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主旋律”电视剧不断尝试与不同叙事模式嫁接融合,形成了多种易于复制的作品类型。有一类作品,以1999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之际播出的44集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及此后陆续推出的《康熙帝国》《天下粮仓》《甘肃米案》《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汉武大帝》《施琅大将军》为代表,以我国古代为书写背景。以政绩卓著的先皇明君和忠心为国的诤臣奇士为故事主角,以人物传记和历史大事为线索,以争夺权力、惩治贪官、改革弊政、保卫疆土为主要情节。以“历史正剧”为宣传点,笔者将这一类电视剧作品称为“古装主旋律”电视剧。  相似文献   

2.
古装历史电视剧是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特征对大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古装历史电视剧若想获得观众的深刻认同,必须把文本的意义层次敞开,满足观众心灵慰藉和精神建设的需求。古装历史电视剧应采用及物化叙事方式增强古代故事的当下性,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观,以正确的历史观、进步的文化观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3.
<记忆的证明>作为一部力图正视历史、警醒现实的民族性反思"课本",可贵地兼容了引发思考的精英文化和大众传播时代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文化,也融合了主旋律传达的国家意识形态和艺术家创新探索的先锋艺术创作.作品第一集释放出的"问离效果"的光芒,无疑是大胆而新鲜的电视剧艺术的尝试,对今后的电视剧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汤俏 《北方论丛》2021,(5):129-139
"80后"网络都市言情代表作家唐欣恬,因其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裸婚时代》热映而被誉为"新生代都市女性情感代言人".本文以唐欣恬为例,通过对其从《裸婚》到《恩将求抱》创作历程的呈现,探析"80后"网络都市言情小说的叙事艺术特征,并试图考察其在都市言情小说脉络中的继承与演变,从而表现出消费时代场域中都市文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5.
燕筠 《晋阳学刊》2001,(5):101-105
由于历史的及编导人员创作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主旋律"影视剧具有概念化倾向,收视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摆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桎梏?<生死抉择>与<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6.
程金福 《江淮论坛》2005,(1):149-152
时代的变迁使得电视剧艺术成为了需要.受众趣味需要的抬头和观赏条件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剧艺术的文本构成.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艺术以趣味和快感为重,看轻了"教训"和"使命",淡化了意义的深度,走了一条不同于精英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戏说"颠覆历史真实的意义不能一概而论.单纯的"知识性颠覆"并非作品价值评价的核心标准,亦非"戏说"."精神性颠覆"蕴含新型历史认知,以真理正义和精神创造至上原则为价值基础,超越了"戏说"境界."情感性颠覆"既存在"知识性颠覆",又违背"正当"与"善"的基本伦理原则,也缺乏创造性历史认知,方为否定意义的"戏说".研究历史题材"戏说"必须改变概念滥用、意义误判的现象,以文本叙事伦理的特征为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古典名著走上电视屏幕,象《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纷纷被改编为电视剧,使千百万读者欣赏到了荧屏上的艺术再现美,这确是影视事业中值得重视的新景象。古典名著改编,是一个意义深长而又复杂艰难的艺术再创造过程.前人和今人大量艺术实践证明,愈是著名的作品愈是难以改编。因为名著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和生活,情绪上表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其深刻的文化功能制约着社会秩序的建设,她们不但会规范社会人的行为,而且会具有更隐含的操纵和控制的作用,使受众根据传媒所构建的性别意义、模式和特征进行自我塑造和性别意识的定位.以王海鸰最具代表性的电视剧作品《中国式离婚》为个案,分析这些女性角色及其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从观众观赏心理角度,探析电视剧形象是否会成为现实观念建构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之际的中国电影现象,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入变迁。其中,张艺谋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段始终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蕴涵。以《英雄》肇始的古装大制作武侠影片则是一个进军“国际路线”的典型范例,同时体现出影响中国电影工业机制与文化接受的复杂动因。而在这一令人瞩目的电影“飞地”周边,则是“新主流电影模式”和政治主旋律电影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电视剧《大染坊》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之作。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为线索,洋溢着振奋人心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这种成功得益于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本文从紧凑匀称的整体结构、迭宕起伏的情节悬念与彼此呼应的情节关联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它的叙事特征,指出其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不懈追求与艺术价值,以期能对当今电视剧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近十年来中国古装历史影视剧为研究对象 ,从历史和古装历史影视剧的语义学含义入手 ,参考经典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及相关的文艺理论 ,将其分为后现代古装历史影视剧、现代古装历史影视剧和经典古装历史影视剧三种样式。在此基础上 ,文章结合具体影视剧 ,对这三种样式的艺术与文化分野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并指出古装历史影视剧创作应力避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从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因此《手稿》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著作.笔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根本性质疑,认为《手稿》历史观的真正出发点,不是抽象、理想化的"人"及"人的本质",而是感性、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马克思正是以劳动实践活动为根本出发点来说明社会历史问题的;劳动实践的观点,是理解《手稿》历史观及其理论实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4.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率先发出"寻根"之声.《爸爸爸》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1996年发表的《马桥词典》是深入"寻根"的作品.本文对《马桥词典》中"醒"这一词目进行了全新的文本细读,可以看出韩少功在创作中一直回应着"寻根".《马桥词典》是极度张扬对"语言"的探索志向且底气十足的作品,不过遗憾的是,《马桥词典》在"词典"与"语言"的双重包裹之下,没有完全创造出新世界.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书写不断发展变化,乡土精神是其中值得关注与挖掘的重要内容.对"寻根"的反思在当下仍旧很有必要,"寻根"的要义早已不是框定"寻根"的概念和如何去"寻",而在于更深层地探寻本民族文化中的"根"到底是什么及如何从容表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鲁迅所秉持的是一种空间文化史观,以虚构的"病例"与"灵魂"探索国民的历史病根、思考政治现实,是其表达思想的典型方式.影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断裂状态.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造就了鲁迅小说高度雅化的特征,电影以集体化创作与大众化受体为表征,高度通俗化的电影《药》与《阿Q正传》难以再现雅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6.
许云和 《西域研究》2008,249(1):99-107
本文认为,德藏吐鲁番文书中的ch.2400、ch.3693、ch.3865、ch.3699四个写本残片背面残诗钞中的"晋史毛伯成"五字确为作者题署,由此可以判定残诗钞十四首诗中有十一首属东晋诗人毛伯成的作品.又据相关文献考察,知此诗卷正是《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毛伯成诗一卷".在考证毛伯成的生平事迹时笔者还发现,毛伯成在东晋因避桓玄讳以字行而不以名行,残诗钞之所以题日"晋史毛伯成"、隋志著录的毛伯成集子之所以题日《晋毛伯成集》与《毛伯成诗》,就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文初 《学术研究》2001,(10):83-88
文学史的"本位"问题,关涉到文学史的学科性质.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文学发展的历史."以时代为纲,以作家作品为纬"的体例结构之所以难以打破,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结构模式符合文学史自身的性质--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蹊 《晋阳学刊》2003,(1):65-69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诗经》的文学阐释,陷入了经学的框架.本文则认为《诗经》的文学性往往表现为对很难解释的人性复杂性的苦闷,而这种苦闷是人类永久的共性和普遍性;《诗经》作为人的"类"觉醒时期的文学所表现的只能是"类"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为芬尼根守灵>和<尤利西斯>以看似破碎的艺术形式,既展现了支离破碎的视角,还展示了艺术家眼中破碎的世界;<为芬尼根守灵>揭示了睡者与死者之间的关联,而<尤利西斯>则在意识流中找到了清醒的人类联想模式的关键点;如果说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以追求新范式、新权威、新秩序为主旋律的现代主义文学形式来重新阐述一种神话,表现了现代经验和现代意识,那么,他在<为芬尼根守灵>中则通过解构和去中心等后现代主义叙事方式,来书写"世界历史",他试图通过语言游戏来打破生活与艺术的界线,并挖掘出"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雕塑作品的创作欲望、动机、作品所用元素与象征性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表达的直接艺术意义、社会意义和目的,来阐述雕塑象征性与象征性作品的社会和历史精神以及人生哲理与审美理想.基于"白马不是王子"系列雕塑作品,笔者给出了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