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α(Lpα)、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关系.方法 测定检测192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的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HCY、Lpα、CysC、hsCRP水平,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NA)组、微量蛋白尿(MA)组和临床蛋白尿(CP)组,统计各组UAER、HCY、Lpα、CysC、hsCRP水平;以120例健康检查者为对照组.结果 DM各组HCY、Lpα、CysC、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M各组间HCY、Lpα、CysC、hsCRP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HCY、Lpα、CysC、hsCRP分别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r=0.645,0.578,0.681,0.693,P<0.05).结论 DM组患者血清 HCY、Lpα、CysC、hsCRP水平随着UAER的增加而升高,可能与DN的进展有关,与UAER一样,都是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有效指标,各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中脂联素、TNF-α等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100例,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36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4例,大量白蛋白尿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尿蛋白排泄率(UAER)、脂联素、TNF-α等指标。结果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血清TNF-α、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5或P0.01),临床DN组血清TNF-α、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早期DN组(P0.05或P0.01);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UAER和糖尿病的病程、TNF-α、Scr、脂联素呈正相关(P0.05或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NF-α与脂联素无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TNF-α、脂联素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肾病的病变阶段密切相关;脂联素、TNF-α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正常人、糖尿病组(单纯糖尿病组、微量白蛋白尿组、蛋白尿组)患者共120例研究对象的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并分析其与HbA1c、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中微量白蛋白尿组和蛋白尿组两个亚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而hs-CRP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脂联素与HbA1c、尿微量白蛋白、hs-CRP正相关(F=6.29,P〈0.05)。结论脂联素、hs-CRP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关,检测血清二者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胰激肽原酶)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至2018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方案治疗糖尿病,观察组每天臀部肌内注射胰激肽原酶40U;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均治疗8周后评价疗效。结果经8周治疗后,观察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Vmax,Vmin,RI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胰激肽原酶能明显改善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DM)患者中糖尿病肾病(DN)发病率为20%~40%,它是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因素。持续微量白蛋白尿(30~299mg/24h)是DN的最早阶段,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D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沙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结果两组均有较佳的降压疗效,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及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依那普利联合氯沙坦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疗效确切,其对肾功能的改善效果较单用氯沙坦更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方法 64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入选病例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给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观察组给缬沙坦80mg/d,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及24周前后UAE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后UAER有所下降(P0.05),治疗24周后UAER下降更为明显(P0.01),生化指标中SCr及BUN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有益于减少糖尿病肾病UAER延缓DN进展及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铜蓝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开展临床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尿铜蓝蛋白检测并评价其意义.方法对本院内科诊断的720名患者按所患疾病分组,分别收集尿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尿中铜蓝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分泌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1)糖尿病病人、糖尿病肾病病人的尿铜蓝蛋白分泌率(ceruloplasmin excretion rate CER)和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albumin excretion rate AER)的变化趋势呈一致性,二者正相关,r=0.8;(2)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真阳性率为:CER达84%,AER达71%;假阴性率CER 16%,AER 29%.(3)糖尿病组、糖尿病肾病组、高血压组CER均值分别为(262±104)ng/min、(549±149)ng/min、(188±70)ng/min.结论 (1)尿铜蓝蛋白检测是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2)尿铜蓝蛋白与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性;(3)尿铜蓝蛋白检测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真阳性率并降低其早期诊断的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AMU)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高血压组60例,冠心病组45例,分别测定血压、血脂、尿微量白蛋白浓度,分析比较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结果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尿微量白蛋白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临床医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曼新妥联合疏血通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常规降糖、降压治疗,对照组采用曼新妥1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1次/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疏血通6ml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1次/天,疗程均为3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UAE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曼新妥联合疏血通辅助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特定电磁波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进行有效的控制血糖、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常规组给予胰岛素合剂外用;联合组给予胰岛素合剂外用,联合奥扎格雷注射液静脉注射+特定电磁波治疗(共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参数和胫、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观察溃疡愈合时间。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FPG、TG、Tch、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和胫、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t=2.652~2.836,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黏度明显下降(P<0.01);全血黏度低切及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后联合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联合组糖尿病足溃疡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 t=2.103,P<0.05)。结论奥扎格雷联合特定电磁波能降低血液黏度,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UAP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加阿司匹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心电图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电图改变优于对照组(P〈0.05),TC、TG及LDL—C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UAP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观察了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清脂质的关系。方法对9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及48例老年对照组的血清胆红素(TB)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 AI(ApoAI)、载脂蛋白 B(ApoB_(100))、脂蛋白(a)[Lp(a)]进行了测定。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 TB 含量显著低于同龄对照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 TC、LDL-C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HDL-C 水平却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 TC、ApoA I、ApoB 及 Lp(a)水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低血清胆红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昔莫司联合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在中日友好医院高干医疗科诊断为冠心病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的71例患者,年龄在60~75岁,其中分为阿昔莫司+普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及单用普伐他汀治疗组,进行6个月的治疗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血脂达标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6个月后,阿昔莫司+普伐他汀联合组治疗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水平(P〈0.05)升高。而普伐他汀治疗TC、LDL—C水平显著降低,对TG、HDL—C影响不大。(④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TC、LDL—C、HDL—C、TG的达标率分别为78.3%,75.7%,49.5%,59.4%,均高于普伐他汀组(P〈0.05)。结论阿昔莫司联合普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者,可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血脂谱,使血脂达标率明显提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C)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45例平均年龄83岁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尿肌酐(Ucr),β2微球蛋白(β2-MG),推算肌酐清除率(Ccr),比较两组患者Bun、Scr、Ccr、CysC、β2-MG,两组各检验方法阳性率结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Bun、Scr、Ccr、CysC、β2-MG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糖尿病组,CysC法阳性率为55.5%,Ccr法阳性率为86.7%,β2-MG法为60%(P〈0.001),CysC法与β2-MG法阳性率接近。CysC与Scr、Ccr、β2-MG的相关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ysC能够及早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变化,对其早期的诊断有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血糖状态下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老年IFG、IGT、T2D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各20例,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FPG、TG、TC、HDL—C、LDL—C、HbA1c等,同时送检血小板膜糖蛋白CD61和CD62P。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彩超测定肱动脉反应性充血舒张度(FMD)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内径变化度(NTG)。结果①T2DM组、IGT组、IFG组的FMD较NC组显著下降(P〈0.05),而T2DM组的NTG与IGT组、IFG、NC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②T2DM组、IGT组、IFG组的CD61和CD62P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内皮功能损害和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了,两者互相促进,在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共同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脂异常与2型糖尿病和性别的关系。方法将广西南宁市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4.23±9.87)岁的1072人分为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组,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腰围(Waist)、体重指数(BMI)等相关指标,探索血脂异常与2型糖尿病和性别关系。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为0.0081、0.0015、〈0.0001)。②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异常为糖尿病的风险因素,男性高胆固醇(TC)与糖尿病的关联比女性大(OR1.93:1.49),女性高甘油三酯(TG)与糖尿病的关联比男性大(OR2.49:1.4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比健康人群高,应预防高血脂,降低疾病风险。血脂含量异常与糖尿病、性别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NF-κB在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NF-κB在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三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组(DM组)、NAC治疗组(NAC组)、对照组(C组)。分别于4w、8w、12w、16w检测血糖、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于相应时间分别处死大鼠并分离和摘取主动脉,采用SP免疫组化或凝胶电泳迁移率(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测定主动脉内皮NF-κB的DNA结合活性。结果①DM组、NAC组的血糖及HbA1C水平显著高于C组。②DM及NAC二组的TC、TG在4w、8w无显著变化,TC、TG在12w、16w时显著高于C组。③在12w、16w时,NF-κB结合活性在DM大鼠主动脉较对照组明显增强,NAC组较DM组减弱。④HE染色在DM组于12w、16w时出现AS的早期病理改变,而在NAC和C组未发现AS的病理改变。结论①DM大鼠大血管存在NF-κB的激活,并启动下游靶基因粘附分于ICAM-1的表达,进而导致DM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因此NF-κB的激活可能是导致DM大鼠AS的始动因子之一。②高血糖是NF-κB不适当激活的又一因素,因此早期有效的控制血糖是防治DM鼠AS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检测IGF-1基因启动子区的微卫星多态性中的等位基因与Ⅱ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并在葡萄糖耐受性人群中进行相关性状的定量分析。方法 IGF-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的研究通过对347名Ⅱ型糖尿病患者和109名葡萄糖耐受性者作为对照进行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没有发现启动子区缺少等位基因的与Ⅱ型糖尿病或是葡萄糖耐受性者中的葡萄糖耐受机制间存在相互关系(P =0.25)。在Ⅱ型葡萄糖耐受性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野生型等位基因间存在相互关系(P=0.002)。结论本研究表明,IGF-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的野生型等位基因与葡萄糖耐受性人群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增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