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翻译、翻译批评、范式等术语的解说,提出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研究的重要性,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分析,指出翻译批评的范式研究也应该更新观念.扎实地开展工作,以促进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已成为翻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也促成当代翻译研究的范式转换,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态范式。生态范式开启了本体论、方法论、人本论与目的论等若干新的问题域转换,充分彰显了生态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在当代翻译研究中具有深远的范式效应:它消解了翻译研究的简单性思维模式,建构一种整体的复杂性思维模式;推进了翻译理论、翻译模式与翻译实践有效的方法论融合;对争论的分析和辩驳为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进路提供了有力辩护与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中国翻译界已经开始对翻译的认知研究引起重视,目前的此类研究比较零散而缺乏对其研究框架的系统构建。结合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翻译的认知研究可遵循信息加工范式和生态学范式,并论述了两个范式下可用于翻译认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对信息加工范式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内涵和关系进行分析后,提出此范式下的翻译认知研究可以从三个方向展开,即对照实验、自我报告和计算机模拟与人工智能;在对生态学范式与翻译认知研究的内涵与关系进行分析后,提出此范式下的翻译认知研究也可以从三个方向展开,即自然观察、多因素实验设计和个案研究。最后,提出只有将信息加工的翻译认知研究范式和生态学翻译认知研究范式相结合,才能构建更为科学和完整的翻译认知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研究范式更迭转换.本文对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历程进行梳理,进一步反思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语言学范式,在探索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基础上重构翻译研究的当代语言学范式.文章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将体验与认知相结合,成为体验与认知为一体的活动.语言学是翻译研究的基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翻译过程的阐释方面,认知语言学范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普特南的"语言劳动分工论"指出:在语言共同体中,语言存在劳动分工。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具有启示作用。从该理论视角来看,翻译研究共同体中的翻译研究新旧范式之间的关系不是"否定"、"取代"或"回归",而是存在劳动分工,互为补充,共存共荣。这是因为每种范式都只研究翻译活动的某一方面,都有其针对性和盲点,要全方位探索出翻译活动的属性则需要多种范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翻译理论范式研究是口笔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学科构建的框架和基础。本研究立足翻译学科的解构主义多元化研究现状,分析解构主义译论从文化视角入手的跨学科研究模式所带给翻译学科的启示,探讨它对翻译过程的忽略而导致翻译本体的丧失所带来的反思,指出不同研究范式应从交锋走向交融,以期对解构之后亟待建构的翻译学研究作出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符号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翻译研究语言学偏向的不足之处后,介绍了皮尔士式广义符号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尝试性地构建了翻译理论的广义符号学范式.  相似文献   

8.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这一译学理论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文化转向在扩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思路的同时,也使翻译研究的边界日益模糊,因此,我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看文化转向对翻译学的影响.面对文化转向研究的现状,研究者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明确译学的任务,更新译学观念,拓展翻译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本体论出发,翻译学术思想可解释为,它是传统学术思想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产物,其进步是通过一个范式突破并取代一个范式实现的.然而,翻译理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研究非常匮乏,因此就哲学本体论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一些理论假设,可以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理论研究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逐渐打破传统理论封闭、静止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框架,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中诸如“等值”、“忠实”等先验性标准和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论述了女性主义理论者在这一潮流中,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批评范式,动摇和解构传统理论和话语霸权的思维模式及其深层结构,而且在不断改变自身“边缘化”、“他者”地位的同时,积极参与具有多元结构、多种声音的崭新翻译理论的全面构建。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方法是研究的关键,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保证研究具有价值。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具备自己的研究方法,应强化以科学理性的方法论来指导翻译研究。文章对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类型及其具体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旨在帮助翻译研究者对翻译研究方法有比较系统、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从事翻译研究时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更加科学、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翻译的多学科探讨》是由德国汉堡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名誉教授Juliane House主编的翻译学文集,共收录论文12篇,汇集了来自英国的Mona Baker,H.G.Widdowson,Ian Mason,德国的Juliane House,中国香港的Martha P.Y.Cheung等多位中西方知名学者在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论文集重点总结和展望了进行翻译研究的多个视角,从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两大层面阐释了多个领域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素材。作为论文集,本书在某些方面论述不够系统,也有观点互相抵触的地方,不过这正是学术争鸣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生态翻译学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借以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理论,对翻译实践中的实质、方法、技巧、标准等加以解释,从而建构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新途径。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的翻译视角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文章将模因翻译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即适应选择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具体分析生态翻译学说。  相似文献   

14.
英汉翻译一直是语言研究的一个课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的发展,翻译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根据新时期英汉翻译的特殊性,就技巧和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语料库翻译学是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注重描写和实证。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是语料库翻译学的一个分支,为译者风格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介绍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的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能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翻译理论对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这两对矛盾缺乏解释力,也无法为译者在翻译技巧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社会符号学和语用学介入翻译领域,形成了社会符号学翻译观和语用翻译观。作为两种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它们虽然提法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一致性:译者可以跳出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的束缚,通过各种可行途径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目的,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回目对仗工整,结构对称,在中国明清小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基于此,以四大名著的章回目录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平台检索工具,选取影响深远的四大名著英译本,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明清小说章回目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案例分析,重点论述了回目的英译策略,并剖析翻译背后的原因,发现:从句法角度而言,可采用增译法、替代法、转性翻译法、语态转译法、创译法等翻译方法;从修辞角度而言,针对不同的修辞手法,可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该发现可以为未来回目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跨文化视角下考察近年来英语和汉语语料库的发展,旨在探索基于语料库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汉语原文和英语译文为例,比较分析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层面的差异,揭示文化对翻译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探索翻译中的跨文化动态,着重指出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政论文体,其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为指导,基于2004年至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双语平行语料库,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加强"一词的英译进行统计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加强"一词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