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语是指在陈述事物、事件或关系的基础上用来形容其他事物、事件或关系的来源于普通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定型定义语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俗语承载的文化尤为丰富。《金瓶梅》作为中国明代白话小说"四大奇书"之一,其中俗语的运用堪称一绝。书中俗语较全面地承载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状和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政治扭曲、法制淡薄、道德沦丧、迷信盛行,以及传统文化失衡。俗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中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内核,对俗语进行有效扬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以闽南俗语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然后以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比较作为基本语料,探讨语用等效理论在《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京华烟云》中的闽南文化的揭示以及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 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中华俗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华文化内部形成庞大体系并影响至深的莫过于儒释道三家,在其各自的文化体系中,皆有至高至深、奥妙无穷的哲学内涵。这些形而上的文化内涵自然而然的渗透在俗语之中。然而,在近百年的文化断层中,在传统文化的深层背景出现空白甚至扭曲的状况下,我们愈来愈远离文化的本源。文章通过对俗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探讨,试图提醒我们不可忽视俗语的形而上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中,有外来文化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影响,但学界百年来囿于鲁迅周作人的述说,一直忽略了对前者的探究。2012年李冬木论文提出:《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的生成,"是从日本明治时代‘食人’言说当中获得的一个母题",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将明治时代文明开化背景下的"支那""食人"言说引进国民性话语,与"吃人"意象生成有着决定性关联。此说引起研究界强烈反应。有关"吃人"意象生成的争鸣探讨,推动着《狂人日记》和中国鲁迅研究突破一国史观走向多国史观,并重视对鲁迅创作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基础研究,从而切当理解《狂人日记》跨文化跨学科视野下的思想艺术独创。  相似文献   

6.
词目是辞书中被解释的对象,明清俗语辞书收录词目的特点一是“字”、“词”、“语”兼收,二是“词”“语”为主,“词”占重头.从明清俗语辞书“语”“词”兼收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认为辞书编纂中“语”“词”兼收与“语词分立”是可以并存的,明清俗语辞书的“语”“词”兼收现象不能简单地判为不足.  相似文献   

7.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齐鲁学刊》2005,(5):101-103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权娥麟 《理论界》2010,(2):172-174
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成语和俗语,汉语成语和韩国的俗语形成于长期以来习惯用语,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有关,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但中韩成语俗语中的文化含义有同有异.本文通过马的象征意义比较分析这种文化差异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9.
俗语是民间创造并广泛流传 ,经过加工而使之形象化的定型的语言。俗语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民俗性、定型性和特定的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研究俗语对提高我国各族人民的语言文化素质 ,提高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文化中因“吃”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古老警训向现代人昭示:“吃”的对象是有禁区的。其实在人 与自然的相处中也是有禁区的。现代国人落后的生态观念亟待提高,重塑国人的现代生态意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兰宇冬 《文史哲》2012,(3):123-131
佛教的输入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借助中国词汇表达佛学概念不但丰富了中国词汇本身的含义,更促使了中国诗人创造出新的意象和词汇,"色"字的翻译和诗学运用就是其中最为重要但又最容易忽略的一例。"色"字在先秦两汉中所具有的意义较为固定,而随着汉代佛经的翻译用"色"指代佛经中重要佛学概念,"色"字的含义得到扩大,从东晋开始进一步促成诗人创造出新的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色"字概念的历史梳理,并前后比较其运用的差异,贯穿对具体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在中古文学变革中诗歌所承担的先锋作用,藉此加深对古典文化与文学的双向理解。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与晚清学术思想存在某种承传关系。"在古书里摸索",以至于"从字缝里看出字来",从而发现了礼教"吃人"的本质,这是鲁迅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路。鲁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性态度,得益于他对"西学"的认识,通过接受"西学"的科学观念和方法,鲁迅最终走出清代学术的理路而进入了新的文化境地。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自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从此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而在融入世俗生活的同时,其中有一些佛教词汇逐步失去了佛典中原有的含义,成为民间常用的词语、俗语、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等。如"毒"这个字,现在说出来大家往往联想到"毒"代表邪恶的意义。其实佛经中说毒,只表示"不美好的事物、不善良的人格",如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既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鲁迅现实主义小说的总纲。在作品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表面上“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犤1犦但“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犤2犦。如果说《狂人日记》高度概括了封建制的‘吃人’本质,那么,《呐喊》、《彷徨》中的其余篇章,则是对封建制度如何‘吃人’的形象化演示,《祝福》正是鲁迅先生具体阐释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经典力作。遗憾的是,对《祝福》这样一部以“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传之于世的不朽名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探讨俄罗斯的谚语和俗语与原国语、译国语文化的关系 ,包括反映国家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民族传统、道德、习俗等。旨在加深对谚语、俗语样式的总体理解  相似文献   

16.
“吃人”是《狂人日记》的一个核心话题,也是一个极端的论断。吃人是悲哀的现实,又是普遍的事实。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是吃人的罪魁祸首,它吃了人,人又吃人;它直接吃人的灵魂,间接吃人的肉体。  相似文献   

17.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维度去审视翻译,尤其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在汉英文化差异的语境下,寻求"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译的呼声也愈加响亮。这一翻译理念强调"不同"与"和"两个方面,要想做到"和而不同"译者需要在翻译活动中应用"改写"和"补偿"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直接关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达性,对于原文在新的文化语境下能否被新的读者群接受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始涵义,而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更接近"孝"的原始义。甲骨文的"孝"字与金文之后的"孝"字结构及其涵义的差别,反映的是殷周之际伦理文化的变革,即由"神本"伦理到"人本"伦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7):148-156
一直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将"侘"字误写为"佗"字,妨碍了对其美学内涵的有效阐释。日本固有名词"わび"(wabi)本来是指一种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后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启发影响,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并从"侘"字的"人在宅中"的会意性,而引申出"屋人""侘人""侘住"等词,指的是在离群素居中体味和享受自由孤寂。在日本茶道"侘茶"中,"侘"不仅指独处时消受孤寂,也指在人际交往中仍能感受并且享受孤寂。"侘茶"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以茶会友、参禅悟道、修心养性的美学仪式和审美过程,"侘茶"的"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是要由"侘"而达于"寂",故而我们可以将"侘"与"寂"合璧,称为"侘寂",使其超越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茶道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浩如烟海的语词中,有大量成语和俗语。成语和俗语渗透着我们民族的心理习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绝大多数成语或者浓缩了一个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个名言警句,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俗语则大多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概括,它通俗易懂,讲的是朴素的道理,是流传于民间的哲学。然而也有一些成语或俗语观念陈腐、逻辑荒谬,对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健康有效的思维,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只从逻辑的角度对成语、俗语中的谬误进行透视和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