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德莱塞的小说里渗透着一股沉重的悲观主义情绪.本文从分析作品入手,指出他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宣称生活没有价值、意义和目的;第二,流露出浓厚的宿命论思想;第三,大量描写悲剧的爱情.德莱塞的这种悲观主义与自身经历、悲观的哲学思想以及特有的"美国梦"的破灭相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钱钟书小说的题旨、选材、艺术旨趣、为文风格等,探讨钱钟书小说创作的心态,发现钱钟书的小说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性批判精神"反知识分子"的外在表象只是他崇尚真学术、维护学术尊严的反向反应;他不"炫学"却自具过人睿智与不羁才情;他的为文风格并不等同于他的为人作风,他的人生哲学不是悲观主义而是建筑在悲观主义基础上的深沉的乐观主义.  相似文献   

3.
德莱塞笔下的青年形象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德莱塞的作品虽然带有自然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但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下层人民的残酷迫害,开辟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局面。本文以长篇小说《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美国的悲剧》为例,分析了德莱塞笔下的三个青年形象的价值内涵,并揭示了形成其悲剧特质的本原所在。  相似文献   

4.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的原动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的异化和人类精神的枯竭、人类寻求自我的失败和丧失自我的悲剧;世界是一片荒谬,充满着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色彩,这正是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题。尽管德莱塞被看作是美国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但我们从《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等作品中看到了美国梦的幻灭以及被美国梦所异化的荒原般的世界等现代主义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5.
综观德莱塞近半个世纪的小说创作,德莱塞对人性及生命意义的观点与他的机械论创作思想产生矛盾,并由此形成了德莱塞小说独特的叙事伦理: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互为关照的双重叙事特征。德莱塞的道德叙事与欲望叙事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其小说的内在张力。作为一个有主体性和伦理意识的艺术家,德莱塞追求人生信仰和道德完善的人文精神是其借助小说创作这种艺术形式表达道德主题的内在动因。德莱塞创作观与道德观的多重矛盾及叙事伦理的双重特征,展示了德莱塞书写真实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在《嘉丽妹妹》和《珍妮姑娘》这两部作品中,德莱塞刻画出了两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嘉丽和珍妮这两个女性的描写,作家旨在反映他独树一帜的自然主义道德观:人的行为是内在的本能和外在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只是被动的实施者,因此他的行为没有对错之分;传统的道德已失去它的现实意义.正是通过这些思想,德莱塞确立了自己美国自然主义思潮创始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章太炎后期的虚无主义思想源于悲观主义的虚无主义,他的虚无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与其历史观的演进是一致的.他意欲以主张"无生"、倡言虚无增进国民道德,为道德失范和价值失落的近代中国重建道德秩序、重构道德内容.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冲突中,他以扭曲的形式,即形于外的"无生"、虚无和涵于内的道德理想、理想道德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哲学沉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莱塞之重要性在于:他通过对社会犀利的观察、深切的体会,率先在其作品<嘉莉妹妹>中真实记录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展示出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性变化.德莱塞的<嘉莉妹妹>不仅是作家对机械论哲学观的演绎与证明,同时也渗透出作家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的一面以及他对新兴消费意识形态的矛盾态度,从而构成他复杂的人生哲学与潜在的动态创作观,而这些主要应归因于他对生命意义的深沉的追求与探寻.  相似文献   

9.
德国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是从文化的角度透视技术的第一位哲学家,是他开辟了文化学的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他从技术存在的生物学基础着手的技术本质论证,则是继卡普以来的人类学的技术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斯宾格勒因此被称为是技术哲学领域的历史文化主义的代表和技术的"权力意志观"的代表.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提出了技术是人类"生活的策略"和"技术是理性活动"的技术观;得出了技术是物化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必然衰亡的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图·德莱塞(1871—1945)的代表作. 德莱塞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母共有子女十一人,生活异常贫困,德莱塞的一个姐姐甚至被迫当妓女.德莱塞的童年岁月是在美国社会底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英国农村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给哈代的诗歌带来悲伤忧郁色彩。然而,在悲观的表面,他的内心及一些诗作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哈代不是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哈代的悲观主义具有双重性:哈代悲观主义的实质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忠于现实,反应社会;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2.
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说法是值得质疑的。应该把叔本华的美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及伦理学原则分开来考察,“悲观主义”一词只能用在他的形而上的观点上,而在美学观上,叔本华的“解脱论”根本是“乐观主义”的。叔本华并不主张自杀,他只对自杀作逻辑上推论,并非用在现实经验层面上。“悲观”和“乐观”是个不明确的述语,应该加以限制和说明,用“唯情主义”来指称叔本华的美学也许妥帖些。  相似文献   

13.
《五号屠场》思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60年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中都享有重要的地位的冯尼格的《五号屠场》的主题是战争.冯尼格以对战争的残酷、荒谬与丑恶的展示,表达了他强烈的反战倾向与一个和平主义者的立场。小说嘲讽了美国的现实与蛊惑人心的“美国梦”。冯尼格也心境复杂地嘲弄了自己。他并且以对战争、现实以及非现实情节的描述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类的荒诞处境。小说也显示了作者的悲观情绪与面对现实的屈从态度,有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悲观主义与抗议是融为一体的。在对其悲观主义提出批评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其抗议中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14.
在路遥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投射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在所构建的揭示人的自卑及其超越的艺术世界中,始终灌注着一种来自作家心灵和情感深处的盎然情绪和浑然一体的气韵,揭示了人物灵魂深处种种复杂的矛盾、困惑、搏斗和挣扎。  相似文献   

15.
"忧生忧世"思想是王国维用来衡定境界高低深浅的主要标准,与衡定境界是否成立的"真"的思想,同为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忧生忧世"直接承袭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文艺的精髓,也切合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及其人生体验。"忧生"重于"忧世",比较多地受到了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影响,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思想及其文艺理论的某种偏离和深化。在这点上,也显示了"境界"说是中西文艺思想合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哈代的大部分小说都包含着悲观主义宿命论。对他而言,人类总是被一种超自然力所压制着,他把这种力量归结为先定的命运。文章分析了哈代的成长经历及其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探讨了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哲学在哈代宿命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许地山小说中女性的残缺人生出发,分析她们在残缺多舛的命运面前所坚持的人生哲学,认为她们在残缺人生面前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坚持不懈地"补缀"残破的人生之网,执着地追寻她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福克纳的小说首次被译介以来,国内读者就和福克纳结下了不解之缘。近百年来,福克纳的小说被不断翻译和反复解读,但不同年代读者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他们先后把福克纳看作悲观的现实主义作家、反战反帝的政治进步作家、意识流派代表作家、书写人类时代状况的现实主义作家、现代派作家,甚至认为福克纳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因素。这种变化,不仅折射了中国历史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而且显示出经典文本蕴藏着丰厚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基.德.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一生》和短篇小说《保罗的夫人》中主人公的爱情遭遇来管窥莫泊桑本人的爱情观,继而得出莫泊桑宿命论的爱情观:他是幻想美好爱情的,但他对爱情所持的态度却又是悲观的;他是不相信爱情的,无论是否建立在婚姻上,因为在他眼里爱情就像一场虚无飘渺的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