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尔塔会议中,美苏英三国签订的《雅尔塔秘密协定》,以牺牲中国主权为代价,满足了苏联提出战后在中国东北享有特权的要价,美国和英国也获得了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苏联则同意对德战争胜利后参加对日作战。《蒋介石日记》《蒋经国自述》及《艾登回忆录》都对《秘密协定》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径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证明在美苏强权政治的压力下,中国与苏联通过谈判,苏联获取了比《秘密协定》还要多的好处。《秘密协定》无疑是美苏英强权政治对中国主权的践踏,新中国的成立使其部分破产。自此中国逐步摆脱受列强任意操控的命运,逐渐成长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当下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为国家间关系指出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强权政治的一条道路,但是西方强权政治的影响根深蒂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需要克服很多阻力。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缔结了《雅尔塔秘密协定》。本文通过对这个秘密协定的签订及其内容的分析,揭示出苏、美两个大国为了其自身的利益和不可告人的目的,背着反法西斯盟国的四强之一的中国,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为代价,进行了一场秘密交易。这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是它们利用霸权对盟国主权进行的一次掠夺.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以后,根据两个以前签定的未发表的秘密协定,苏联恢复了贯穿满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第一个协定是在1924年5月31日与北京政府签定的,第二个协定是在1924年9月20日与满洲的张作霖政府签定的。苏联政府签定了这些协定,尽管它再三承诺;将永不采取秘密外交它也恢复了俄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尽管一份1919年苏联宣言答应将这条铁路归还给中国。为了巩固在这条铁路的权力,苏联于1925年1月20日又同日本签订了协定,该协定承认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权力(控制权),同时日本默认苏联对中东铁路拥有充分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达成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秘密交易, 而在会议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 美国当局既不告知中方上述协定的内容, 又屡压中方同苏方谈判。国民政府则急于了解雅尔塔会议对远东问题有何具体规定, 为此向美国盟友多方打听, 在获悉苏联对日参战的条件后, 蒋介石一方面直接向苏方交涉, 表明中国政府收复主权的立场 ;另一方面劝说美国居中调停, 以便于向苏联施加压力。但在美苏政府已在中国特别是远东地区就对日战争和战后合作问题达成一种妥协的情况下, 国民政府的种种外交努力只能是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5.
雅尔塔会议背着中国政府和人民达成了关于中国问题的秘密交易, 而在会议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 美国当局既不告知中方上述协定的内容, 又屡压中方同苏方谈判。国民政府则急于了解雅尔塔会议对远东问题有何具体规定, 为此向美国盟友多方打听, 在获悉苏联对日参战的条件后, 蒋介石一方面直接向苏方交涉, 表明中国政府收复主权的立场 ;另一方面劝说美国居中调停, 以便于向苏联施加压力。但在美苏政府已在中国特别是远东地区就对日战争和战后合作问题达成一种妥协的情况下, 国民政府的种种外交努力只能是无功而返。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雅尔塔体系的创建国之一,雅尔塔体系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雅尔塔体系有关中国问题的安排并不仅仅限于雅尔塔秘密协定,它还包括有关中国国际地位的规定和对日本占领中国领土的处理规定。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给中国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协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8.
1945年美英苏在雅尔塔达成的有关战时和战后远东问题的协议,对于中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较早得知了雅尔塔会议的有关情况,但并未得知秘密协议的内容,他的工作对于蒋介石决定对苏政策具有一定的影响.实际上,苏联和美国在雅尔塔会议前后的政策都是一如既往,而雅尔塔会议也将所有的问题暴露无遗,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战略对立,这些也许是导致冷战来临的原因.在许多方面,冷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紧密相连的,虽然战争最后结束了,但事实上东亚的问题和斗争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问题经常吸引苏、美、英三大国的注意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英国曾要求苏联立即参加远东战争 ,美国政府则希望 ,依靠苏联的帮助大大减轻自身在对日战争中的负担和损失。经过德黑兰、雅尔塔会议上的长期讨论 ,三大国首脑最终就苏联参加对日战争问题达成了协议。苏联于 1 945年 8月对日宣战 ,并在战后扩大了它在远东的影响。二战结束至今已 55年 ,然而苏日两国有关千岛群岛的领土争论却遗留至今 ,并成为俄日两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日本对苏政策,史学界传统的看法是日本一直准备对社会主义苏联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推行反苏反共政策,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日本对苏政策是举棋不定,在“北进”与“南进”之间等待、选择。本文的观点是日本对苏联政策完全不是要进攻苏联,或者说不是要“北进”,而是要防御苏联干涉日本侵华。日本是在不断扩大侵华过程中,逐步采取对苏强硬政策,其实质是以攻为守,便于它在中国大陆肆意进行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1.
日苏关系史,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真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不仅对我们了解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过去,而且对研究和认识日苏两国间的当代关系都颇有益处。为此,笔者拟以《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日苏外交》、《后藤新平与日苏建交》、《论一九四一年日苏中立条约》,《浅谈雅尔塔会议与苏联对日宣战》等八个问题为线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苏关系,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2.
五十年前,由美、苏、英签署了举世闻名的《雅尔塔协定》。认真剖析协定内容,不难发现,三大国是以损害中国领土和主权为代价,以换取苏联参加远东对日作战的  相似文献   

13.
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成为维护世界安全的新秩序。然而,1947年3月冷战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合作大厦。以美国和苏联各自为政的两大阵营时而合作,时而对抗,但对抗始终没有冲破合作的底线。可见,关于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冷战与雅尔塔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冷战的核心是对抗,雅尔塔体系的核心是合作,雅尔塔体系不是导致了冷战,而是限制了冷战向热战的发展。相反,雅尔塔体系崩溃以后,不仅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而且热战甚至是大规模的战争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反击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共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于1947年9月在波兰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但此时已经执政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已经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希腊共产党却被拒之于大门之外。对此,学术界至今未曾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尔巴尼亚已成为南斯拉夫的卫星国。鉴于南阿两国的这种特殊关系,苏共中央没有邀请阿劳参加,而是由南共中央代表阿劳参加情报局的活动。关于希共未被邀请与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苏联恪守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10月达成的“巴尔干百分比”协定,将希腊视为西方势力范围,因此不便邀其参加;第二,战后初期苏联外交的重点是维护和平环境和雅尔塔体制,而不是倡导和支持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希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显然不符合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5.
自1989年以来,由于东欧的剧变、苏联的解体、德国的统一,宣告了统治战后40多年的旧的国际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的解体,也宣告了战后东西方长达数十年的“冷战”的结束。世界迎来了一个格局性的转换时期,即所谓“冷战后时期”。本文试就冷战后的美日欧经济关系作一初浅的探讨。在此之前,对其前提,即世界形势的变化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雅尔塔密约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对于美苏来说,它符合彼此的东方战略意图。美国以部分中国主权作交易,换取苏联对日作战和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以便达到其称霸亚洲的目的;苏联则从维护本国利益立场出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以支持蒋介石政权为条件,取得中国东北权益,并据此与美国在远东的势力抗衡。雅尔塔密约正是美苏双方既争夺、又妥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美苏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划分了战后在欧洲以至远东的势力范围。其中,主要是苏美两国在欧亚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并形成了影响战后近半个世纪的雅尔塔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大国是怎样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的呢?首先,对战败国和仆从国,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置:如对德国,实行了分区占领和管制,并要求赔款,严防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对日本当时虽未作出明确规定,但答应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对意大利,奥地利以及芬、保、罗、匈等国分别作了处置。其次,对战后世…  相似文献   

18.
曾景忠  梁之彦 《社区》2008,(5):50-51
民国三十四年二月,美国因为要苏联参战,提早结束对日战争;罗斯福总统与史大林订了雅尔达协定。我们当时为着要打退压境的强敌——日本,只好委曲求全,根据雅尔达协定,和苏联政府谈判,签订了中苏条约。在谈判的时候,美国方面有人主张:“要结束战争,必须苏联参加,要苏联参加,他当然要提出对他有利的条件,等到他提出之后,中国政府应该考虑给他好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二战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和苏联史学往往夸大各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或有意贬低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本文试就中国抗日战争对日本“北进”战略的牵制,来看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之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如果决心走向未来,就必须对历史进行严肃的分析。”——[苏联]阿甘别吉扬由于多年从事世界现代史教学的原因,对于苏联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个人一直认为它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作的一些探索和思考,于1983年开始写作本文。但是研究新经济政策是不能回避布哈林的,而“布哈林问题”又曾经是国际共运史研究的禁区,而问题的本身又特别使人“敏感”。因此,本文迟迟未予公开发表,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