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辞格是一个民族基于自己的语言特质和文化心理造就,而被历史重复固化的形式系统,无疑会折射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拟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思想的角度探讨倒反修辞格在大中国汉语语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温柔敦厚性”“奇正互转性”“现实批判性”三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修辞格在英语俚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对于语体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修辞格角度入手,对英语俚语中涉及的各类修辞格进行深入探讨,不仅可让我们变换角度来了解俚语的特点,加深对俚语的认识,而且可以提高对英语语言变体的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修辞格(tropes)作为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在英语语言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修辞是指依据题旨情境恰当地选择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以有效地表情达意。修辞的目的是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英语语言中的修辞格多种多样,它可借助语音、语法或词汇几种手段对语言进行修饰,。本文着重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常见的使用词汇修...  相似文献   

4.
旁逸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言语交际中有意离开主题而插入了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的“旁枝”,但却增添了语言情趣,提高了表达效果。在实际运用中适情切境的语词采用、“旁枝逸出”的表达方式,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信息,都折射出元典时代辩证式整体思维、元典时代变易思维哲学思想对旁逸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概述英语修辞格Repetition(反复)的分类,如ImmediateRepetition,IntermittentRepetition,Anaphora,Epiphora,Epanalspsis,Tautology和Antistrophe以及它们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汉语修辞格的古文化信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念性的无形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汉语修辞格就其本质来说,是传统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的一种展现。古人在创造汉语修辞格时,已把他们的观念、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熔铸进去。文章考察和分析汉语修辞格的几种结构形式,其中特定的文化内涵便凸现了出来,这种传统文化的蕴涵是深植于其形式和内容之中的。  相似文献   

7.
英汉修辞格双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它利用音或义的巧合 ,进行同码异义的偷换 ,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含义 ,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殊效果 ,而第二层意思才是本意所在 ,才是言内意义蕴含的语用意义。虽然英汉双关在构成和修辞作用上基本相同 ,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 ,两种语言的多义词并不能一一对应 ,大多数英汉双关语不能用相应的汉英来翻译  相似文献   

8.
换喻是英语修辞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以事物的某一特点替代该事物.它以独特的功能在语言交流及写作中具有其他修辞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彝族尔比因为修辞格的广泛灵活运用,而显得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本文对尔比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辞格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英语新闻标题的修辞格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可使英语新闻标题大为增色,产生新颖别致、引人注目、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许多英语新闻的标题正是因为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应尽可能地体现原文修辞特点,使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基本吻合,从而让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近乎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以实例阐述别解定义的基础上,用修辞学和文化学相关理论阐明了别解的主要文化特征:体现中华文化的多方位思考、多角度体察的审美智慧;体现中华文化的诙谐幽默、风趣乐观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如今现代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广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图像、声音和文字的有机结合使得广告受众群体越来越大,但要设计成功的广告,单靠硬件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广告的创新力、吸引力更多的来自广告语的层次,所以广告语中修辞的精心选用逐渐成为广告策划者的重要挖掘点。而本文正是就经典广告语所采用修辞格的类型进行归类整理,并探究修辞运用在广告中起到的良好效果,进而论述修辞在广告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对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某种联想进行描述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法,"联想"是比喻的心理基础。比喻的结构构成及其功能实现,都需建立在类比联想的基础之上。这种联想的产生会受到人们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比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观察分析汉语中的比喻,能更好地了解其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对偶修辞格广泛运用于诗歌、散文和其他文艺作品及日常生活中,其在汉语构词和运用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并在思维模式、美学追求、民族心理等方面折射出深厚而独特的中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 ,也是人类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它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隐喻在语言中的大量存在 ,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必然会存在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和地域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所采用的喻体也不同。要真正理解隐喻的内在含义 ,光靠词语的语义特征分析不够 ,还必须从语用的角度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确定隐喻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认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认知功能有四:1.开辟认识世界的新途径;2.扩大人类的认识视野;3.加强认识深度,创造新的思想;4.是提供类推证明、揭示事理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根据谭永祥先生1983年首创的序换辞格论述,结合近期的语言材料,用吴士文辞格结构理论,对序换格进行了分析研究。以语法单位为标准划分出序换格的类别,并归纳出序换格的修辞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个比较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一形多义"是汉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它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利用"一形多义"在语音、语词、语句方面的表现,形成双关、换义、飞白、易色、拈连、别解等常见的修辞格,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9.
辞格之间相互交叉、边界不清,对它们的区分往往或此或彼,无所适从,这主要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认为辞格是特征范畴。作者认为辞格是原型范畴。文章首先对比喻、比拟、拈连、移就、通感这五种极易混淆的辞格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格位和格位变体两个概念,进而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对整个辞格进行了原型范畴的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20.
从宋元至明清 ,于词坛提倡比兴理论者不鲜其人 ,但似乎只有在常州词派产生后 ,比兴理论才形成声势 ,其原因不在于常派理论的本身 ,而是来自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力量 ,当然在常派比兴论的发展中 ,除了具有时机性的特点外 ,还具有批判性和通变性的特点 ,这几方面的作用才使常派比兴论“渐盛”并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从常州词派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来看 ,其历史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对此应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