该是深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主要是指对于文学的文化阐释与解读的策略,它强调各种社会力量在文本阐释过程中不断流通、商讨、冲撞,从而导致新的思想和审美力量产生.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阐释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阐释框架,体现了一种消解学科界限的理论气度,以及宏阔开放的学术眼光.思想是流动的,只有摒除思想成见,敢于跨越学科边界,才会带来学术研究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版画问题的关注和论述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美术思想,同时也是鲁迅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艺术观不同于"直接"的反映论模式,其深刻性在于从新兴版画特有的形式意味中体味、张扬了人的生命力度,并渗透在文学创作的基调之中,共同构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维度.本文拟从反叛因袭、张扬个性,新兴版画形式意味的战斗性,对人的本性的"驯顺"、"奴化"的批判,以及鲁迅不可调和的极端性格四个角度,论述鲁迅艺术观念中体现出生命力度与历史理性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20.
金烁锋  韩健 《理论界》2008,(4):140-141
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前期作品中相比, <第五和平书>的主题中蕴合的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已经超越了其对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分析,从而使该部作品中所蕴合的"和"思想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汤亭亭作品中"和平"主题的存在意义入手,结合其写作历程和创作方法,分析<第五和平书>中体现的中国"和"文化,并对"和"文化思想在当今世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