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厦门集美)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华文教育断层30多年的印度尼西亚华裔青少年一代的汉语言使用与华人身份认同问题。调查表明,虽经数十年的严厉禁止,他们在印尼仍有一个汉语言文字的环境;他们程度不一地具有汉语方言的能力,是具有双语或多语能力的语言使用者;他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及认同与华人身份的认同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印尼华文文学语言的特点有三点:第一,印尼华文文学语言的构成语种以汉语普通话为主体,兼及印尼语及当地土语、英语,还有中国粤闽方言以及古汉语等。第二,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既有汉语所固有的汉民族传统,又有印尼的地域特征,同时还有强烈的社会色彩。第三,印尼华文文学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自编问卷形式,对中山大学一个学期在读的印尼、泰国潮籍华裔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社会文化学、心理学、第二语言获得研究和二语习得理论,对问卷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考察这部分学生学习汉语的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而提出作者对潮籍华裔学生施行汉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单位270名外籍人员子女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被试学习汉语的动机、努力程度及学习方式等特点和性别差异,发现女生工具型动机"当下学习和生活需要使用汉语"比男生强烈,女生比男生更努力地通过社交策略和汉语课堂学习汉语,女生比男生更高效地利用汉语课堂和课后自主拓展学习.成年女性就业压力的影响、女生较早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等,是促使女生更积极地学习汉语的原因.教学中要做到因性施教,在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区别对待男女生.  相似文献   

6.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市的布里奇波特大学长期开设汉语选修课程,一直以来选修人数仅居于西班牙语之后,是学校中比较受欢迎的语言类选修课。笔者在旁听汉语课程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美国大学生对汉语的学习热情以及华人教师独特生动的授课方法。本文将从生本观念、教学方式及文化传播等方面论述美国高校的汉语教学对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汉语教学方面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定位为新加坡非华裔学生"第三语文"的"华文特别课程"推出过程、学生背景、课堂教学的局限和困难及汉语拼音在"三语"教学中的作用的探讨,探析<汉语拼音方案>对海外的非华裔学生华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华文特别课程"的推出实质上是新加坡政府对华文进行地位规划和习得规划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一至三年级学习者写作中的语块使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者语块的使用频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二年级学习者的语块使用频数有所下降.三个年级学习者中,三年级学习者使用的语块最丰富,一年级学习者次之.在语块结构方面,三个年级学习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三个年级学习者使用数量最多的是动词语块.形容词和副词语块使用低频化.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者所使用的语块结构类型数量顺序与本族语者更为接近.一年级学习者使用连词语块的频数高于二、三年级学习者.  相似文献   

10.
从2000年开始,汉语(华文)正式列入新西兰的中学会考而成为外语考试科目。这不但是华文教育工作者所乐见,也是居新华人的光荣与喜讯;更说明了新国华文教师多年来的争取与心血并没白费。 播种期 新西兰教育部早于1998年已将汉语(华文)列入全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考试科目,却延至1999年才实现;可因其仍未列入中学会考范围内,以致学生报  相似文献   

11.
生长在海外的年轻一代华侨华人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种“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看上去是中国人,却不会说汉语;英国人永远把他们当作中国人,而他们却觉得自己不像。“我时常感到我抚养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个陌生人,”一些华侨华人家长常常无奈地抱怨。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人”,缩小子女与父辈间的代沟,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家长纷纷将子女送到中文学校学习,中文补习班在英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如今,英国中文学校的数量已经超过200所。今年8岁的陈沛佳出生在英国,现在伦敦东南区的一所小学念三年级。每到星期天,母亲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6篇印尼学生HSK考试作文进行分析,得出印尼学生汉语语篇连接词语的偏误情况,探究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德宏州少数民族教育的深入调查 ,以及对傣族双语双文教学实践的研究 ,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小学阶段 ,除了学习汉语文 ,还必须学习本民族语文 ,使民语、汉语两种文字的学习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以加快汉语文学习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日本华文教育作为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日本华侨华人子女人数的快速增加,现有的华文教育已经满足不了需求。在这种形式下,新形式的华文教育应运而生。本文深入探讨日本新华文教育兴起的原因,并仔细分析了日本新华文教育的特色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个体量词更是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本研究从已有的量词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总结出汉语学习者个体量词加工的三种模式:双系统加工、名词主导的双向选择组合加工、语块加工,而这三种模式难以准确解释汉语学习者量词习得过程.根据二语学习和教学的特点,本文提出二语学习者个体量词习得是名词特征附着于量词之上的过程.基于此,本研究还指出汉语个体量词教学要根据不同量词的特点,帮助学习者建立量词习得线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取测试和问卷的方法 ,研究和讨论了汉语书面表达能力对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译汉学习的制约作用 ,并尝试探寻一条通过提高英专学生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来改善其英译汉学习的途径。作者使用两份测试材料和一份问卷 ,对江西省 5所本科类院校的 2 1 0名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考察 ,之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与英译汉学习紧密相关 ;在对英文的理解相当的情况下 ,汉语书面表达能力较高的学生比能力低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英译汉水平。作者在此基础上对通过提高英专学生汉语书面表达能力来改善英译汉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8.
华人企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广为传播和延续的成果之一,其文化渊源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华人居住国的本土文化三个方面。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华人企业文化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华文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华文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教育在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中却处于缺失状态。当前,应从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将“华人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对华文教师作系统的有关“华人企业文化”的教育与培训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华人企业文化研究,并将其纳入华文教育内容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9.
韩传号 《百姓生活》2014,(12):57-57
2014年9月1日是开学第一天,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里,只有一位老师和一名学生的恩施龙凤镇大龙潭村杉树湾教学点,迎来了新学期。6岁新生刘欣怡,在这所空旷的学校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生活。随着附近村子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增多,子女随父母进城上学,这所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从2008年起,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到10人。从教36年、53岁的谢世魁老师,独自承担起所有的教学任务,一直坚守到今天。  相似文献   

20.
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生为调查对象,探究二语学习投入与文化适应策略之间的关系。对被试的汉语学习投入水平及其在汉文化环境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并对不同性别、年级和民族的被试群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投入呈中强度水平,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主导文化适应策略是融合策略,且融合策略和分离策略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融合策略和分离策略对二语学习投入分别有显著正、负向预测,同化策略与之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