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世卿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4
作为政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国际政治学发展至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多学科的魅力。在国际政治宏观理论发展基本停滞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试图超越托马斯·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律。从彼得·卡赞斯坦的折中主义到塞缪尔·巴尔金的现实建构主义,学界愈加肯定对于范式间融合的尝试。该文试图为一种范式间支线理论的融合找到一种可能性,通过比较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的内核、边界与研究议程,并借助既有研究,认为这种操作是可能并且可行的。该文提供一种可持续性的研究议程,后续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跨范式的理论融合尝试,这种研究既具有现实层面的意义,也具有理论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论以赛亚·伯林的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主义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阔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2):46-48
以赛亚·伯林从批判传统的价值一元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他的价值多元主义思想,并将其自由理论建立于这一理论基础上。但伯林未能从根本上整合两者的关系,从而使得伯林的自由主义和价值多元主义之间存在着挥之不去的内在张力。正视、澄清两者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我们准确地领会伯林的两种自由的概念及其思想。 相似文献
3.
郭慧春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4):131-132,135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也是受争议最多的哲学家.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颠覆了关于科学形象的"公认观点",开辟了对科学活动的社会历史理解,因而被认为是革命性的.库恩使用的"范式"、"常规科学"、"不可通约性"等术语在学术领域内受到广泛讨论,甚至扩展到日常用语中.范式(paradigm)是理解库恩思想的核心概念.《结构》出版后,库恩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回应不同读者对《结构》的批评,更清楚地阐述自己对科学发展的看法.六七十年代主要是修正其关键概念,而进入80年代后库恩的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越来越倾向于强调,在刻划科学革命特征和不可通约性时,分类词典和语言学习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4.
邝茵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5-128
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基于公认观点的理论还原观与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突现观展示了截然不同的科学进步的途径。对比两种观点可知,单纯的还原观和单纯的突现观都不能客观地看待科学的发展,从静态分析科学理论的结构,科学理论并非完全可还原,而是部分可还原;从动态(社会历史角度)分析科学理论的演变,科学理论具有突现的特征,但范式间并非完全不可通约而是部分可通约。范式的部分可通约可借助公认观点的对应规则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5.
陈景云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4):20-23
论述了价值多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的价值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不可通约与冲突的。没有理性的标准能提供完整的理由来解决价值的冲突;个人对价值的选择必须要具有自主性,而不是要求消极自由的优先性。指出价值多元主义表达的政治观念催生了共同体中积极公民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张新国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82-86
库恩科学解释学基于其历史主义科学观。"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是库恩科学解释学的3个核心概念,其它诸如"范例"、"反常"、"危机"等基本概念都可以从这3个核心概念中推演出来。这3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哲学关系可以依次从哲学解释学"理解"、"解释"和"实践"3个理论维度加以解析。其中,库恩科学解释学研究的意义和解释界限也应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以求融贯一体地理解库恩科学解释学。 相似文献
7.
胡友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2-156
新时期以来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所形成的“去政治化”理论“共识”,并未能为评价和指引中国文艺实践和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理想图景。对“政治”概念的窄化认知偏见和“原罪”历史记忆,对文学本体阐释的日趋虚幻化和抽象化,正成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桎梏。当文艺理论已进入较为常态的生存环境以及文艺实践要求理论回答时代问题的今天,应该对二者关系的言说范式做“历史化”与“问题化”的再思考,进而寻求重建文艺政治维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郑耀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4):71-74
国内外翻译的主体研究走过了一段“范式更替”的历程,并已陷入困境。主体间性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总结国内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五个翻译的主体,并指出“源作者—源文本—译者”和“赞助人—译者—译文读者”这两对多主体间性关系从翻译的内部(文本理解)和外部(操控因素)较好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忠实性”和“创造性叛逆”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齐媛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0-51,56
近几年关于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突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然而,作者、译者和读者均为翻译主体,都在积极地参与翻译活动,译本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成果。为确保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该从主体性研究走向主体间性研究,通过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主体间的视界融合,达到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龙建刚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长期处于“亚文学”地位的纪实文学在20世纪末的崛起和繁荣,是当代中国最重要和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纪实文学成功地记录了时代的变革,同时获得了自身从边缘到主流的历史性变革。而这样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西方“新新闻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语言与生产:范式批判》一书中,马尔库什认为在诠释主体间性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出了一种超个人的主体理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理论,并以生产范式重新诠释了主体间性概念,他把主体间性设定为一种外部的社会客观性。马克思以生产范式诠释主体间性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它首次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得到说明,并且为人类掌控自己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13.
张春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3):73-78,113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官》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尤其是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女主人公奥立维亚是中美混血的“香蕉人”,为了全力美国化,她否认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却将她视为“他者”,二元文化冲突使她陷入文化身份危机。困境中的奥立维亚放弃了对立的二元文化,接受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用双重文化重塑自我,走出文化身份危机,进入了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杂糅,获得新生。奥立维亚的文化身份寻求之路经历了从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的杂糅,是“他者”的典型身份寻求之路,这个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对越来越多的流散族裔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经历具有案例价值,为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钱宁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7-76
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新社会民主主义分别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福利的政治道德前景 ,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并引起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社会福利领域的重大变化 ,对社会的平等、正义和福利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如何对待这种挑战 ,并在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中 ,吸收新的政治道德因素 ,发展福利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维护社会福利的公正作用 ,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爱是永恒的力与美,是真善美的结合。在圣经中,爱是上帝的考验和试探,是重返伊甸园的希望。这些对爱的不同诠释与歌颂,在很多经典作品里反复得到演绎。霍桑的《红字》、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及麦卡洛的《荆棘鸟》是其中的代表作。赫斯特是爱的忍者,苔丝是折翼的天使,梅吉是爱的圣斗士。她们甘于承受一切尘世的苦痛,只为能够返回爱的天堂。这恰好照应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灵魂必须超越肉体的物质障碍,得以净化,才能重返精神家园。红字、十字、荆棘是物质的磨难,也是灵魂得到飞升必须跨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