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造成人民的深重灾难和国家的严重危杌,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他的诗描绘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完整的生活画卷,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杜待今存1400余首,其中大量是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悲苦心情的,诗中直接出现“哭”、“泪”等词语的就有近200首。这些“哭”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诗史”所展示的深刻内容,我们大都可以从“哭”诗中透视出来。走向现实主义的艰难历程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进,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杜甫35岁以前的诗作近3O首,其中没有一首有“哭”类词。俗话说:男儿有…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在他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对杜甫来说,无论在政治上或诗歌创作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杜甫,艰难玉成了诗人;那么,正是长安十年,奠定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杜甫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长安这十年为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作为诗国无冕之王的杜甫,其诗作自唐以来便被公认为“诗史”,但作者一生穷困潦倒,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遣悲辛”的生活。这固然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有关,然而时代和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测会因人而异。试看和杜甫同时代的高适、岑参等人,有谁像杜甫一样呢?难怪诗人自己会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了。造成诗人独自憔悴的原因除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以外,还在于他的个性特点。他的个性特点是自己终身不能得志,沦入凄凉人生境遇的内在原因。 中国的文学批评,自古以来就提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然而,…  相似文献   

5.
杜甫一直坚持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他为何突然放弃官职西向秦陇?长安十年的求官经历是杜甫追求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的见证,同时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变化过程。因此,可以从杜甫长安求官十多年的心路历程来探寻他离开官场西向秦州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孤独是一个时代的孤独,与古代文人相比,他的孤独更加值得人们尊敬,更加值得人们思考;他的诗是对于整个封建制度的反思与鞭挞,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本文试图在那个时代大背景的前提下,通过分析与比对杜甫与其他人物的交游以及自身社会思想情感的变化,和随之不断更新的诗歌创作等,还原给大众一个孤独而真实的杜甫,以期对于他不带杂质的真、善、美诗歌产生一个跨越时代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被杜甫喻为“宇宙蜀城偏”的成都,在杜甫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杜甫没有想到,这座城市的官员、亲旧、邻里甚至僧寺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他的审美情趣、诗歌风格、生活方式与诗学独照。杜甫一生流离颠沛,只有在成都,才得到难得的喘息。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这成都的“少休”,竟成就了杜甫与成都的一段经典“传奇”,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注定要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8.
诗人的雅称     
周立德  胡文光 《新少年》2023,(11):26-27
<正>很多古人都有“名”和“字”,部分人还有雅称。尤其是唐朝的诗人,他们那些别具一格的雅称,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本期我们来探讨一下。诗圣杜甫“诗圣”原指诗写得好的人,后来才特指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领域备受推崇,影响深远。正式称杜甫为“诗圣”的,大家通常认为是明朝人王嗣奭,他曾在《梦杜少陵作》中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9.
阿虎 《山西老年》2012,(2):34-34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一生写诗无数,因命运的安排,他还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杜甫画像》诗中“饿走半九州”深情描述的是杜甫在穷愁潦倒中颠沛流离的生命历程,宋人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则是从杜甫流离路线的角度高度评价杜甫诗歌的“图经”地理价值。安史乱起,杜甫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颠沛流离的一段生命历程。他艰难地跋涉于关陇道上,历尽坎坷,受尽磨难,一路上留下了堪称不朽的诗篇。也正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杜甫的“关陇”诗歌创作,自然地禀赋了其诗歌的主体内涵,也就自然地具有了“图经”和“诗史”两个维度的架构,沿此寻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杜甫颠簸跋涉的“关陇”道不单是一条战乱中的流离之路,更是一条充满着诗人深情关注社稷安危、苍生安乐,流淌着儒家仁义血泪的崎岖“诗路”。  相似文献   

11.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自己的创作中为松树建立了一个小传统。他初植四松时所存的“千年意”,在《四松》一诗里得到了明确的表达。杜甫在一个近乎被世界遗忘的时段里,仍苦苦追求和寻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四松》诗旨,非关家国黎庶之思,实存老盖千年之意。杜甫具有伟大的自觉意识,他相信,年寿有时而尽,漂泊之苦亦止乎其身,而他的诗歌伟业必将传承千载而不灭。“勿矜千载后,惨淡蟠穹苍”二句,实际上在面向未来的时代说话,面向未来呼唤知音。  相似文献   

13.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先生这两句诗,使我们想起了杜甫。 如果看过杜甫的画像,或许以为这个干瘦多病的老翁,是一个只知苦吟、乏味呆板的诗人。其实不然。他的风趣,他的柔情,他的童心,都是十分突出的。尽管他没有专门写过什么“儿童诗”,但我们从他的诗集中,可以看到许多儿童的形象。从这些童稚的身上,我们看到时代离乱的影子,人世的苦难和辛酸。虽然这些儿童,常常是诗人自己的儿女,但我们不妨理解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广大儿童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杜甫一生写了二十多首“诸葛诗”,从这些“诸葛诗”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杜甫审视诸葛亮的角度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与他自身仕宦心态的变化是一脉相通的。可以说,杜甫在“诸葛诗”中感情的变化就是他自己仕宦心态变化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形象深刻 沁人心脾──教杜甫《石壕吏》刘文洲“诗史”杜甫的“三吏”、“三别”,历来为后人广为传诵。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过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了诗人感情上...  相似文献   

16.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17.
肖滌井先生在他著的“杜甫研究”,书的“尾声”后面写道:“我誠恳的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为了我们的詩人——杜甫。”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经常怀着这样一种心愿,就是:把詩人杜甫和他的詩,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懂得他和他的詩。”这种心愿是好的,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我們伟大的詩人,劳动人民自然是应该欢迎的了。但是、劳动人民不需要为了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18.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甫) 公元664年,武则天杀宰相上官仪,天下称“二圣”,标志着武周集团把持李唐朝政的时代开始,它直到705年武后病死,中宗复辟,方告结束。陈子昂(661—702)的一生基本上与这一时代相始终。他不幸的身世与巨大的诗歌成就,无不与这一时代息息相关,他之不愧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伟大先驱,多半是时代成的缘故。本文即拟就武后时代如何影  相似文献   

19.
论杜甫仁民爱物的思想──兼论社会主义文学如何对待古代遗产何国瑞社会活动的主体能给历史以影响者很少。杜甫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对人类产生着永恒性的“杜甫效应”,是由于其时代、家世、经历、个性形成了交汇的最佳结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执着儒家理想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杜甫“敌视”农民起义的说法 ,值得商榷。正确评价杜甫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和他的阶级立场 ,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杜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