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键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24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建立在对象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世界。作为属人世界的感性世界是在同自在世界的区别中彰显其自身的,其基本特性是始源性、双重性、统一性。感性世界的实质是一种关系存在,它内蕴着人与物的关联。马克思以感性世界为其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但并没有否定自在世界;他把感性世界界定为对象性的存在,把自在世界定性为非对象性的存在,也就回答了客观实在是否独立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惠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同志们要奋发努力,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把“四人邦”在真理问题上长期被颠倒的理论重新颠倒过来,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地阐述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四人邦”是一伙经常袭用假“左”的招牌推行修正主义极右路线的老手。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的一九六六年,他们就和林彪勾结在一起,公开打出“真理有阶级性”的旗帜,把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即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货色,统统贴 相似文献
3.
胡友仪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2)
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问题,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已作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和论证,但是,迄今对于如何理解“客观真理”,仍多有争议。有的人离开了列宁提出的“客观真理”这一问题的出发点,离开了“客观性”的本意,离开了真理的内容、形式的相互关系进行抽象的议论,简单地把真理的客 相似文献
4.
刘家良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131-134,155
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揭示了现实的物质性本体,即实践,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是建立在全球化实践基础之上的,在今天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有利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深化,同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后现代社会,回答后现代主义提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玉岗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越来趁突出,认识的主体性日益强化。便是,是否象有的同志所断定的那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客观真理的认识理想,由于“自然科学的革命直接宣告了这一理想的破灭”呢?笔者在本文中就一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客观真理作了在人的表象中“有不依 相似文献
6.
贺炳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19-22,38
人在生存中,必然要同周围事物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实质上就是探索真理的问题。探索真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地展开过程,经过寻视、体验、领会、解释和显示等环节,才能上升到真理的高度。真理不是凝固不变的思想理论,而是随着此在生存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真理的变化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共性的特征。真理一旦形成,对此在的生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兴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1-8
感性本体论的诞生,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由费尔巴哈始创、而后又历经马克思充分消化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铸并完成它的实际确立的本体论,不辱时代的使命,执行着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彻底颠覆,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追忆并厘清这一本体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和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在学理上的承传关系,乃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蒂是当今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有用的就是真理等一系列真理观,是颇受争议的。本文通过对罗蒂理论来源的追溯,来分析他的真理观以及进步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罗蒂是以消极的姿态来对待西方传统哲学和分析哲学,以积极的姿态来弘扬实用主义,以乐观的姿态来迎接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张传湘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
近来,哲学界就“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个讨论是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发展.弄清楚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对于坚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解放思想,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玉荣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2)
实用主义是19世纪以来在美国本土产生的哲学思潮,以行动求生存,以效果定优劣,以进取求发展,这是实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积极内容。当然,实用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准则是立足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对此,实用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始终受到来自各方的不同误解,这阻碍了对其合理部分的吸收和采纳,因此,从实用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内在联系进行详尽的论证,从而肯定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符越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5):546-551
自11世纪安瑟尔谟首先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本体论就成了西方近代哲学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笛卡尔试图从“我思”出发改造本体论证明,但终究离不开形式逻辑的前提推演,也遭到了康德哲学的猛烈抨击。此后,黑格尔批判康德将上帝高悬于道德领域割裂了思维和存在二者的关系,他打破了传统哲学对思存关系二元对立的僵化理解,在逻辑学中探究本体论的实质内涵。而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以实践的方式终结了传统本体论,实现了本体论的维度转向。 相似文献
12.
侯继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4-78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但它不是像有些学者所说的以"实践本体论"这一名称来标志"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本体论,而是实践思维方式视域下的实践本体论。只有实践思维方式才能标志马克思新哲学,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维方式来理解他的本体论思想。在实践思维方式下,实践本体论表现为人自身的实践性、人化自然的实践性、人类社会的实践性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3.
唐满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6)
文化危机和人的生存困境引起了本体论研究的复兴,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合法性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该文对文化危机、本体论复兴以及哲学界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认识逐一进行解读,希望借此能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田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3,50(2):14-22,157
辩证法思想虽然在中国广泛传播,但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往往是放在认识论上,忽视了情感的维度,这是对辩证法不完整的解读。辩证法作为一种追求真理的方法,与单纯的主体性反思不同;辩证法思想内在包括的对话形式告诉人们,认识不仅需要关注道理的客观有效性,同时还要关注道理传播的正当性,因为正确的道理在社会传播中有可能被歪曲。道理的客观有效性是辩证法的内容,道理传播的正当性是辩证法的形式。辩证法的主旨是通过批判和超越逐步趋向真理,超越的动力不在内容之中,而在形式之中,因此,超越当下局限性的根本是对偏见的超越。考察辩证法的情感维度需要将偏见作为研究对象,以求在情感机制中寻求消灭偏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桔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78-81
意义和真理的关系问题是20世纪语言哲学中一直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构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主线。意义与真理的关系的诸多观点,大致可以划归成两类:一类主张意义与真理的同一,另一类主张它们的分离。在梳理语言哲学中意义与真理之争的两种对立观点的基础上,探讨斯特劳森的意义——真理观。结论认为,斯特劳森虽然没有彻底否认意义的真理论,但他强调意义的主观属性,主张意义使用论,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主张意义和真理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我国哲学理论界,相当多的同志对终极真理是持否弃态度的,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在真理论中应给终极真理以恰当的地位,《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上刊载的李政同志的《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就反映了这种意见。笔名拟对此作些粗浅的辨析。一李文认为:“终极真理是指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包罗无遗的认识,是‘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这个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笔者以为,这一规定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是软弱的,立论的前提基础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践哲学第一次确立了哲学理论的实践本质,开始了哲学从抽象本体论思辩向现实实践分析的转向。马克思是在实践观与哲学观的双重更新中实现这种转向的。马克思的实践观深刻地体现了自然、人与社会的实践现实性和相互构成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关于实践根本问题的抽象思辩。但是,实践哲学本身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历史性的实践运动和过程,马克思并没有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驳倒本体论哲学,而且,由于历史环境与历史语境的限制,在他的实践哲学中仍然隐含着一定的本体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朱宝信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27-30
马克思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实践论的新哲学,实践与物质的关系取代了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成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实践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它已不同于物质,又由于实践的实质是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和改造,它又高于物质,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因而实践并不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实践本体论也不是以某种具体物质形态为本体的古代思维方式的再现。 相似文献
19.
赵峰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计划与市场都要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并尊重价值的客观性,自觉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动态的社会需要、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优惠与反优惠政策诸多因素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接近具体和现实,也是尊重价值客观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实践本体论是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究竟是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问题上产生的.实践本体论的倡导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实践本体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这里的实践特指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认识,因而是人类的根本生存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实践本体论有原著依据.它可以在逻辑、社会历史和生成意义上成立.反对者反驳实践本体论主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物质本体论;二是认为实践本体论必然导致唯心主义.实际上,这种讨论打语录仗的成分较多,唯物唯心的对立是可以超越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