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药物综合干预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强化干预组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化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人员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正常医疗状态,随访3年,记录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结果前瞻性随访研究43.5个月后①两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其中干预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②两组高血压患者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尿酸均较干预前增高,干预组体重、空腹胰岛素、BMI和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而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干预1.5后下降但3年后又有所反弹;对照组体重、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不明显。③两组高血压控制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且干预组高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高血压新发率逐年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多本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高血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6.9%VS2.9%,P=0.003)。其中对照组无论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01或P〈0.05)。结论综合强化干预可明显降低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及相关代谢异常水平,减少高血压新发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药物综合干预代谢综合征(MS)是否可以改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符合纳入标准为本次综合干预治疗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强化干预组人群按照是否患有MS及其相关疾病、疾病前状态(包括高血压、血压前期、肥胖、超重、糖尿病、糖耐量减退、血脂异常)等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化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人员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正常医疗状态,每年随访1次,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CVD)的诊断标准登记本年度发生的CVD和死亡事件。结果前瞻性随访研究43.5个月后:①经比较对照组中MS亚组与非MS亚组,M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比非MS显著增高(P=-0.02);②经比较干预组中MS亚组与非MS亚组,干预后MS心脑血管事件下降明显,MS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与非MS相比无差异(P〉0.05);③经比较干预和对照两组MS亚组之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干预组为2.7%,对照组为10.1%,差异显著(P=0.03,OR值=4.01,95%CL:1.07—15.10);两组非MS亚组之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3%和4.2%,无显著性差异(P=0.12)。结论药物综合干预代谢综合征(MS)可以改变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与对照相比干预后风险降低了约4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管理服务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各类疗效指标影响。方法 2015年后首次在我中心注册的老年初诊高血压患者51例(社区管理服务组),他们都接受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管理服务(包括建立健康专项档案、随访管理、定期健康教育、坚持每年体检制度和签约全科医师)。对照组选择长期在瑞金二路某二甲医院就诊的老年初诊高血压患者57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选时和6个月后接受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评估。结果首次评估中两组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无明显区别(P0.05),6个月后两组患者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明显高于首次评估值,同时社区管理服务组的高血压知晓率和高血压控制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P0.05,P0.01)。结论社区管理服务可明确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各类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代谢综合征对南宁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在2004年南宁市7917名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数据评估分析基础上,随机抽取其中两个社区的500名无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群,随访四年。每年定期测量血糖、血压、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并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CVD)的诊断标准确定发生的CVD和死亡事件,作为终点事件。结果完成随访人群483人,代谢综合征(MS)组人群的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为11.5%,非代谢综合征(Non-MS)组人群的发病率为5%;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是Non—MS组人群的2.45倍(95%CI:1.23-4.87),经Cox模型调整性别、年龄等因素,MS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度是Non—MS组人群的2.29倍(95%CI:1.10—4.77);生存分析得出MS组比Non—MS组人群增龄性发生心脑血管危险有显著性增加(P=0.01),随着MS组自然病程的进展,心脑血管的风险递增。结论代谢综合征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患者随着自然病程进展心脑血管疾病的累积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行为干预措施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整体防治效果。方法将713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7例和对照组35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个体化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综合行为干预措施实施全程跟踪观察和干预。3年后测定两组患者的正确行为生活方式的遵从率及各项观察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遵从率及各项观察指标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在统计学上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行为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正确行为生活方式的遵从率和防病意识,防治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减轻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是一种经济、有效、易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综合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华山社区门诊近年来治疗的228例糖尿病患者,按就诊先后分为2组,健康干预组和对照组,评价6个月后两组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变化。结果健康干预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性,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差异性,P<0.05,由此可见,社区健康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具有明显的效果。结论通过有效的社区健康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高危人群"治未病"管理模式下中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筛选20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治未病"管理模式下中医健康教育干预。一年后对两组患者行健康管理显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管理显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治未病"管理模式下中医健康教育干预能促进脑卒中高危人群增强健康管理意识,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0例老年高血压伴IR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缬沙坦组,前者给予氨氯地平片,后者给予缬沙坦胶囊。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RT)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检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空腹血糖(FBG)均有下降趋势,但用药前后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用药后缬沙坦组ISI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升高不显著(P>0·05)。③用药后缬沙坦组空腹胰岛素(FINS)显著降低(P<0·01)。④用药后缬沙坦组2小时血糖及2小时胰岛素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伴IR的患者中应用缬沙坦可以明显改善IR,可提高降压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对南宁市社区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组分异常进行干预,随访3年。研究探讨社区人群中应对代谢综合征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广西南宁市部分事业单位居民社区横断面随机调查7917人,纳入1215人,完成1072例。对其中含有一项或以上血脂异常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取饮食、运动、药物和宣教等措施,随访3年,观察血脂衍变情况。结果①干预人群与对照组人群两组合并MS组,T—Ch,TG,HDL异常比例较无MS组增高,尤以TG升高明显,其次依次为T—Ch,HDL。无MS组,LDL异常比例略为增多。②按照性别分组,血脂组分异常占同组、同性别比例,各组相当。以T—Ch升高比例为最多,HDL异常比例较小,TG,LDL居中,二者比例接近。③T-Ch,LDL基线时,对照组与干预治疗组无差异,T—Ch、LDL干预组3年时略有升高;TG干预组3年似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HDL基线干预组稍高,3年后也稍高,亦无统计学意义。④本组血脂异常患者干预后相关代谢指标FBG,PBG,Fins,HOMAIR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干预组血压干预后较干预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血压干预后较干预前稍高;两组UA和Waist指标干预后较干预前稍高。结论①MS合并血脂异常比例较无MS人群比例增高,提示MS发病机制是引发血脂异常根源;性别在本组对MS影响不明显。在本组血脂异常中,以T—Ch升高比例为最多,HDL异常比例较小,TG,LDL居中,二者比例接近。②经过3年干预治疗,本组相关代谢指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可改善MS。③经过3年干预治疗,本组血脂改善不明显,提示血脂调整可能需长期坚持努力才可获得,如不注意健康生活方式,随着时间延长,血脂正常难以维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围术期间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五官科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77例,按接受手术时间和随机数字表分为预见性干预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围术期常规护理,预见性干预组增加了预见性护理干预,内容包括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干预、运动及饮食干预、血糖监测及药物干预,手术前后接受了血糖相关指标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对象手术前外周血FPG,2hPG和Hb A1c浓度无明显差异(P 0. 05)。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外周血FPG,2hPG和Hb A1c浓度均明显低于手术前检测值,同时预见性干预组上述3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检测结果(P0. 01,P 0. 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明确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围术期间血糖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德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展德育的途径、丰富德育的内容,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基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重点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关键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必将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三个方面阐述了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挖掘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现身心和谐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情绪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以自卑为核心的负向情绪体验较多、情绪状态的稳定性较差、情绪心理较为幼稚和情绪调控能力较差等独特性,针对这些独特特征,本文初步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情绪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促进研究工作的健康和深入开展。通过知网平台对783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发现初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涉及4个领域,围绕2条主线展开,提出今后要加强对初等教育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框架的深入研究,明晰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并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论文结合我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多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档案。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有必要在高校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分为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情感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应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形成由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环境资源三者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生命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20.
尝试引入公共卫生领域的同伴教育,就新时期高校德育中充分利用同伴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如何充分利用同伴教育资源,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