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浙江树人大学推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与实践,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产生的时代背景、分类及特征、规格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化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推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创建与培育。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以德为先"的重要理念,二者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有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大学生德育课堂则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大学生德育课堂生态转型,应具有整体观念、系统观念、协作观念,将德育教育作为整体推进,破除传统德育课堂的独立模式、分化模式、零散模式.以生态学的视角重构大学生德育课堂需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多种德育模式协同进行构建,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德育生态型课堂,促进大学生德育现代化转型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2006年5月12日至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树人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中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在浙江树人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的议题是:(1)中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2)中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构建探讨;(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民办普通高校分会的协商筹建。教育部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蔡克勇教授、中国高教学会有关领导、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同步而行的.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带来了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方位审视与展望.民办高等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可谓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将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朱玉教授坚持把工作、学习和研究结合在一起,坚持基于浙江树人大学发展实践的院校研究,先后出版了<树人实践><树人为本>为题的系列研究著作.值此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朱玉教授出版<树人探究>一书,收录了他在浙江树人大学"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期间(2005年5月至2008年8月)的研究成果,得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潘懋元教授的高度赞赏,被其誉为民办高校"校本研究之佳作".潘懋元教授在"序言"中认为该书比前面两本书更成熟,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富有启示意义.为使读者了解概述的编写意图、基本内容及结构特色,现特将潘懋元教授所写的序及作者所写的后记转载如下,以广传布.  相似文献   

5.
以人才培养模式为视角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改革实践意义。文章以浙江树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实践为例,从培养目标的确定与专业能力标准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培养内容的选择、培养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以及培养效果的跟踪与反馈等四个方面,对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和具体途径进行分析,探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调整与完善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特色培育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浙江树人大学在2009年着力进行特色培育,确定了学校重点培育的六个特色项目,使特色培育工作有力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今后,学校特色培育工作的重点应落在科学精心地做好规划和选准培育特色两个着力点上。回顾浙江树人大学的特色培育过程,其经验就是必须大力倡导工作、学习、研究三结合,才能有力推进特色培育工作。此外,培育特色必须齐心协力、全员参与。  相似文献   

7.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该鼓励其多样性。根据浙江树人大学办学19年来的经历,从学校的董事会领导体制、办学经费的投入机制、“树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等儿方面作了剖析,探讨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之一——渐江树人大学办学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树大自身的发展,并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树人探究》(2009)是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朱玉教授的一部新著。该书是继作者《树人实践》(2002)和《树人为本》(2005)两书之后的又一力作,作者记录下了浙江树人大学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并以学者的笔触深入探究了不同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特色办学理念贯穿始终、人才培养为树人大计、教学为先导和关键等三个方面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特色建设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回顾浙江树人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艰苦历程,当前特色建设已初具雏形,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浙江树人大学未来的发展,应该把“特色鲜明”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重点抓好抓实规划建设方案、梳理原有特色、扎实建设特色、宣传认同特色及实践发展特色等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政策研究 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下推进各级各类强校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02)………………………………周远清 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国家示范性民办高校《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02)……………………………………徐绪卿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地对各种重要的公平与效率观进行评述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中国改革所表现出来的有限公正性这一重要特征 ,论证了新时期公正性改革的必然性 ,并分析了这一公正性改革的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缺乏激励机制,公共资源配置未得到合理优化,因此必须推行以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收费机制,引入收费市场调节机制,完善导师资助制,构建健全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3.
30年农村改革回顾与改革的深化——基于浙江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浙江省为基础,回顾总结了30年农村改革的轨迹和成就,分析了30年农村改革的特点和启示,并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新形势,提出了改革深化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2009年中央政府启动"新医改"以来,全国各地开展了长达十余年之久的改革实践亟须学术界做出学理上的概括、分析、总结和评价.本文基于对"三明医改"和"厦门医改"的实地考察,通过构建"存量医改"和"增量医改"的基本框架,探讨了我国"新医改"的实践逻辑及其生成机制."存量医改"和"增量医改"的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概括全国各地新医改的多样化实践,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结构和理论创新.各地对"存量医改"与"增量医改"的不同侧重,体现了我国医改的复杂性和各地情况的差异性."存量医改"与"增量医改"的辩证关系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客观发展规律和新医改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徐勇 《社会科学》2006,1(7):93-97
乡镇体制改革是继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重要改革,并直接决定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成功与否。基于财政压力,这一改革以“减人减事减支”为主要内容。其作用是能够缓解紧张的财政压力,但缺乏整体构造和长远设想。应该超越财政压力,从现代国家构造的角度设计现代乡镇制度,使之从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转变;从管治型向服务型转变,成为一种上下联动的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美国一位民主党总统和国会试图推进两轮改革。他们在改革健康、金融、教育方面取得成功,在改革能源、移民和预算方面却失败了。许多美国人对奥巴马多数单一的改革是支持的,但对改革整体上显现的政府行动主义和政府开支感到惊恐。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民主党在2010年11月选举中会失败。如何解释奥巴马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呢?一般性的解释包括奥巴马的政治时机、美国的政治体制和美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具体的解释包括各项改革的独特的技术和政治要求。围绕这些改革的政策过程在很大程度反映了21世纪的美国民主。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新话语概念,其基本本意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语境和一套的语音规划,为具有普适性的社会变革搭建一个意义平台.新闻转型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新闻转型只具有整体性变迁的性质.新闻转型的类型主要有新闻理念转型,新闻体制转型,新闻媒体转型等五种.与此同时,新闻学也需要转型.  相似文献   

18.
吴瑞财 《晋阳学刊》2013,(2):125-129
学术界目前几种有代表性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的讨论都有其不足之处。突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以构建普遍平等的现代国家的公民身份既切实地为发展现代政治奠定必要基础又在实践上具有推进的可能性,以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具有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税制要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社会共识,但该如何迈步,显然取决于税改的理念。长期以来,提高“两个比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并有意或无意地将其贯穿于历次税制改革中,导致很多改革囿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而夭折或打了折扣,保持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事实上成了各项税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以这次“结构性减税”为转折点,我们的税改政策理念应发生根本转变,由长期以来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被迫形成的“偏轨”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0.
事业单位改革:路径、分类与"夹生化"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事业单位经历了广泛但不深刻、不平衡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起步于对企业承包制的摹仿,大多也止于此。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改革受制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在推动内部承包制的同时打破了行业垄断,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囿于对“公益”的狭隘理解,长期阻止民间资本参与竞争性供给,使改革打着貌似市场的旗号,沿着从计划垄断向市场垄断的歧路推进,造成相关服务价格刚性攀升的“夹生化”改革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