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明朝前期的六七十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个“盛世”,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这个“盛世”的基础是由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奠定的,它的出现同朱元璋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个政策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作用作些研究,并就其评价问题谈点粗浅的意见。 明初的经济形势与阶级斗争形势 明王朝是在元末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又经过农民战争的大动乱建立起来的。朱元璋即位之初,面临着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的严峻局面。 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争,特别是元朝官军和地主武装,在战争中进行疯狂的烧杀掳掠,对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明朝建立后,到处呈现一派人口锐减、田畴荒芜的破烂不堪景象。往昔的繁华胜地扬州,被朱元璋的部队攻下时,“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江西的瑞金,在籍民户“亡绝过半,  相似文献   

2.
明代青海河湟地区屯田的分布和军户的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屯田是封建国家组织劳动力,垦种荒地、边远土地或其他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以满足军队给养为主要目的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我国历史上的屯田源远流长,到了明代;屯田范围之广、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制度之完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明一代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屯田,而尤以明初为突出。朱元璋早在夺取帝位前即开始实行屯田》建立明朝后,为了解决军饷,同时为了  相似文献   

3.
明初赋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朱元璋从巩固自己统治的观点出发,除实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经济措施,如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军民屯田等等之外,还建立了一套对农民剥削奴役的赋役制度。朱元璋的赋役制度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他在为吴王时规定:“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县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万上下、十万石下为差。”(《明史》卷七十八)这可说是为了解决紧迫的战争需要的临时办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屯垦戍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一项重要国策。西域的屯垦戍边可追溯到2000年以前的汉代。两汉统一西域的过程,是在西域发展屯垦的过程,而屯垦又反过来促进了两汉统一西域大业的完成。屯垦不仅促进和巩固了祖国统一,而且在实边戍边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几千年的西部开发史:“屯田兴,边境宁,屯田废,边境乱。”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史学工作者,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开阔视野,迎接新的挑战,尽力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西北屯田研究蔚然成风,并得以向纵深发展。许多专著和地方史中,大都涉及到古代西北屯田的若干问题。况且已有数种有关屯田的历史和断代史的专著相断出版。杨向奎、王侃柱先生的《中国屯垦史》、赵子征先生的《新疆屯垦》、方英楷先生的《新疆屯垦史》、刘光华先生的《汉代西北屯田研究》、王希隆先生的《清代西北屯田研究》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但是作为一部完整的、系统研究和论述古代西北屯田的历史,仍…  相似文献   

6.
清初青海东部的兴屯开荒和屯田民地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汉、唐、宋、明各代曾在这里大规模兴办屯田。清初承袭明卫所制,虽然继续实行屯田,但明中期以来屯田向民地转化的发展趋势仍在继续,其过程至雍正初年终于大体完成。其后随着清政府直接管辖区域的扩大,又在沿边地区新辟屯田。或出于军事目的,临时在驻军之地兴办军屯,如大通卫屯田,柴达木盆地的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等;或出于政治目的,在适宜于农业的蒙藏民族聚居区移民屯垦,如宣统年间升允、庆恕主持的举办垦务局大兴屯垦等,都或多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经济史中,屯田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早在蒙古萍国时期,蒙古社会经济中就已出现屯田。当时,尽管屯田在设置地区、规模、数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为蒙古族进入广大农业地区以后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统治,以及元代屯田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忽必烈当政不久,元朝正式建立,屯田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兴盛起来。元代屯田有着特殊的组织系统,各个系统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邹祖尧 《学术界》2012,(5):162-169,288
朱元璋的诗歌创作可以登基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诗作,粗豪霸气,威风凛凛,直有干云之势;后期诗作,雍容雅致,功利实用,几无风格可言。在朱元璋看来,大明诗歌应该成为与大明开国气象相契合的粉饰太平的工具。为达到这一目的,朱元璋身体力行、垂范作则,大量雍雅、实用之作在朱元璋的后期诗作中接踵涌现。这些诗作,不仅直接左右和控制了明初及明朝前期诗坛,也影响乃至笼罩了整个明朝诗坛。  相似文献   

9.
从古代历史文献的考订,到近现代新疆、河西地区大量简牍文书的发现和论证,中国西域屯垦史已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本文再次提出屯田区概念,试图构建一个中国西北边疆史的西域屯田发展系统。通过对历代西域屯田区的实证举例,可见其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反复变化的过程。本文从中归纳出屯田区的基本内涵:即以遗址、遗迹形式见存的古城及其附属的防卫建筑、堆放粮食等物质的仓禀建筑、屯田人员的居住建筑、靠近河流建立的水利设施、沿河流两岸分布的屯田田地(农业生产范围),靠近沙漠、戈壁、山脚、民田等不同地貌的屯田区边界等。本文提出应在屯田区域研究中注意淬炼和使用行之有效的复原方法:史料考订的历史学方法、考古学方法、历史地理学方法、绿洲学方法、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等,以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推进西域屯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三六八年(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派人招抚辽阳行省等处军民,着手统一东北地区。不久,在辽阳设置了定辽都卫指挥使司,以马云、叶旺为都指挥使,这是明代在东北建立行政机构,取代元朝统治的开始。一三七五年(洪武八年),定辽都卫指挥使司改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  相似文献   

11.
清前期的“招流荒垦”、“湖广填四川”等问题,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与此相关联的四川“兴屯”问题,却至今受到史学界的冷遇,即间有涉及,亦多为贬抑。究其原因,除史料残缺造致研究工作的困难外,还因对有关典籍记载清代四川屯田的误解。清初兴屯,推动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正当一个移民垦荒高潮兴起之际,爆发了吴三桂武装叛乱,全川重罹兵火之灾,中断了已从崩溃边缘转向复兴之路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导致了清代前期四川社会经济的滞后状态。尽管如此,清初四川屯垦在全国屯垦中仍居有重要地位,其军事战略意义与对四川政治、经济等的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刘涛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7):133-140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礼治的申明与重建。为了加强社会治理,朱元璋明礼重法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整饬社会秩序。朱元璋的礼治教化观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包含法治建设、学校教育、民间教化及乡里祭祀等各个方面,体系严密,结构完整。朱元璋的礼治教化思想及其实践措施的推行,体现了以礼治国、以礼化民的治国方略。但是,这些措施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伴有急迫性、强制性,甚至过激性特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喜霞 《兰州学刊》2004,(2):104-105
延续中国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决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政策推行得当,自然能够使地方经济得到协调发展,但若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不能够因地制宜,就会导致环境破坏、生产凋敝,而且政策对于社会生产的导向具有重大影响,所以要研究西部自然环境的变迁,就必须考虑到历代统治者推行的社会经济政策。一、政策性导向对环境的影响秦汉时在移民屯边、设置边地的同时,屯田垦殖就在这些地区发展起来。秦始皇时在河套地区进行了屯垦,汉代在开拓疆域的同时,也大力开展屯田。两汉时的屯田主要是为了解决驻戍部队的军需供应,减少中央财政支出,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垦,破…  相似文献   

14.
明初洪武年间,是中国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总结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使用政治权力更加粗暴地干预思想文化,实行更加严酷的思想统治,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本文拟就朱元璋的文化专制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明朝对官员的监察及其启示高春平治民必先治官,这是许多政治家的共识。明朝建立后,为使朱家天下长治久安,朱元璋吸取了历代整顿吏治的经验教训,确立了开国之初必须“以猛治国,严惩贪污”的施政方针,并为子孙搭起官僚体制的框架。其后二百余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龙 《阴山学刊》2014,(5):74-7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崇儒尚学,热爱阅读.他不仅重视对图书的收藏,更能够身体力行地广泛阅读,勤于钻研.他的阅读观念和思想也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基是元末明初重要的诗文和寓言作家,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然而其一生却是悲剧,刘基无法与没有受到多少教育的、游民出身的朱元璋磨合在一起。这与刘基的教养、能力、才情和既往的经历都有关系。朱元璋以他才略和特殊的机遇赶走了蒙古统治者,建立大明。然而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翼所说,朱元璋是个“圣贤盗贼兼而有之”的开国之君,他的雄猜刻忌和独断独行的性格大大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而且他的残忍好杀在示范作用影响了后世明朝历代皇帝。  相似文献   

18.
(一) 奢香,是十四世纪贵州西北部彝族“默部”第六十六世霭翠的妻子。霭翠是元末明初贵州彝族的各部落中权势较大的一个土司。早在元朝末年,霭翠就被封为顺元宣抚使、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朱元璋于1368年在金陵(南京)建立明朝中央政权后,霭翠便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与宋蒙古歹,普定女总管适尔等先后归附”明朝。朱元璋“皆予以原官世袭”,“赋税听其输纳”。当时霭翠一度为了本部落的利益,曾请求明朝政府出兵讨伐陇居部落。朱元璋不同意,说“中国之兵,岂外夷报怨之具”。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政府鉴于霭翠在西南的重要地位,决定“升贵州宣抚司为宣慰司,以霭翠为宣慰司使,宋钦为宣慰同知。令霭翠位  相似文献   

19.
清前期河西柳林湖的屯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前期河西柳林湖的屯田开发●徐实自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制民屯田,分成收粮,取得卓著成效后,分成制民屯成为省转输、供军糈、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为了统一新疆,多次对准噶尔蒙古用兵。战争期间,清朝仿照曹魏旧制在河西地区开办了多处分成制...  相似文献   

20.
136 8年明朝建立后 ,朱元璋实行海禁政策。采取海禁政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他开国之初国防上的需要 ,除了针对倭寇之外 ,更主要的是针对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明代私人海商活动也已成力明朝政府最大心患之一 ,实行海禁政策也有防范明代私人海商的一面。至隆庆元年 [15 6 7],明朝政府被迫放宽海禁。 2 0 0多年的海禁政策 ,影响了中暹经贸关系。海禁的严紧和松驰对朝贡贸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明廷制定的海禁政策 ,只是束缚了中暹民间的海外贸易 ,而为官方的垄断贸易提供了条件。隆庆时期 ,海禁宽驰 ,民间贸易便成为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