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对毛泽东诗词与古代诗词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作者认为:毛泽东从陆游的诗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毛泽东的诗句“春风杨柳万千条”源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斑竹一枝千滴泪”源于刘禹锡的《潇湘神》和《泰娘歌》。毛泽东的诗词既源于古人,又高于古人。此外,作者对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出了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毛泽东诗词不同版本中的十五个误句予以订正。笔者曾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诗词的历次版本中的十个误句,写过一篇《毛泽东诗词十订正》的文字。因此,这次订正叫做《毛泽东诗词再卉正》。“再订正”不只继续订正《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收诗词不同版本中的误句,更多的是订正国内有影响的有关毛泽东诗词的书籍、报刊中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的误句。  相似文献   

3.
反动封建文人金圣叹,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对《水浒》干了几件事:一是砍掉原著七十一回以后的文字和原著中若干诗词骈语。二是增加三篇序文、《宋史纲》和《宋史目》中有关宋江的记载、《读第五才子书法》和伪造的施耐庵自序。三是改原第一回为楔子;改“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为“梁山泊英雄惊噩梦”;改了原七十一回内的若干文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爱读《诗经》和《楚辞》,曾经抄录、熟诵、引用和评论。“诗言志”、讽喻、风雅、比兴以及《楚辞》的积极浪漫主义,都对毛泽东诗词创作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四毛泽东诗词用的是旧体,所谓“旧体”是相对于“五四”以来的新诗说的。旧体是我国诗歌的传统形式,主要是诗和词,所以我们把包括毛泽东诗词在内的旧体诗统称为诗词,以示与一般新诗的区别。我国诗歌有着源远流长的艺术传统,这个传统一般认为是从《诗经》开始的,后来经过汉乐府、唐诗、宋词的发展变化,而到唐宋时代基本定型。毛泽东诗词所用的旧体,从体裁形式到表现手法,基本上是对自《诗经》以来我国古典诗歌传统艺术的借鉴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研究尤其是毛泽东诗词研究关涉的基础概念。然而,关于“毛泽东诗词”概念的外延至今仍存争论,未有定论。是否为“毛泽东本人”所作、是否为毛泽东“原创”、能否算作“诗词”、初稿和过程稿是否纳入、未经毛泽东定稿或同意发表的作品如何看待,是评判特定作品是否属于“毛泽东诗词”所要考虑的五个主要问题。对“毛泽东诗词”概念外延的理解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能否基于毛泽东诗词开展客观严谨的学理研究,能否在新时代进一步推动毛泽东诗词的正面传播、阐释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已发表的诗词虽然只有四、五十首,但其气势之雄伟,内容之博大,喻理之精深,远远超过古代豪放派诗人。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正如郭沫若所评:“气度雍容格调高。开生面,是堂堂大雅,谢绝妖娆。”(《沁园春(和毛主席韵)》)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毛泽东“用典”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分不开。本文从四方面比较毛泽东与古代诗人“用典”的异同,以探求其“用典”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毛主席诗词正是用形象思维创作的典范实践和艺术结晶.郭沫若同志赞扬毛泽东同志“形象思维第一流”,这是对于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的高度评价.为了更正确更深入地学习毛主席诗词,有必要根据形象思维的原则进行探索,并以毛主席诗词为范例学习  相似文献   

9.
《镜与灯》作者艾布拉姆斯教授曾说过:“任何出色的美学理论都是从事实出发,并且以事实告终。”此语亦适宜考察毛泽东美学。观照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实践,是析理毛泽东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小处落墨,从毛泽东诗词的时空意象分析其含蕴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是中国诗词史上第一次以“昆仑”为题并将其作为吟咏对象的作品。该诗气势磅礴、立意高远,可谓是中国诗词中豪放之典范,表达了毛泽东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宏伟抱负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崇高追求,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超凡的思想高度和卓越的政治价值。国内外多名译者翻译过《念奴娇·昆仑》,但由于身份不同、专业素养和翻译思想以及读者意识方面的差异,译者行为存在差别。本文以三个译本为例对《念奴娇·昆仑》进行译者行为研究,通过分析五位译者的翻译外社会行为和翻译内语言行为,探索翻译内外联系和不同译本特点。研究发现,五位译者的翻译内行为与翻译外因素息息相关,其译本各有千秋,不同程度地传达了毛泽东诗词的意旨、风格和诗人形象,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诗词的流行、发表和出版已有 5 0多年的历史了。单篇或数篇毛泽东诗词流行与发表的情况很难掌握 ,这里仅仅介绍一下国内外毛泽东诗词的出版情况。(1)国内毛泽东诗词的出版。从国内看 ,195 7年《诗刊》创刊号公开发表了 18首毛泽东诗词 ,当时形成排队购买《诗刊》的感人场面。 195 8年 7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线装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同年 9月 ,文物出版社在出版刻印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同时 ,又与当时新发表的《七津·送瘟神》(二首 )结集 ,出版了线装本《毛主席诗词二十一首》。196 3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把 195 8年以…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辉煌的一页.毛泽东诗词中最能代表作者艺术水平的当推两首《沁园春》.《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忆昔抒情,是毛泽东青年时代诗歌作品中的佳作.《沁园春·雪》写景咏史、境界宏大,是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首词.从两首《沁园春》可以窥见毛泽东诗词作品的艺术风格,堪称毛泽东诗词作品的"双璧".  相似文献   

13.
《古本水浒传》1986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三册,一百二十回。这个“古本”与社会上流传的《水浒传》相比,前七十回除诗词删去之外,文字完全一致,后五十回则面貌全非,所以被某些报刊称之谓没有受招安的施耐庵原著的《古本水浒传》。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有一习惯,当他读到他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好的文章或著作时,或向其他同志推荐,或印发给有关同志阅读。“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也印发了一些东西给与会同志。逄先知在《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一文中说:毛泽东“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说:毛泽东“还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同志,要求大家都了解这些历史。”石玉山《毛泽东怎样读书》则完全引用了张贻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诗要用形象思维”,是毛泽东六十年代中期,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丰富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诗词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国内毛泽东诗词研究经过四个阶段的发展 ,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然而对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研究还极少。要将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可以从撰写《毛泽东诗词研究史》、建立毛泽东诗词研究信息库、采用新方法、加强对毛泽东诗词的美学研究和艺术性研究等十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绝大多数篇幅有水,水既是诗人浓烈情感的物化,又是作者理想意志的折光.从主体人格层面考察,水之意象蕴含着毛泽东的时间观念和入世情怀,蕴含着豪迈不羁与热情奔放的气势,蕴含着忧患意识与悲怆精神.本文认为,毛泽东诗词蓬勃如群鹤排云上,壮观像“江天水一泓”(《五古·悼易昌陶》).水成就了其诗词创作,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水也成就了毛泽东的人格与气质,所以说,毛泽东的个性之表现,不但在山雪梅松等意象上,而且“在水一方”.随物赋形的水在天地间浩然长存,而水意象所凝聚的思想、人格、气质也千秋永在,我们在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同时,从水意象及其系统中,或许会得到从别的角度无法得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诗词的“虎气”主要表现为王者之气、阳刚之气和人间正气。形成“虎气”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少年时期的“毛奇”性格和宏伟的人生志向。中晚年以后毛泽东个性,体现为“虎气”和“猴气”的混合体,但其诗词创作还是以虎气为基本格调。毛泽东的王者之气,指的是他举重若轻,谈笑间定乾坤的从容与澹定;这也正是1945年那首风韵天成的《沁园春·雪》重庆刊出后,蒋帮文人和词者众,但即使技艺再高,也难以模仿和超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谈到毛泽东诗词,广大读者心目中最权威的版本还是以下三种:一是毛泽东生前亲自编定、1963年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二是毛泽东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逝世10周年于1986年9月出版、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毛泽东诗词选》;三是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0周年,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1996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2003年12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吴正裕先生主编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以下简称《全编鉴赏》),这是一种原作和鉴赏相结合的版本,以鉴赏为主要内容,每…  相似文献   

20.
我将毛泽东诗词确定为学术研究的基本课题 ,是在上世纪 80年代之初。此前 ,我对毛泽东生前亲自校订定稿的 42首诗词 ,作了相当认真、深入的阅读与钻研 ,对研究这些诗词的文章、论述、笺释 ,也尽可能找来读了。我确实认识到 ,毛泽东诗词内蕴异常丰富深刻 ,艺术成就非常之高。柳亚子推崇毛泽东为我国千古第一词人 ,论定《沁园春·雪》为我国千古第一词作 ,郭沫若咏赞毛泽东“经纶外 ,诗词余事 ,泰山北斗” ,都是言之符实的 ,是不可移易之论。中国诗词 ,有悠久的历史 ,有过极其辉煌的发展时期 ,逮及近、现代 ,虽未断流 ,但那景况确也明显地日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